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种动作控制理论对武术腾空摆莲的研究

2022-04-23孙健驰杜帅豪

体育时空 2022年6期
关键词:武术教学

孙健驰 杜帅豪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021-02

摘  要  本文以武术技术中腾空外摆莲教学为例,基于动作控制两种理论对腾空外摆莲教学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动作程序理论进行教學,被教学者在习得该动作之前,通过“大脑”的习得作用提前在脑中启动完成动作所需的信息,形成精准的动作概念和程序。运动动作控制两种理论进行武术动作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环境确定的运动指令上,即为通过练习周边的环境变动让学生能够自如轻松的完成动作过程。对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和动作控制两种理论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被教学者掌握和练习腾空外摆莲技术动作的基本概念和现实环境中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武术教学模式,基于两种动作控制理论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佳、更快、更轻松地掌握武术技术动作的相关知识,提高武术表现水平,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

关键词  动作控制  武术  教学

动力模式理论和动作程序理论是运动技能学习原理的中两种重要的经典理论,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能力的提升有着指导性作用。通过运用动作程序理论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开始阶段通过固定的程序模式记忆来掌握动作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而通过运用动力模式理论进行教学指导,通常实施于在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的自动化阶段,通过塑造新的环境信息,发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来塑造学生技能的练习环境,使学生在变幻的环境中突然间掌握某种技能。动力模式理论教学多用于复杂的组合动作教学中,认为技术动作的学习不是特定的肌肉指令,而是抽象的,以记忆为基础的一类动作表征,每一类动作都由固有特征限定;强调环境信息的作用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特征。

一、运动控制两种理论的概念

动作控制理论依据运动控制系统的关键环节和周围环境信息的不同施加作用来区分不同的协调运动过程。动作程序理论强调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动作完成过程中施加的作用,动力模式理论则更多的强调由于练习的周围环境所施加的运动指令以及在这种指令下与自身的肢体、神经系统间的动态影像。

动作程序理论的包括以下几个关键:(1)动作程序:即一种记忆表征,存储在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信息;(2)固有特征:即在一般动作程序的一套独有的专属特征信息;(3)参数:会随着运动技能表在运动过程中变现的变化而相应产生变化的一般动作程序的特征。

动力模式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关键:(1)非线性行为:动作的行为变化在时间角度上不是连续性的过程,而是突发性变化;(2)稳定性:技术动作在行为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微小的外界影响情况下可自主调节回到相对稳定状态;(3)吸引子:技能过程中稳定行为的恒定状态;(4)自组织:技能表现的稳定行为运作的出现是在特定环境特征的影响下产生的,而不是某种固定运行的机制;(5)协调结构:人体的肌肉与关键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产生的协调运作的功能组合特征;(6)知觉-动作联结:知觉变量和动作变量的相互影响下使得运动技能过程中某一动作与知觉变量相一致。

二、动作控制两种理论在武术训练活动中的运用

在武术教学中,从事训练教学活动的主体应依据不同训练目标的和训练内容来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如在武术传统教学多为单边传授,即从事教学活动者影响学生,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其教学方法的构件相对比较简单,形成了以教导者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对动作控制两种理论的学习,愚以为应将动作程序理论和动力模式理论灵活运用到现代武术教学中体系之中,相比传统单表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更好地在不同环境下发挥所具有的运动水平。由于武术套路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在从事武术的教学时,教导者不应单方面的只对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自身掌握情况做出思考,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应对不同环境下的情形变化,并可协调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因此,教师在教授技术动作时,应该以动作程序理论为教学的主导理论,因为这个这个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存储学习动作时的信息,能形成独有的专属表征,便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而教学者在进行较为复杂的套路组合动作教学时,应以动力模式理论为教学的主导理论。动力模式理论强调特定环境特征会对人的学习产生新信息的作用,在套路动作学习过程中可为学生创建与练习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逐渐掌握技术的运用。无论是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决定的记忆表征的动作程序理论,还是考虑环境信息对学习者施加的重要影响作用的动力模式理论,教师在教学时都不应该单独考虑某一种理论的运用,而要将动力模式和动作程序理论结合运用于实践过程之中,只有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术学习技术动作并适宜于不同的环境信息的表现,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动作程序理论的教学优势——以腾空外摆莲为例

依据Fitts&Posner在1967提出的观点,学习的阶段划分为认知-联结-自动化,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逐步递进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中都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当前武术技术动作教学的方式仍然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导者进行教学动作总体运行轨迹的大体讲解与示范,此后让学生对相应技术动作进行自我练习,通过观察发现不协调动作,进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使学生更为精确地掌握技术动作。然而在整个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与传授过程占据了学习技术动作过程的多数时间,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较为生硬。

以腾空外摆莲为例,起始动作的身体姿态是顺利完成技术动作的先决条件,空中肢体摆动的扭转是关键点,落地时两腿的空间位置是决定技术动作是否完美的主要。因此在教学时可将外摆莲的学习过程分为起跳—旋转—落地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讲解示范时因强调身体重心位于右侧腿,左侧腿脚踝绷直,两腿膝关节与脚尖同向,身体保持中立位,背部挺直,手臂绷紧。

2.第二部分要求起跳腿迅速发力,力往上方前进,在腾空过程,以头先扭转带动躯干从而带动下肢的扭转,在整个过程中手臂收紧不可晃动。

3.第三部分要求在腾空旋转位置即将达到正确点时,腿部进行马步预备动作,提前调动神经肌肉,以便在给机体更佳的反应时处理。

(二)动力模式理论在腾空外摆莲教学中的运用——以练习变换为例

动力模式理论强调外界环境信息变换输入的作用,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构建新的与学习过程相关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学习者更佳掌握动作的运用,经过较长时间的技术动作学習后,学习者已经可以较为准确、自然的表达出技术动作的特征,遇到新异环境刺激时能够保证技术动作能够维持,无须自我有意地操纵技术动作运行过程,此时进入了运动技能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自动化阶段,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此阶段的教学目标,采用动力模式理论对学生进行组合动作的教学。以腾空外摆莲为例,在武术套路的实际比赛中,武术运动员需要承受的是赛场复杂多变的环境施与的新异刺激,而不再把静力继续大量投入到技术动作运行过程中的身体姿态、动作幅度、动作角度等。学习者做出的腾空外摆莲动作可能与平时练习的、十分稳定的腾空外摆莲动作并不一致,如起跳位置、腾空力度但最终学习者都可以完整完成技术动作。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显然已经不是由最初环境中学习腾空外摆莲时的“动作程序”来控制动作的完成,而是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反应来面对多变的环境以及突发的情景。

为了在不确定的比赛环境中可以完美且精确的完成腾空外摆莲动作,教导者可以依据动力模式理论,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变换练习是指学习者在进行某项技能练习的过程中自身所感受到的动作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具体如下。

1.变换起跳角度:即任意起跳方位的腾空练习。如在原定起跳位置的前后左右0.6米摆放多个标记点,使得练习者在完成套路过程中必须变化步伐和角度在不同原定位置起跳,接受新异刺激,冲击定型的动作模式。

2.变换动作完成环境:在不同场地下进行动作训练。不同的武术垫、不同的灯光、不同的观众会对练习完成过程施加不同刺激,会对腾空外摆莲动作完成会产生一定影响。也可以增加完成动作时人为干扰条件,锻炼学习者在不稳定条件下中可较少受环境因素影响等。

运用动力模式理论教学,不仅可以帮助练习者更牢固、更完美地掌握腾空外摆莲动作,还能使学习者习得在不稳定的外界环境下更精确地完成技术动作。在比赛时完全相同与平时训练的环境的时无法碰见的,所以学习者不单单要习得单个技术动作,还需要习得在复杂情况下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能根据不一样的外界信息,迅速准确在短时间的比赛里做出相应的机动反应,甚至是提前做出相应的预备动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动作控制两种理论进行武术套路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者在运动过程中自发学习的能力。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过于单一,难以引起新颖刺激,并且教导者的“教”占据太多学习者的练习时间,使得学习者缺乏思考,不能在多种场合下灵活表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如今,现代武术的教学更看重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思考、自我适应,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武术比赛。教导者应根据不同武术练习者的自身特点、技术动作重难点、运用不同的动作控制理论,以使学生更有效、更精准地掌握武术技术动作,并将其高效运用在比赛中。

参考文献:

[1]匡子忆.基于动作控制两种理论对篮球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投篮技术教学为例[J].运动精品,2021,40(02):38-39.

[2]秦梓豪.动作控制理论在高校网球发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青少年体育,2020(07):123-125.

[3]韩蕾.旋风脚技能表现水平的提高指导个案研究——基于动作程序理论[J].武术研究,2020,5(07):50-53.

[4]张英波.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唐广宁.互动教学模式在篮球专修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02):46-48.

[6]曾永忠.体育教学中课堂互动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01):62-64.

[7]孙海勇.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8]邢玉,柳皓严,于志华.基于动作控制理论对网球发球教学方法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3):96-97+126.

[9]王昌福.羽毛球运动员动作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6(04):111-113.

[10]刘江南,谢红光.我国U-17女子足球运动员的动作控制能力测试及等级评定[J].体育学刊,2004(03):99-101.

猜你喜欢

武术教学
中华武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