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体制发展路径研究

2022-04-23卓浩

体育时空 2022年6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

卓浩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053-02

摘  要  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体育体制。这种“举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的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带来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原有体制的弊端也日渐明显。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世界各国在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既没有一个统一的既定战略,也没有统一的模式。我国不能照搬照抄外国模式,但却可以借鉴体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状况,汲取其他模式的优点,建立健全适合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以及建立国家宏观控制、社会自我协调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举国体制  竞技体育体制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人砥砺奋进、不断超越、勇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同向同步。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也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映射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坚持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举国体制,使得举国体制始终能够发挥巨大的凝聚力、动员力和协调力,充分调动起全国体育系统共同做好竞技体育工作的积极性。经过几代体育工作者70年体育实践的不断检验,举国体制成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法宝。依靠举国体制能够在特殊时期广泛调动全国资源和体育系统的积极性,高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塑造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对我国新时代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体制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举国体制的施行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举国体制”、“竞技人才培养”为关键词查阅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十篇论文为核心参考文献,为本文提供文献支持。

2.专家访谈法。根据文献梳理结果,通过与相关专家与教练访谈过程中得知,举国体制的施行对我国体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进作用。

二、我国体育体制的现状

中国体育体制发展的历程从运作上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国家和民族所赋予的文化任务,中国体育已经完成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任务。然而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不等于说就已经实现了或者适应了从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变,传统体育体制与现代体育体制的碰撞,仍然是目前中国体育的主要矛盾。现代体育体制是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条块、分割式的传统体育体制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开放,依托社会的现代体育体制的“转型”,构建起完整的中国现代体育系,这将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使命。

三、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革,经历了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分化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中国体育走过了二十多年坎坷曲折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在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中国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体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冲突愈发明显,各种矛盾一触即发,中国体育面临着严峻的改革形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但举办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改革却兼具抑制与促进作用。从短期看,举办奥运会使体育改革趋于保守,减缓进程。但從长远看,北京奥运会将成为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的重要契机,引发中国体育更深入、更彻底地改革。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的头二十年内突破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瓶颈,通过体制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体制,实现中国体育改革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无疑是当前体育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范式为理论基础,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方法论,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体育改革历程全面回顾,深刻分析体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阐释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发展的关系,世界体育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改革的影响,并借鉴前奥运会举办国的经验,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分析。最后,将时间特征、事件影响和经济社会背景综合分析,推断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从观念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从体制到机制,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从总体规模到各子系统间的深刻变化,对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进行全面阐释,并依据公共选择理论提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推进策略,为新时期体育改革的深化提供理论参考。

四、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战绩

多年以来,在我国体育队伍中涌现了不少让普通群众津津乐道的优秀运动员和英雄集体,有中国乒乓球队的长盛不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中国登山队的勇攀高峰以及被誉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等。中国体育健儿创造出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等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格言、警句,被广大人民群众广为传诵。特别是体育健儿创造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极大的社会精神财富,激发了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所有这一切,举国体制可谓功不可没。2016年里约奥运会闭幕后习近平会见中国代表团时说:“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奥运增了辉,为人生添了彩,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是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五、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

(一)继续保持举国体制下传统优势项目整体优势

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有跳水、举重、乒乓球、体操、射击、羽毛球等项。从我国参加历届奥运会所获得的金牌总数来看,这些优势项目获得的金牌占大多数,是构成我国奥运竞技水平总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奥运会成绩主要靠这些项目来支撑。我们这些项目有几个特点(乒乓球除外):一是西方国家普及率不高,对此也不感兴趣,没有职业联赛;二是此类项目缺乏一定的观赏性,对抗也不激烈;三是这些项目多属于技巧类,比较符合中国人身体特点。而我国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这符合中国人身体条件的项目在举国体制内,运动员水平和成绩与技术训练重复次数成正比,次数与时间成正比,时间与举国体制保障成正比。所以,我们这些项目靠这种国家打个人、专业打业余的方法在奥运赛场上能够称雄世界并保持长盛不衰。

(二)改革并推进“教体结合”模式,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放眼世界,教体结合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比如美国竞技体育搞得就非常成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学校,也就是來自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培养体系。美国国内高水平比赛基本上都由学校自己主办,国内高水平运动员多数都由高校产生。他们的高校竞技体育在整个国家竞技体育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结语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实现了奥运争光计划,提高了国际威望,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举国体制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培养方式已很难适应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要求。改革势在必行,但不能全盘否定。在当前社会和国际背景下,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保持举国体制下传统优势项目整体优势,扩大潜优势项目战果,维护竞技体育强国地位;继续推进集体球类等观赏性项目市场化、职业化的改革。着眼未来,让体育回归教育,实施“教体结合”,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十丸大报告绘出体育强国宏伟蓝图[EB/OL].[2017-10-25].https://www.chinews.coIty/2017/1O-25/83619.shtml.

[2]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EB/OLJ.[2017-08-27].http://news.cctv.com/2017/27/ARzNα~BhOaVGhAailF1727.shtml.

[3]梁晓龙.举国体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林尧.一枚奥运金牌亿元?也谈体育举国体制的冷思考[EB/OLJ.[2014-09-07].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4/9/7/6732.html.

[5]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M].北京:高等体育出版社,2014.

[6]毛泽东选集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袁守龙.从“举国体制”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一一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07):12-15.

[8]邓小平文选第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2013-11-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lnl2013/1116/cl024-23560847.html.

[10]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二——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03):221-222.

[11]刘青.运动训练管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
浅析青少年拳击爱好培养的重要性
兴奋剂对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影响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产权困境”下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探究
生理学视角下减量训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