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仁为规:寻绎武术“点到为止”的技击逻辑观

2022-04-23王汶龙

体育时空 2022年6期

王汶龙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023-02

摘  要  “点到为止”体现着的是传统武术“以和为贵”的武德思想,蕴含着的是“尚德守度”的武艺境界,追求的是“止戈为武”的身道奥妙。中国传统武术异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其所辉映的文化风采、承载的文化智慧。对传统武术中“点到为止”技击逻辑加以解读、寻绎,通过对“点”、“止”之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二元辩论,从“点”以求和到“止”已适度再到“点到为止”以克己,这不仅仅揭橥出中华传统武术中修身、用技以及修性的身心规训,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人文传统与民族智慧。

关键词  点到为止  和文化  比试文化

武术自产生以来,就沐浴在中国传统思想之中,儒家中“仁”、“义”、“礼”、“智”的思想道德使得武术渗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点到为止”的武德思想,这其中暗示着一种中国式的“以和为贵”的絜矩之道亦或“止戈为武”的观念。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的技击理念迥异于西方项目中“击必中,中必摧”的格斗理念。“点到为止的行为哲学是武者之间行为的外化,由点到止是身体技击范式的德行育化,到传统武术的整体文化感知”[1],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智慧和生命关怀。“武术的习练过程实质时武术文化对身体重新部署的过程,是一种身体的文化实践。”[2]中国武术在思想意识与身体实践中,吸取了这种思想,认为“点”之适中、“止”之适当才是武術所要追求的智慧与奥妙。

而“点到为止”的武德思想,常在我国古代擂台比试、拳师技艺切磋中得以体现。这种“点到为止”的比试文化似乎是中国传统武术由术及道的转型,也似乎是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度”的道义偕同。“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技术文化,其发展问题探讨的意义远远超越于一种体育技术层面的拓展”[3]从梳理当下众多的武术著作、武侠小说以及功夫电影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武术随久经时代境迁、几经磨难,历史上统治阶级对于武术的褒贬反复,但武术作为一种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一直延续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武以修身:“点”以求“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更是华夏民族的独特气质。中华民族崇尚“和”文化,正是对“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有言道:“家和万事兴”。真是这种中国民族所推崇的“和”文化,才使得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诸如“止戈为武”、“点到为止”等“和”的现象。这是基于“和”这一文化思想经过长期的传承,已经融入中国武术的理论体系中,并成为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4]。对于大多数习武之人,年少血气方刚之时登擂台以求声望,但在比试失败之后,总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身“拳不够快,拳不够狠”的技术缺陷。将比试胜负为追求,却没能参透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境界与觉悟。为了追求武林中的威望,以武成名,而在一次次比试中以命相搏、痛下毒手,技艺不精者则只能被对手打败致残甚至丢失性命。“一狠、二毒、三功夫”以伤人杀人为目的的理念与武术传统“仁义”之观念大相径庭。孔子“仁”的思想中提出“忠恕之道”和“爱人”,即“仁”之道似乎可在武学之中“点到”方可“为止”中得以体现。“点到”是一种习武之人通过习武操练对于抢夺优势的自我超越,更是一种对于习武之人恰到好处的“无过”与“无不及”的仁义道德。中国武术所要表达这种“和”是做人的哲学,更是为人的智慧,它是术与道的交融与体现。

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的技能智慧,是中国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武学精神的凝练,它既是技艺的切磋,更是对于生命的关怀,它有别于“非死即伤”的胜负生死观,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伦理。正如朱承教授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道德价值,在绝大时候,它并不与生命价值相冲突,不一定需要用生命做代价。”而在擂台上“打”至“不打”的胜负观,似乎与“以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所悖论。在比试过程中,至于两两之间的切磋较量所强调的“点到为止”,点到什么程度,需要多长时间,如何判定胜负等等更是无从说起。这就需要“点到为止”不仅仅是在比试中讲究礼让为先、心服而已的武者智慧,同样蕴含着尚和不争、止戈为武的仁义武德。

二、武以用技:“止”以适“度”

在中国文化中“万物唯度、万事唯度”,较技时“点到为止”、“尚德守度”等技击思想与技术追求,似乎蕴含着中国人对“度”的理解和感悟[5]。中国武术中的“止”即是一种对“度”的体现,表现为以“止”为“度”,以“度”对“武”的驾驭和约束。成名之后的武人面对着不计其数的擂台挑战者,似乎在比武中为达到胜利,进而享受着声望的追捧而伤残对手以取胜利,便逐渐失去了“点到为止”的观念,由此便一味追求一招制敌的凶狠,一击必中的无情。正是在打斗中愈发激烈,也使得原本保留“度”的心性逐渐失衡。甚至在比武中,面对以无还手之力的对手,失去了“度”因而破碎了两个原本完美的家庭。面对着至亲至爱的恩怨仇杀,使得这一经常在生死边缘的武者在伦理道德的自我谴责中再次陷入了对于“止”反思。

擂台中“止”所蕴含的君子礼让是文化智慧和自我能力的综合形态表现。然而,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的外纱,结合中国武术这一传承千载的身体技艺。我们可以看到:擂台上习武之人对“止”的追求和向往,在中国武术的各个层面中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体现。人们从事武术活动时,对“止”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把握,而这种“止”的思维又“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武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例如,《少林戒约说》提及的“只要备以自卫,且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以及苌家拳的《初学条目》中也明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6],体现出习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打击或者伤害对手,而是在比武过程中,注重“以武会友”、“止戈为武”、“点到为止”的思想等。于是,中国武术不仅具备了独特的技术、制度理念,还在“止”的影响和作用下,构建出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所以,中国武术在追求“一招制敌”、“一击必中”的境界与高度时,其同时也依旧强调着“止”的思想与追求。

三、武以修性:“点到为止”以克己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修行,既有“击必中,中必摧”式的坚定;也有着“适可而止、礼让为先”式的灵活[7]。例如,民国时期霍元甲为了民族不受“东亚病夫”的名声羞辱,弘扬宣传“尚武精神”的民族精神,刚毅果决地接受外国人的擂台挑战。在与英国拳手擂台竞赛中,巧妙地使用招数化解对方的大力进攻,招招彰显点到为止,并在危急时刻还救了对手一命、以功夫和风度让对手敬佩,体现出中国武术“尚技不尚力”的武学追求,以及以和为贵、点到为止的武学精神。

正如王岗教授所言“中国的文化是反战争的,是不侵略的,是和平的。中国的武术也不是只为了技击的目的,它还有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8]武术本就不是为凌辱他人而提升技击,“点到为止”,也是在规矩武人在愤然冲动时保守武性。在旧时“以性命相搏”的擂台上,在濒临摧垮对手的最后一招中,坚守住了“仁”的德行与德性基本底线,将生命留给生死擂台的对手,才算真正践行了“点到为止”之大道。恰如有学者指出“习武之人比武较劲时,主张‘点到为止以相互切磋、提高技艺,那种暗藏杀机,置人于死地的行为是为习武者所不齿的。”[9]譬如在太极推手中,双方通过相互搭手做较技运动,相互感知对方的力度与方向以较力并予以化解,若不能化解而失去重心的一方则为落败,较力也在不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比赛最终以点到为止予以判断胜负。类似于江湖中,常常有所耳闻的“过招试敌”亦是如此。中国武术强调不但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更要以尊重他人的生命為主要部分,即在比武较量中,往往也是以不伤害对方为前提而出招。

四、结语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点到为止”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武术是一种良知良能的身体文化[10]。“点到为止”刻画的是传统武术“武以观德”的技击理念,追求的是“止戈为武”的身道奥妙。从民族文化和思维观念上看,西方人重视技术,要求快、准、狠的技击特点。相比之下,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观念长期占统治地位,礼让、谦卑、求和是中华民族的一贯倡导的好风尚[11]。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点到为止”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尚和”“不争”的君子文化,展现出了由“制人”到“克己”的精神风貌。它以“点”的技术行为来解译“手下留情”的伦理规范;以“止”的身体行为来阐发“适可而止”的价值取向[12]。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的技击理念不仅关乎着擂台上技法的衡量、胜负的判定,同时也连接了中国武术的“点到为止”文化思想因素以及价值理念。也正是如此,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仁义之道,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处世智慧,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

参考文献:

[1]张波.文化层次视野下传统武术的文化形态管窥[J].武术研究,2020,5(05):50.

[2]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3]陈振勇.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04):17.

[4]马文杰.中国武术“和”文化诠释理路[J].体育文化导刊,2020(10):69.

[5]王岗,张道鑫.中国武术“度”之要义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5):10.

[6]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金玉柱,王岗,李丽.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理念的身体伦理学论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2):70-71.

[8]张勇.试论电影《霍元甲》中的武学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10,7(09):14.

[9]金玉柱,王岗,李丽.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理念的身体伦理学论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2):73.

[10]金玉柱,王岗,张再林.中国武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4):132.

[11]张召忠.走向深蓝[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2016.

[12]韩政,金玉柱,王国志.直面与正视:传统武术“打”之二元解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