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与升维:民国女子武者身份解读

2022-04-23尹健姜维梁

体育时空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国武术

尹健 姜维梁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025-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民国时期女子习武群体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女子习武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民国时期女子习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国家与社会对武术的重视为女子习武开创新局面、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为女子习武提供了新平台、武术家传承思想的转变、国术考核中增加女子竞赛项目;对武术产生的影响主要有拓宽了武术习练群体、加快武术在国内外的传播、助力女子武者身份的形成。

關键词  民国  女子  武者身份  武术

一、前言

民国是我国武术发展历史中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武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国民”成为武术发展的主体,“尚武”成为救赎国民精神的药方,赋予武术“强国、强种、强身”的历史使命。但纵观民国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可发现武术几乎与军事和封建思想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使习练武术几乎成了男子的专利,有关女子习武的文献记载屈指可数。但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封建思想的逐步瓦解以及“武术救国”思想的提出,女子习武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不但在学校体育中出现了女子习武的身影,而且在社会上还有专门的女子武术习练组织,甚至还出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的世界性舞台上。如此打破了男子对武术习练与传承的垄断地位,使女子习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而对促进武术的传承与创新、男女平等思想观念的转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民国时期女子习武的表现形式

(一)国家与社会对武术的重视为女子习武开创新局面

清末民初,面对社会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武术界一部分武术家联合教育家紧跟历史变局的舞台,尝试建立武术审美新标准,完成对民间武术的改造,使得武术历来被统治者排斥边缘化的情况有所改善。其中,孙中山对武术的认同与赞扬对民间武术身份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其为精武体育会十周年所出《精武本纪》作序并题字“尚武精神”,高度肯定了武术的价值,并使之与“强国强种”相联系,成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由此众多民间武术人士积极投身到这场“强国强种”的社会运动中,相继建立各类武术组织。1928年,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等武术组织的建立,预示着武术正式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认可和官方正统的肯定与接纳。

由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创立的民国时期最大的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其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建馆宗旨,并且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馆[1]。通过对国术馆宗旨进行解读得知,国术馆是针对全体国民为弘扬武术以及增强国民体质而设立的官方武术组织。时任馆长张之江积极地鼓励女子习练武术以增强体质,为强国强种、振兴中华发挥女性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习武的对象包括女性以及对女性身体健康的重视。在对中央国术馆的招生制度考证中也写到,女子专业武术班的设置,开创了中国武术发展历史上专门针对女子武术师资培养的先河,对提倡女子习练武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而其“泛学博通”的教学原则[2],培养了一批文武兼备的综合性武术人才,为后来推动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又如在“精武体操学校”基础之上创立的“精武体育会”,成为了民国时期最大的民间武术组织,海内外习武会员人数多达三十九万余人,在所有会员中有将近三成是女性习武者[3]。

(二)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为女子习武提供平台

学校武术是指在学校这一场域内开展的,以教育为目的的武术项目[4]。民国时期,随着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武术的重视,加大了武术在学校的建构力度,学校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191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出“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5],从政策层面推进武术在学校的发展,标志着武术在学校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随后,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在课程中设立武术,如金陵女子大学开设剑术、射箭等武术课程,中国体操学校女子部设立拳术、棍棒、等术科课程,同时重视对技术以及基础理论的培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6]。通过对民国时期政府颁布的政策以及武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出当时不仅对武术有相当程度的重视,而且对于女性习武得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武术家传承思想的转变

民国时期随着封建思想的瓦解,女权主义的兴起,武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思想逐渐地瓦解,武术家在技术传承时也不再局限于对男子的传承。许多武术大家将其毕生所学传承给女子,如孙禄堂嫡女孙剑云,在父亲的教导下,成为了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7];尚派形意拳始祖尚云祥之爱女尚芝蓉,五岁便开始习武,其父亲毫不保留地将其武术技法和要领传授给其女[8]。从以上例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国时期武术家对女子武术的传承已成新风尚,武术大家们不再固守传统“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武术传承思想,将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为武术的传承作了重要贡献,其子女也更是继承了传播武术的使命,推动武术的创新发展。

三、民国时期女子习武群体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一)习武女子对武术的传授,拓宽了武术习练群体

纵览古代武术史,民国之前有关女子习武的历史文献显有文字记载,武术在各方面的发展几乎被男子所“垄断”。但到民国后,在思想的解放和各种社会原因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的地位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男女平等的观念开始形成,大量女子参与到习武的群体中,对中国武术和社会的发展均产生了诸多影响。大量女子开始习练武术,对武术而言,打破了自古以来武术为男子所特有的惯例,扩大了武术的习练群体,拓宽了武术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如在1915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通令中指出“武术教员于师范学校养成之”,一些学生意识到毕业后可到学校继续教习武术,投入武术习练的人数不断增多。其中不乏众多的女学生也加入到其中,毕业后许多女学生也顺利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中任教。同时,中央国术馆以及各地方国术馆均招聘女武术教师,以对女学员进行武术传授,如孙禄堂之女孙剑云在江苏省国术馆任教,史玉娥女士在中央国术馆任教等。女子武术教师的聘用不仅提升了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吸引了更多的女子前来学习和观摩武术,扩大了武术的习练群体和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二)习武女子主动推广武术,加快武术的传播

民国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文化亟须补位,在国外中国被扣上“东亚病夫”帽子,一些习武女子从实际出发在国外开展武术表演以及传播中国武术,达到扬我国威的目的。如典型例子精武圣女李志义,一生终于武术的习练和推广武术,在槟城女会兼任数职三十余年[9],用自身行动忠于对武术的推广并坚持以推广武术为己任,发挥其的自身价值。1920年国内多个胜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精武女子体育会创办人之一陈士超女士为筹集赈灾资金,组织武术人在各地进行无偿的武术表演,仅陈士超女士一人就进行了露花刀、五虎枪、双刀等多种形式的武术表演,获得了商界人士及社会各界的赈灾捐款。除此之外,也推动了武术在海外的传播。1936年,翟连元、傅书云和刘玉华三名习武女子与六名男子组成国术表演队应邀参加在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运会,在奥运会开幕式以及汉堡、慕尼黑等地举行了武术表演,赢得了万余名观众的热烈赞誉。还有精武女子体操会相继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区相继设立分会,推动了武术在海外的传播和扩大了武术在海外的影响力。

(三)习武女子参加武术竞赛,助力女子体育观的形成

到了民国中期,在社会政治、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全国性的运动会得到广泛的开展,女子通过竞赛逐渐形成了竞技、健身、娱乐一体的体育观[10]。为“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11],民国政府在全国和各地区积极组织开展运动会,带动了武术竞技化以及在全国的传播得到广泛的发展和普遍的推广。同时,从比赛的项目设置来看,与其他项目一样分比赛项目、组别等形式,各个项目和组别都拥有大量的选手参与报名。通过比赛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女子参与到武术中,不仅能够提升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的认可,还可以达到健身健美的目的。而在此之前,女子几乎是以“病态美”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西子捧心、弱柳扶风”是描述古代女子美的真实写照。运动会的广泛开展不仅使武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同时对改善当时国民体质以及女子追求健康美观念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武术在女子群体中的广泛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女子柔弱的身体,丰富了女子的精神需求,促使社会对女性美追求的改变,促进了女性的多方面发展。

四、结语

女子习武浪潮作为民国时期武术发展与转型的特征之一,该时期的社会背景为女子习练武术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发展契机,促使女子习武浪潮的兴起,拓宽了武术习练群体。女子习练武术浪潮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过去武術传承“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思想,并且对于促进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男女平等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当今,在面对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全球化背景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武术的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此,应立足当下,在继承中创新、在吸收中发展;借助电影、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和弘扬武术;积极推进武术在学校的开展;加强武术专业队的建设。同时,当今武术习练群体的男女比例仍然不均衡,而武术对于健身、防身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应加强武术在女性群体中的宣传和推广,以此推广中华武术,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体育史料第9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2]冷传奇,高亮,胡晓飞.中央国术馆招生制度考证——兼与《中央国术馆史》《中国武术史》作者商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07):145-156.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吕思泓.民国时期学校武术考论[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01):16-23.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陈立农.“中国体操学校”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6):104-107.

[7]刘学勃.华夏近代传统武林采风[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

[8]李仲轩.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9]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10]崔乐泉.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J].体育学研究,2018,1(01):49-82.

[11]杨才林.民国时期的社会体育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02):73-77.

猜你喜欢

民国武术
中华武术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老广告让你脑洞大开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武术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