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23蔡万宏
蔡万宏
摘 要:分层教学法是顺应教育改革步伐而产生的科学教育理念,它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能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文章简要叙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重要价值,并从制定分層教学目标、规划分层教学方案、选择分层教学对象、引入分层教学内容、构建分层考核机制、组织分层教学活动、设置分层课后作业等方面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信息技术;重要价值;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4-002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08
在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日渐提高。而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策略进行探索,是为了顺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使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尊重学生意愿、促进学生发展的民主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以下将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策略进行一一解读和分析。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重要价值
分层教学是时下热点教学话题,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念。在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的初中生群体中展开分层,不仅能够使优秀生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还能够使学困生树立起学习信念,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抱有信心,从而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其次,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将目标、方案、对象等进行分层,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效率和质量都能实现大幅度的提升[1]。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向性
教学目标是指导后续教学有序展开的前提,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设定教学目标,那么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向性就能有所增强。因此,在运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制定分层教学的目标,让后续的课堂教学能够在目标的引导下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展开。然而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知,通常都是设定一个笼统且模糊的目标,既没有根据教学实情设定三维目标,也没有对目标进行分层。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教学经常呈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教学效果自然不能达到预期。对此,为了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向性,教师可以秉承分层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以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立体目标作为参考依据,设置基础知识、过程技能、能力素养等具有层次性的目标,并对每一个层次的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让学生能够在层级分明的目标中,实现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信息技术能力等递进式的成长和发展。由此,分层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就能得到体现,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会在分层目标的指导下高速发展。
(二)规划分层教学方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序性
教学方案是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习大纲,如果教学中具备一个指向清晰、内容细致的方案,那么后续的课堂教学和拓展教学就会呈现出愈加有序化的状态。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规划出分层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指导下发展个性、增强能力[2]。不过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中不难看出,教师在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采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阶段等不做区分,学生无法获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指导,而在统一的教学方案下,学生就很可能出现跟不上进度、无法获得学习满足感等一系列的消极问题,这就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发挥教学方案的作用和指导价值,使后续的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可以综合分析和考察教学目标、课程要求、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等因素,对教学方案中的计划和学习大纲进行分层,让学生能够在相同的时间段获取教学进度、学习方法等具有差异性和递进性的教学方案。以此在分层教学方案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序性就能不断提升。
(三)选择分层教学对象,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性
教学对象即学生,他们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只有在学生中进行分层,才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为了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性,教师可以合理选择分层教学的对象,以学生的综合实力为考证依据,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可是从当前的教学实况中不难看出,大部分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都将学生视为一个整体,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引用相同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对学生进行分层。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获得的教学指导很可能与自身的个性特征和综合实力不相符,长久以往,就可能会伤害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降低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从而对信息技术课堂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为了缓解当前因统一的教学模式而产生的弊端,真正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对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分层,在一段时间内对其进行跟踪式的考察和分析,将其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学习态度、学习水平等以数据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分层,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现有实力基础上实现飞跃发展。
(四)布置分层预习任务,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前瞻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预习是好的开始之一,其既能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自主意识与能力,也能铺垫、促进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向学生布置预习分层任务,根据不同学生预习能力与习惯设计差异化预习任务,使其在预习中了解新课所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提前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在此状态下,无论信息技术素养处于任何一个水平层次,学生都能在预习中有所收获,并且提出一些信息技术问题,这均有助于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学习质量。不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向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并未体现出分层特性,任务没有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区分,一些学生在面对预习任务时产生了畏难情绪,不仅限制了其课前预习,也对课堂学习形成了制约。所以为改变此现象,渗透分层意识,教师应对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逻辑进行调整,合理区分任务难度,均衡分配简单任务与复杂任务,分别将其设计在不同模块中。教学前瞻性由此提升,学生可选择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并展开自主预习,完善课堂学习准备工作,带着一定收获与问题走进课堂,有望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有效性。
(五)引入分层教学内容,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性
教学内容是蕴含教学思想和实施教学行为的载体,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分层设计,那么教学就会向着创新化的道路迈进。所以,为了顺应信息技术改革的潮流,教师可以引入分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教学中不难看出,大部分教师都会严格按照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素材和内容展开教学,不加选择地引入教材资源,既没有将其分为难度层次递进的不同层次,也没有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层次性的内容,而是针对所有学生选择同样的教学内容,所以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层层受阻。对此,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和拓展教学内容进行总体分析和解读,将其按照难度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倾向和学习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而在合理划分教学内容时,学生的思维也会依据内容的层递性实现层次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就能完成创新发展的目标[3]。
同时,对关键教学内容——问题展开分层设计。这是因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问题既是串联知识的关键,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若问题缺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考浮于表面,学习处于低级层次,高阶能力与思维定然难以提升,而在当前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设计的问题都是单一的,无法满足学生多变的思维需要。所以在进行分层教学基础上,应将问题视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还应对其展开分层设计。
(六)构建分层考核机制,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多元性
考核和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如果教师能够以分层的标准实施评价和考核计划,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都能实现多元性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构建分层考核机制,针对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从而增强初中生的多元思维,促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发扬优势、弥补不足。不过在分析此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时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考核和评价缺乏应有的重视,他们将随堂测验和考试的成绩作为考察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中,教师无法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综合实力,学生也无法在评价环节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多元发展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对此,为了充分发挥考核和评价环节的效用,教师可以巧用分层考核机制,针对学生之间具备的不同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融合因素,采取分层考核的方法,选取基础知识试卷考核、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和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等不同的形式,以此达到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多元性目的。
(七)组织分层教学活动,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活动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只有付诸实践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预期中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运用分層教学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分层教学活动,根据活动的不同性质和难度设计分层活动计划,让学生能够在与认知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应的活动中,锻炼实操技巧和能力[4]。但是,在当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环境下,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忽视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既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活动,也没有综合教学现状、课程内容、学生实力等因素展开分层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就不容乐观。因此,为了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初中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在基础知识教学结束后,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课程教学的发展目标等因素,设计和开展具有不同难度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计算机操作技能、增强信息素养。
(八)设置分层课后作业,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灵活性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将分层思想和理念渗透于作业中,那么学生就能在灵活的作业形式中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分层课后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在符合其技术水平和认知素养的作业内容中巩固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夯实知识基础、锻炼其实操能力。然而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缺乏灵活性,沿用着与课堂教学相同的教学方法,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具有相同内容和相同形式的作业。在这样的作业设置模式中,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就不足,课后作业的实施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基于此,为了让学生在灵活的作业形式中生发出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设计和布置具有层次变化和个性特征的作业内容,以基础知识问答竞赛、课后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作业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且适应其学习水平的作业,并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完成作业,从而增强课后作业的完成效率和利用价值。由此,具备灵活性和可行性的分层课堂就能够建立起来。
(九)落实分层家校合作,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持续性
以上所述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任务,均需要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完成,若学生家长并不支持其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对预习任务、作业任务的完成便会受阻,从而对分层教学有效性造成消极影响。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分层教学效果,教师应融入分层理念开展家校合作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适当介入学生家庭,了解家长不一致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了解学生不一样的家庭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差异化家校合作方案,向家长传递科学但存在一定区别的家庭信息技术教育方法。由此,学生处于家庭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实践灵活展开,他们不仅可以在学校、课堂探索并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将学习与实践迁移到家庭生活当中,自主提高信息技术探究的持续性,进而在持续的迁移学习中增强信息技术素养。但现如今,对于如何在分层教学思维下深化对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了解,部分教师仍旧存在着困惑。对此,家访为我们带来了一定启发。也就是说,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为落实家校合作分层教学,可以适当对学生展开家访,走进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其家庭学习环境。在家访中建立更加正确的分层家校合作教育理念,为学生家庭学习提供更完善的指导,使其信息技术学习持续性显著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是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举措,它为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使得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的僵化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将分层教学理念渗透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元素,以此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兰兰.基于分层教学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 亚太教育,2020(5):138.
[2] 彭玉辉.谈分层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展[J].魅力中国,2020(27):275.
[3] 柴世霞.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20(55):109.
[4] 黄荣贵.探讨分层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