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仫佬族煤砂陶渗碳工艺调查研究

2022-04-25谭宇羚汪常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仫佬族渗碳黑陶

谭宇羚 汪常明

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 广西南宁 530000

一、陶器渗碳工艺概述

陶器的渗碳是在一定烧制温度范围,碳粒逐渐渗入并沉积在陶胎的孔隙之内,成为陶胎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得陶胎的表面乃至胎心都变成黑色,黑陶即渗碳所致。[1]致使陶器渗碳的物质有稻草、稻壳、粟壳、木柴、木屑、草末、松枝等。中国陶器的渗碳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黑陶的出现,使陶器的渗碳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渗碳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制陶技术上,对温度、时间以及羼和料等的把握更加成熟。同时,经渗碳后的传统陶器质地坚硬耐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陶器渗碳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窑内渗碳,是陶器在窑内烧制后直接封窑渗碳所致,因窑内各处都充满黑烟,陶器全身都因渗碳变成黑色,渗碳保温时间长,胎心也会变成黑色,反之,则仅仅表皮变成黑色;第二种是窑外渗碳,利用陶器刚出窑尚处于高温红热状态,所传出的热量使渗碳物质燃烧并产生青烟,青烟会使得陶器变黑,这种渗碳法使陶器渗碳层很浅,仅仅表皮呈黑色,但如果渗碳时间恰当合理,陶器的内部也会呈现黑色。

从前人对陶器的渗碳工艺研究来看,渗碳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使陶器呈现黑色。如周仁[2]、沈建兴[3]、 朱铁权[4]、 李文杰[5]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研究了黑陶中的含铁和渗碳量,证实了黑陶表面黑色的主要物质是炭黑,这些炭黑是经由渗碳工艺形成的。郭强[6]、 刘鹏[7]等认为陶器呈黑色,是由于制作陶器所包含的物质在煅烧时,再配以木柴等燃料是非常容易引起水分含量和窑炉进风量等条件不同的,非常容易造成陶器的吸烟,也就是由于这种偶然现象才导致了陶器呈现出黑色。同时,刘鹏还利用河北沧州黏土来仿制黑陶,进一步探讨了陶器渗碳的机理,发现陶器在不同的温度下呈现的颜色不同,如在600℃以下渗碳而成的黑陶颜色为墨黑色,且烧成温度在630℃以下时还可以保留表面原有的抛光光泽,高于630℃时黑色变弱,高于900℃时陶器内部逐渐变灰白色。[8]这一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黑陶的呈色原因,与其烧成温度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传统陶器在烧制过程中,也都会采用松枝等高油脂类木材进行焖烧呛釉,在烧制过程中会因不完全燃烧而造成大量的碳素等物质渗入,从而保证了陶器的颜色在外观上乌黑发亮。如麦宿藏区的黑陶便是使用熏烧或烟熏渗碳的方法烧制而成的[9], 稻城亚丁阿西黑陶[10]、汤堆村藏族黑陶[11]、 傣族黑陶[12]等则是以把烧红的器物埋入锯木灰或谷壳中的方式完成渗碳过程,云南景洪傣族[13]也会在封火前填进谷壳,使之产生烟雾,以这种渗碳的方式烧成黑陶。

为了进一步探索陶器渗碳工艺的机理和特征,本文对广西仫佬族煤砂陶的烧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史前渗碳陶工艺研究提供更多民族学证据,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罗城仫佬族煤砂陶基本情况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罗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北部,河池市东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沿地带。地处东经108°29′~109°10′,北纬24°38′~25°12′,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日酷热、冬日严寒,年降水量多,水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耕提供了便利。同时,罗城是广西重要产煤区之一,煤矿资源藏量丰富,煤质较好,素有“百里煤乡”的美誉。[14]仫佬族煤砂陶所地处罗城县四把镇三堆屯,该屯有40多户居民,全部为吴姓且都为仫佬族,祖先于明朝自湖南迁居至大梧村,后由大梧村迁居至此。由于当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等资源,为日常生活提供燃料的同时,也为煤砂陶的制作提供了原料支撑。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堆屯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煤砂陶,并以制作煤砂陶为生活来源和经济基础,煤砂陶成为了仫佬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受现代化的冲击,煤砂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三堆能熟练掌握整套煤砂陶制作技艺的师傅寥寥无几,煤砂陶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煤砂陶的制作工艺如下:采集熟煤和白泥作为原料,然后将熟煤和白泥分别用木碓舂成粉末,再用竹筛筛粉末,按照1:1(熟煤:白泥)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适量的煤夹粉,利用泥撬板在打泥板上反复拍打泥料(图1),使泥料具有韧性。制作煤砂陶的陶轮是原始慢轮,需要人工安装,安装好陶轮,能平稳地旋转为止,制陶者先在陶轮上人工将原料制成饼型,再利用模具,进行拉坯、修整和装饰(图2),最后进行烧制和“过釉”,这样一个煤砂陶就制作完成了。

图1 用泥撬板在打泥板上反复拍打原料

图2 利用模具拉坯成型

三、罗城煤砂陶的“过釉”工艺

“过釉”,是当地仫佬族制陶工匠的叫法,意思是给陶器上釉。经过“过釉”工序后,煤砂陶原来的红色胎体表面变得乌黑发亮。罗城煤砂陶“过釉”的原料是松枝,并且是要带有一点枝干的干松枝。“过釉”的工具有釉井(深107cm,直径为55cm)、挑杆(带钩的挑杆)和釉井盖等。

煤砂陶“过釉”之前需要提前以木柴或煤炭为燃料,将釉井烧至干燥,刚烧至干燥的釉井温度有700~800°C。如果釉井经常使用,且不潮湿,就只需烧几个小时;如果釉井长时间不使用,很潮湿,则可能需要将釉井烧几天之久,一直将釉井烧至干燥为止。釉井干燥冷却后,取适量的干松枝铺满釉井的底部,为煤砂陶的“过釉”做好准备。

“过釉”的时候,把刚烧好的高温火红透明的煤砂陶(图3),用带钩的挑杆把煤砂陶挑起来,放进釉井里(图4),高温的煤砂陶使釉井底部的干松枝顿时燃烧起来,这时再往釉井里洒一些干松枝,把釉井盖盖上(图5),然后再把盖子旁边的泥粉与铁盖边缘紧紧缝合后,用干松枝点燃罩边缘溢出来的烟(防止漏风进釉井里,釉井里是要密封的,这样上釉才均匀)(图6),这样就会产生更多青烟,青烟给刚烧制好的煤砂陶镀上了一层亮亮的“黑釉”(图7)。

图4 将煤砂陶放进釉井里(莫文师提供)

图5 盖上井盖(莫文师提供)

图6 用干松枝点燃罩边缘溢出来的烟(莫文师提供)

图7 煤砂陶镀上了一层亮亮的“黑釉”(莫文师提供)

“过釉”的最佳时长为15分钟左右,如果“过釉”的时间过短的话,“过釉”就不均匀,也达不到一定的硬度;如果“过釉”的时间过长,而在盖上釉井盖后,釉井里面充满烟,松枝也不能完全燃烧,就温度而言,这是一种无效的燃烧,如果长时间不取出煤砂陶,随着釉井里的温度降低,煤砂陶的釉料很难有机会均匀融合。所以,为了减少瑕疵,“过釉”时间为15分钟左右刚好。

此外,当地将烧制煤砂陶的炉窑称为“鸡窝”(图3)。一个炉窑有两个“鸡窝”,之所以做两个鸡窝窑,主要是为了可以连续烧制,其中一个烧制的同时可以给另外一个预热,为烧制做准备。同时,在“鸡窝”的旁边地面上挖有两个釉井,也是为了连续不间断“过釉”,提高效率和节省能源。两个釉井需配合烧制煤砂陶的两个“鸡窝”,一边“过釉”,一边提前预热。烧制一批煤砂陶时间为10~20分钟,为保证煤砂陶的温度,需将烧制好的煤砂陶立即放入已经提前预热好的釉井里“过釉”,这样“鸡窝”和釉井一边烧制,一边预热,循环利用,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图3 鸡窝窑中烧得火红透明的煤砂陶(莫文师提供)

四、结语

根据前面的描述可知,仫佬族煤砂陶的“过釉”,实质上是一种渗碳工艺。从其颜色看,煤砂陶通体黑亮,有光泽,敲击声音清脆,可知其烧制温度较高,渗碳完全。高温的煤砂陶与松枝相遇,松枝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炭黑并渗入煤砂陶坯体,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碳粒逐渐渗入、沉积在陶胎的孔隙之内,成为煤砂陶的一个部分,使煤砂陶的表面乃至整个陶身变黑和发亮。因此,广西罗城仫佬族煤砂陶外观由红变黑就是渗碳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将煤砂陶坯体从烧制的炉窑中取出,放到“釉井”里进行“焖烧”,应属于窑外渗碳,带有渗碳工艺初期形式的痕迹。然而,渗碳过程又是在封闭性相对好的釉井中进行,釉井在此前已经预热,坯体的密度和温度都处在比较理想的状态,这种形式却带有窑内渗碳的意味。因此,罗城仫佬族煤砂陶的制作可以认为是一种介于窑外渗碳与窑内渗碳之间的过渡形式,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渗碳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的民族考古与技术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早期陶器渗碳工艺的发展与演变历史。

猜你喜欢

仫佬族渗碳黑陶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航空齿轮钢C69高温渗碳后的组织性能
机械零件深层渗碳工艺的优化
现代黑陶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轴承钢GCr15SiMn试片与渗碳钢G20Cr2Ni4A试片接触疲劳寿命分析
渗碳工艺的中国专利分析
神农耕而作陶 黑陶高平之地的温度与硬度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试论黑陶工艺品包装对于黑陶品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