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麻醉诱导对患儿围术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
2022-04-24侯东尧魏会霞
侯东尧,魏会霞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442000)
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是小儿常见手术,由于患儿认知功能及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较易对陌生事物及环境产生排斥心理,与父母分离独自到手术室会增加患儿的焦虑情绪,患儿常常哭闹,甚至出现攻击、逃跑行为,尤其在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较为突出,不仅影响患儿家长满意度而且增加围术期风险。有研究认为,患儿焦虑的情绪还会延长苏醒期时间,增加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1-2]。如何改善全身麻醉手术患儿麻醉诱导前心理状态,提高麻醉诱导配合度,降低围术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改善患儿麻醉苏醒精神状态,是当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父母陪伴麻醉诱导(parental presence at the induction of anesthesia,PPIA)在降低患儿围术期躁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20年5月1日至9月1日在本院中心手术室择期行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患儿60例,年龄3~6岁,性别不限,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排除体重超出标准体重±20%、困难气道、近2周出现扁桃体及咽喉部发炎、合并严重心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患儿。使用电脑产生随机数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父母陪伴组和非父母陪伴组,每组30例。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患儿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按照本科室小儿禁食水要求,禁食6 h、禁饮2 h,术前均不使用术前药物,在病房建立静脉通道。父母陪伴组由父母陪伴患儿进入麻醉诱导间,静脉给予2%得普利麻(含0.2%利多卡因)2.5 mg/kg。患儿入睡后,放到转运床上,父母离开麻醉诱导间。非父母陪伴组由父母陪伴患儿在手术室等候区,由巡回护士带领进入麻醉诱导间,静脉给予2%得普利麻(含0.2%利多卡因)2.5 mg/kg。患儿入睡后,放到转运床上。之后2组患儿建立监护,转运至手术室,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阿托品0.01 mg/kg,芬太尼5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给予吸入6 L/min 50%氧气人工辅助呼吸,3 min后行气管内插管。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呼吸末七氟醚浓度(ETSev),保持手术室温度24~26 ℃。并以6 mL·kg-1·h-1滴注乳酸林格氏液。麻醉维持采取七氟醚2.5%~3.5%吸入,静脉持续泵入得普利麻6 mg·kg-1·h-1,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七氟醚的吸入浓度(术中每隔10 min记录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取均数作为术中维持浓度) 。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泵入得普利麻,手术结束后停止吸入七氟醚,符合拔管条件后拔出气管导管送复苏室观察30 min,无不良反应送回病房。
1.3 异常情况及处理
手术期间各组患儿若出现体动,则暂停手术增加吸入七氟醚的浓度。若心率低于相应年龄的最低值,则给予阿托品0.01 mg/kg静脉注射。若出现呼吸道梗阻,托起患儿下颌,若不缓解放置口咽通气道。若出现呼吸抑制,则予球囊辅助呼吸(处理标准:呼吸频率小于12 次/分钟、SpO2<95%)。若出现喉痉挛,按喉痉挛的标准常规处理。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儿麻醉前及气管拔管后躁动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家长满意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喉痉挛)。躁动按照患儿配合程度分级。0级:与医护工作人员配合良好,无任何异常反应;Ⅰ级:在有刺激时身体有异动;Ⅱ级:无刺激时也有异动,但异动比较轻微;Ⅲ级:身体动作幅度较大,需要医护人员的干扰才能保持镇静。当出现Ⅱ级和Ⅲ级的情况时,就可以被认为发生躁动。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手术前、后躁动发生率、家长满意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父母陪伴组患儿手术前、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非父母陪伴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陪伴组患儿家长满意率高于非父母陪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喉痉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手术前后躁动发率、家长满意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由于年幼,手术本身并不能引起患儿心理焦虑。患儿围术期的焦虑大部分来自于与父母的分离。有报道称术前焦虑与围术期躁动呈正相关[1-2]。围术期躁动主要表现为患儿不配合医务人员,具体表现为:固执、情绪波动大(哭闹)、拔掉插在身上的管子(如输液管等)、逃跑甚至攻击行为。患儿在哭闹挣扎过程中可能造成意外坠床、手术切口出血等意外伤害情况,会降低患儿家长满意率,影响整个手术的效果,也会给患儿留下心理阴影。对于如何减低患儿术前焦虑,减少围术期躁动,目前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干预,但咪达唑仑往往带来很多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嗜睡、兴奋、躁动不安、恶心呕吐[3-4]。在欧美国家,由父母陪伴进入手术室已成为减少患儿术前焦虑的常规方法[5-7]。PPIA是指在诱导期由父母陪伴,从而缓解患儿麻醉诱导期焦虑及不安的情绪,提高患儿麻醉诱导期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医疗干预措施[8-10]。在我国由于医疗环境及场地的限制,目前并未开展PPIA,本研究观察PPIA在降低患儿围术期躁动发生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麻醉过程标准一致,考虑到得普利麻的注射痛给患儿留下不良刺激,所以本院给患儿的得普利麻均加入利多卡因,使得诱导更加平稳安全[11-13]。吸入麻醉药七氟醚不但具备较好的肌肉松弛与镇痛功能,且麻醉诱导与苏醒速度快,呼吸道刺激性小,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是小儿麻醉经济实惠的选择[14-16]。父母陪伴组患儿手术前、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非父母陪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KRUGER等[17]、HUSSAIN等[18]、MOSELEY等[19]研究一致。SADEGHI等[20]研究认为焦虑的父母陪伴患儿,并不能降低患儿的焦虑程度,本研究并未分析患儿父母的焦虑程度。父母陪伴组患儿家长满意率高于非父母陪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父母陪伴过程中父母对麻醉诱导流程满意,并未出现挑剔不合作等事件。2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喉痉挛)较低,这可能与本试验患儿均由高年资医生完成麻醉有关;也有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有关。
综上所述,PPIA可降低患儿围术期躁动的发生率,可提高家长满意率,未见明显不良事件,临床可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