APP下载

浅析紫砂陶刻作品《多子图》的创作及评析

2022-04-25庾明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刻画

庾明明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当丰富的可供挖掘的艺术题材,在中国广大的民间艺术中,紫砂陶艺以其多变的造型,有力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主题。让中华文化的名片在世界上进行有力的传播,不断拓展和发挥着自身的影响力。紫砂陶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紫砂陶刻始终是其最主要的装饰手段,陶刻艺术的发展也伴随着紫砂器进入到千家万户,在对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渲染和诠释上,紫砂陶刻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一点眼前的这件陶刻作品“多子图”便是极好的例证。

陶刻依托紫砂器而生,这件《多子图》是刻画在《兽面双耳四方瓶》的平面之上,这件紫砂花瓶有着经典的紫砂器外形,兽面双耳,四面四方,腹鼓圆润,有着传统紫砂器方圆合一的外形特点。由于这件作品底口如一,上下间没有任何的过渡,从瓶口到瓶底全由一根曲线连接在一起,所以就塑造了前后两个十分开阔的瓶面,而这样的瓶面正是紫砂施展紫砂陶刻创作绝佳的舞台。

陶刻作品《多子图》的创作源泉来自于我们中国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此类吉祥文化借助各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众多中国人一种十分质朴的幸福追求。在当下中国正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培育更多的下一代正成为一种越来越迫切的责任。在紫砂陶艺创作上,主题的塑造本就应当连贯古今,结合传统吉祥文化符号,将多子的葡萄以陶刻的形式刻画下来。同时寓意家庭圆满,团团圆圆,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明月”开片,以“婵娟”收尾,错锋回环,畦径独辟,字字以潇洒之姿来阐述一个现代人对此的看法,既显得十分朴素,又极具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

传统的书法、绘画,在结构设计上,首先不能过于密集,陶刻也是如此,刻画得过于密就会显得繁杂凌乱,作品《多子图》在构图上疏密得宜,尤其是葡萄藤蔓的刻画,犹如书法中的狂草,笔锋续而不断,又从连贯中生出规律,这样的刻画让人一眼就能将画面的上半部分连续起来,明白整片葡藤是生长连接在一起的。在连续线条的中间则采用刮、削的手法,刻画出葡叶,这些叶子的刻画也极有特点,刻画的并非是通常意义上的叶子的轮廓,也非脉络,而是阳光照射到叶子之上所形成的阴影,利用视觉的错位来塑造出一些不完整的轮廓,并在隐约中让人得窥全貌,如此的刻画结合之前连缀的线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黑白画面,在涂抹中展示出光影两面,一串葡萄便在这样的轮廓之下显露出来,根根线条取实就虚,无需过多的刻画,多子葡萄的精神印记便会被深深地刻进脑海之中。

在《多子图》的正下方,一根须蔓分割了画面左右,大片的留空塑造了一个宽阔的空间,只是其视角却并非是通常的平面,而是结合紫砂瓶从上往下的俯视,构成一个上下观影的角度。山雀仰首,阴阳刻结合的变化,让整个画面和谐统一,也为之前光影的轮廓塑造寻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而这种独特的刻画方式也就成为了作品自身颇具魅力的特色。

在这件作品的另一面则刻下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千古名篇明为叙景,实则阐心明神,其中的每个字都是虚实交错,并不适合规规矩矩、一笔一划地描绘出来,所以在这件作品上的刻画就带有肆意洒脱的情怀,用一种旷达自抒的顺畅,一气呵成地铺陈开就,这与陶刻一直以来所需要把握的三大要点:简洁、协调、流畅是相一致的。而在字画之间,亦隐然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结合篇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到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会发现,其不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人生”么?“多子”是繁衍,是未来的表述,而人生则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当下和未来便是眼前这件作品最终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结语:紫砂陶刻可以有着各种不同的演绎表达,然而其最终围绕的依旧是人的内心,质朴的情感是联系古今文化的桥梁,只有从内心出发,引入传统文化主题才可以收获当代的共鸣。紫砂陶刻的发展还有着无限的潜能,结合时代背景,传承古老的中国文化,情韵兼胜,境界高妙,这样才能够刻画出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刻画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浅析紫砂陶刻中的书画艺术
论紫砂陶刻在茶壶结构上的跨越
——浅谈紫砂壶“清隐”的陶刻创作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从“永乐”看紫砂壶造型与陶刻装饰的结合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