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的临床意义
2022-04-25张黎黎ZHANGLili
张黎黎(ZHANG Li-li)
(营口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营口,115000;Department ofLaboratory,The Central Hospital of Yingkou,Yingkou,115000,China)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病的,常见的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且其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2]。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均存在障碍,机体的凝血功能亢进,可诱发机体血液中D 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升高[3]。提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体内纤溶活性增强[4]。本文对此进行系列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0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年龄35 岁以上;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入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者;近期接受手术治疗或服用影像凝血功能的药物;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以180 例健康人为对照。180 例心脑血管疾病中60 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组,60 例为冠心病心绞痛组,60例脑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2 ~75(56.83±7.92)岁,男38 例,女22 例。冠心病心绞痛组年龄44 ~75(57.14 ±7.85)岁,男35 例,女25 例。脑梗死组年龄45 ~77(56.38 ±7.97)岁,男40 例,女20 例。对照组:年龄40 ~73(55.95 ±7.84)岁,男105 例,女75 例。四组年龄(F=0.433,P=0.732)、性别(χ2=1.628,P=0.65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入组后患者均接受尿激酶治疗,10 ~150万U 尿激酶溶入10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毕。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D 二聚体(D-dimer,D-D)(希森美康CA-1500 凝血仪)。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F/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疾病组与对照组D-D 水平 180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D 水平为(1.78 ±0.32)mg/L,高于对照组(0.14 ± 0.02) mg/L,差异显著(t= 68.625,P<0.001)。
2.2 不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D 水平(表1) 冠心病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脑梗死组治疗前D-D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D-D 水平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组D-D 水平低于冠心病心绞痛组(t=32.540,P<0.05)、脑梗死组(t= 26.032,P<0.05);冠心病心绞痛D-D 水平低于脑梗死组(t=6.508,P<0.05)。
表1 各组患者D-D 水平比较(mg/L)
3 讨 论
健康人体内D-D 水平较低,明显低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本文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D 水平高于对照组,结果与既往研究相符,提示D-D 可作为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评估[5]。已有证据证实D-D 水平在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差异化表达,但缺乏高级循证依据。本实验结果显示接受溶栓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脑梗死患者D-D 水平未见差异,可能与本实验中纳入病例数较少有关。接受尿激酶治疗后,三组患者D-D 水平均降低,提示接受溶栓治疗后,患者的纤溶活性明显降低。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动状态发生变化,导致体内D-D 水平升高。临床检测D-D 水平的手段不断增多,常用的磁珠法及发色底物法,但由于检验水平及检测限度的限制,效果不佳。免疫比浊法近来被临床用于D-D 的检测,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D 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实验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D 水平,发现治疗后各组患者D-D 水平均降低,其中脑梗死患者降低明显,次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最次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提示临床可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D-D 水平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区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