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运动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2022-04-23张治海

体育时空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民办高校

张治海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029-02

摘  要  太极拳运动是扎根于我国传统健身方式当中的一种独特的修身养性的形式。对于身心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可塑造良好的身心状态,能够有效促进他们日后的健康发展。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因此,太极拳运动所特有的修身养性功能,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具有正面的影响,发挥出积极的调节作用。在下文当中就围绕这个话题,具体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太极拳运动  民办高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面影响

太极拳在我国的民间文化当中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人进行意、气、形、神方面的运化,对人的身心健康来说发挥着有益的正面影响。尤其对于当代在校大学生来说,太极拳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价值。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事实上不少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改善这一状况呢?在大学校园当中普及太极拳是一条出路。下面谈谈太极拳对民办高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一、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优势

(一)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运动于2020年底被列入联合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我国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结晶。之所以用“太极”来命名,是由于它拥有者变化无穷的拳法。“太”即大,“极”即开端或顶端。太极拳运动综合性地吸收了太极和阴阳的辩证观念,并吸取了中医经络理论及周易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精华。其动作既刚劲又舒缓,既柔和又不乏技击对抗方面的内容,既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又具备修身养性的功效。

(二)太极拳运动的优势

太极拳运动兼具拳理、哲理和医理三大优势。

从拳理的角度来看,作为拳术运动的重要门类,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跟拳理高度吻合,虽然阴柔但却富有技击性。所谓拳理,是指的动作与攻防规律相符,在攻防方面具有时效,而不是表面好看的“花拳绣腿”。这也是它跟普通的广播体操或舞蹈的一个主要区别。因此,它非常有助于塑造出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从医理的角度来看,太极拳把传统中医的理论精华吸纳到了它的体系当中。所以,它不仅具有体育功效,也具有治病的功效。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一些医学家就十分重视太极拳的治病功效。

从哲理的角度来看,太极拳并不是光为运动而运动,而是包含了深厚的中华传统哲理。辩证思想十分丰富。所以太极拳又有着“哲拳”之称。那么在进行太极拳运动时,不是去机械地做一些动作,而是要头脑中带着思考。因此,它对于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来说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二、民办大学在校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学业问题

一方面,2018年高考录取比例达到81.13%,2019年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但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这就意味着一部分学生高中基础并未打牢。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能继续保持刻苦学习的态度,将无法跟上正常的上课进度,造成学习困难。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相比高中轻松了很多,没有班主任和家长的时时监督开始放松自我,缺乏奋斗的动力,失去前进的方向,认为大学毕业证很容易获得,造成学生自甘堕落,不思進取的态度,最终导致学业困难,一无所学。第三方面,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过强,自尊心过高,在各方面都想比别人优秀,不能保持平和的学习心境,降低学习效率,一旦出现学业失误,便懊恼、责怪自己,陷入自卑,进而导致学业困难。

(二)人际交往问题

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来自相同的地区,性格和生活习惯基本相近。大学,是一所容纳来自五湖四海各地学生的象牙塔,同学之间的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也大不相同,在与同学相处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如果矛盾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就容易带着忧伤或愤怒的心情,进而影响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人际交往恐惧症,不敢与人交往。另外,一部分同学性格内向,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表现自己,唯恐出错,受到同学嘲笑。此外,部分同学家里经济不充裕,无论是衣着或者就餐质量都要略低于同学,因此产生自卑感,为了避免被其他同学看到,就会有意识地远离同学,不敢与人交往。

(三)适应能力问题

大一新生刚入校门时,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同学和老师、全新的学习课程,远离了家乡、远离了朋友、远离了亲人,常常产生孤独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另外,一些同学的依赖性比较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能都会找父母帮忙解决。现在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遇到挫折时,都要一个人面对。再加上部分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进而产生厌学的念头,严重者可能会退学。

三、太极拳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由于前文所分析的关于太极拳的各种特性,所以它在对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塑造上面是有着独特的功效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两者缺一不可。而太极拳是以练气、练心、精心、修身、健体为指导思想的运动。太极拳运动对心理调节也是有很好的作用,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心理方面不是很成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而太极拳可以有效的降低抑郁的负面情绪、减少心理压力、锻炼意志、加强个人品德、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同时、培养正确的与人相处的原则与修养,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这里具体分析一下太极拳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一)太极拳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

部分同学性格内向,不敢与同学间交往。有研究发现,通过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运动,学生逐渐接受慢节奏行为,可以促使人变得开朗、乐观,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变得从容镇定。此外,太极拳运动讲究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心态。因此,太极拳练习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乐于与人分享心理感受,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太极拳对大学生意志力的影响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家里人的宠溺以及优越生活条件的影响,往往不知道怎么面对艰难环境,缺少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意志力薄弱、自觉性和自制力差,因而很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随着国家的强大,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部分同学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散状态,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怕苦怕累,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意志力薄弱。通過太极拳运动的练习,可使学生形成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韧的品质,改善急躁、懒散的不良品质,在“日复一日”的联系中可培养学生顽强、果断、自信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大学生坚持习练太极拳运动,在不断练习动作提高的同时也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克服任性、急躁、懒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因素。练就克己礼让宽厚待人的道德质量。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克服困难,不屈服于困难的环境,敢于和对手拼搏,这有利于增强他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

(三)太极拳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自我意识,即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对自我的认识和实践认识有正确的评估。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所经历生活的复杂多样,会带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会造成个体选择困难症或者形成激烈的内心冲突,导致学生焦虑不安。而学生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形成明辨是非、自我评价较高、自尊、自信的心理状态。有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者对自我有积极的接纳和认同感,减少自卑心理学生数量。因此,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太极拳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道家的尚柔、尚自然的思想在太极拳运动中更是淋漓尽致的发挥,整个演练过程始终在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境界,使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产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更加成熟、更加稳重。所以,当代大学生练习太极拳运动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加强个人的自身品德。

四、太极拳在民办大学生群体当中的运用优势

与华尔兹、拉丁、芭蕾等体育舞蹈项目不同,太极拳招式难度不大,容易学习,而且动作柔和、速度平缓,运动量的大小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而有所调整,对年龄、性别无特殊要求。不管是参与武术比赛还是调养身心,还是为了强身健体排除烦恼,都可以练习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同时,与攀岩、蹦极、潜水、速降滑雪等危险性较高的运动项目不同,太极拳具有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速度可快可慢,由此可大大避免练习者肌肉、关节或者其他器官受伤,因此其安全性较高。

★课题项目:《普修太极拳对民办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以四川文轩职业学院学生为例》;课题类别:一般项目(应用型);课题编号:MBXH21YB416。

参考文献:

[1]曾燕.浅谈高职院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J].商,2013(22):329.

[2]闫文伟,张俊毅.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30):34+36.

[3]蔡任.高校太极拳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0):275-276.

[4]冀先礼.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02):39-42.

[5]顾长海.影响大学生太极拳学习意愿因素的调查研究[J].内江科技,2007(09):24+4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民办高校
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评的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