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2-04-25李启欣
林 静,李启欣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佛山,52800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严重的原发病基础之上,以出血、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内栓塞、同时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引发全身多脏器的功能衰竭[1]。此病发病迅速且病情复杂,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所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2]。对于DIC 患者的检查以血常规、凝血常规指标检查、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 P 试验)、血栓四项等检验手段[3]为主。本次研究选取了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ICU 接受治疗的DIC 患者78 例做为研究对象,再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做为对照,分析凝血各项指标对于DIC 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接受治疗的患者78 例做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基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4],根据ISTH 标准[5],将研究对象按照ISTH 积分标准分为显性DIC 组(n=18,DIC 评分≥5 分)、DIC 前期组(n=36,DIC 评分<5 分),但在未来一周内发展为显性DIC,以及非显性DIC 组(n=24,DIC 评分<5 分,并且整个病程未发展为显性DIC)。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栓性疾病,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②确诊DIC 前使用过或正在使用抗凝剂的患者。再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做为对照,分别命名为研究组(DIC 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研究组患者年龄33-74(54.45 ±5.26)岁,男44 例,女34 例。对照组受检人年龄31-74(53.86 ±4.93)岁,男48 人,女30 人。两组间基础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取静脉血1.8 mL,采用蓝色头枸橼酸钠抗凝管(1:9)抗凝,充分混匀后3 500 r/min 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常规凝血指标aPTT、(PT、TT、Fbg、FDP、D-D)使用希森美康CS-5100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检测,血栓四项(TAT、PIC、TM、t-PAI-C)使用希森美康HISCL-5000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所用试剂均为仪器厂家配套试剂。
1.3 观察指标 ⑴凝血常规;⑵血栓四项;比较不同分级的DIC 患者(非显性组、DIC 前期组、显性组)的凝血指标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SPSS21.0 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 结 果
2.1 两组受检者凝血指标比较(表1) 研究组患者aPTT、PT、TT、FDP 和D-D 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而Fb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受检者凝血常规指标比较
2.2 两组受检者血栓四项指标比较(表2) 研究组患者血栓四项指标(TAT、PIC、TM、t-PAI-C)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受检者血栓四项指标比较
2.3 不同分级的DIC 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比较(表3) 研究组患者中处于非显性DIC 期的PT、aPTT、FDP 和DD 指标值均低于DIC 前期组,而Fbg水平均高于DIC 前期组(P<0.05),TT 两组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显性DIC 组的患者PT、aPTT、TT、FDP 和D-D 指标值均高于DIC 前期组,而Fbg 水平均低于DIC 前期组(P<0.05)。
表3 不同分级的DIC 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比较
3 讨 论
DIC 是在一定的基础疾病(如感染、外伤、失血、器官损伤,白血病等)的诱发下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造成凝血酶增加或微血栓形成的凝血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大规模出血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发展迅速,涉及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和内皮细胞4 个系统。一方面,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其病死率高达31% ~80%。因此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DIC抢救成功率[6]。
本文就DIC 病人凝血常规指标(PT、aPTT、TT、Fbg、D-D、FDP)进行研究。在凝血常规检测中,PT 反应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水平,aPTT 反应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DIC 患者凝血指标中PT、aPTT 均高于健康人,且不同时期的DIC 间比较,PT、aPTT 与疾病的发展成正相关,且符合ISTH 和JAAM 诊断标准,诊断效能较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7]。本文研究还可见到DIC 组TT 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和疾病发展不呈正相关。
Fbg 属于一种急性实相反应蛋白。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显著降低,这提示Fbg 虽在DIC 的早期诊断中敏感性较低,但对DIC 病程的进展有着预测作用。DD 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DIC 有重要的诊断价值。FDP 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溶解功能,在纤维蛋白原大量被分解所引发的原发性纤溶和高凝状态所致的继发性纤维亢进时,FDP 含量均可以升高。本研究也同样见到在研究组和对照的D-D 和Fbg 结果有显著差异,且和疾病发展相关[8]。
随着检验学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9,10]目前临床实验室可利用高敏化学发光方法对血栓四项指标(TAT、PIC、TM、t-PAI-C)进行快速检测,该指标有效反映机体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早期改变,在DIC 的早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其中,TAT 为凝血酶-抗凝血酶1:1 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属于凝血系统标志物,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PIC 是为纤溶酶及抗纤溶酶复合物,PIC 的出现直接反应纤溶酶的生成,属于纤溶系统标志物。TM 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可与凝血酶激活蛋白C 系统特异性结合,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tPAI-C 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 形成的复合物,tPAI-C 水平反映纤溶系统进展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是评估两者的直接标志物。本研究也证实了DIC 患者的四栓四项指标(TAT、PIC、TM、t-PAI-C)都显著高于健康人,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同时期的DIC 间比较,血栓四项指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监测TAT、PIC、tPAI-C、TM 的变化,用于ICU 中疑似DIC 或DIC 的患者,便于更早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辅助诊断DIC 前期或对DIC 分型,从而制定更适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