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板如歌的日子

2022-04-21周卫东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3期

摘要"行板如歌,就是以舒缓的步履前行,一路上吟唱着悠扬动听的歌曲o在乡村小学的9年中,潜心研究,提高教艺,发出不甘平庸的吟哦;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始终关注微型课题的研究,坚持弦歌不辍的弹唱;在"数学味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中,开展苦心孤诣的咏叹,提出"为品格而教""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等教学主张;始终心存感激,回报大家,抒发报答不完的恋曲。

关键词:行板如歌;教育生活;教学主张

行板如歌,是我能想到的最适宜概括自己教育生活的词语。"行板"本是音乐术语,节奏上属于中慢板,意指稍缓的速度,含有优雅的情绪,进而可以引申为"款款前行"。行板如歌,顾名思义,就是以舒缓的步履前行,一路上吟唱着悠扬动听的歌曲。

我1987年参加工作,从乡村到县城再到省城,辗转3地6所学校。从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副校长,到县教研员、县城集团校书记校长"一肩挑",再到省城名校的书记和校长。工作34年间,自诩一介书生的我,在学问的道路上,是一个步履不停的追梦人。虽然在40岁不到的年龄便抵达了"省特级教师"的幸福驿站,然而我深知,若就此躺在荣誉簿上吃老本,或许会轻松、"滋润"许多,但却无法为我带来持久的幸福感。于是,我并未止步,虽然不疾不徐,以平常散步般的速度,但走得温暖踏实,最终走进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行列,攀上了正高级教师的职称之巅。

一、乡村练功:不甘平庸的吟哦

我工作的第一站是东台市的"大西北"——廉贻乡。在那里的中心小学,我度过了9年的难忘时光。可以说,我所有的成长都与在这里的磨炼与洗礼分不开。

当时的廉贻乡,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有着"宁过九条江,不过小戴庄"(小戴庄是乡政府所在地)之说。我们十几个差不多大的青年教师,挤在每四人一间的破旧宿舍里。办公条件也极其简陋,停电停水是家常便饭。其他的青年教师,有的选择埋头专攻学历提升,有的"凭良心"应付着工作并四处托人想调走,有的寄情于琴棋书画、娱乐健身……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潜心研究,提高教艺。这,决定了我一生的轨迹。这段时光,清苦,但也清静;累人,但也炼人。这里,成为我专业起航的"明亮那方"。

为练好普通话,我花最短的时间熟记了3000个常用字的音节,桌前、床头贴满了易错、易混字的对照表;注意聆听普通话标准的教师、广播电视里播音员的发音,边模仿边正音;骑车、走路时,路边的广告、标语都是练习朗读的内容——这种习惯,我至今还保留着。

1993年,我通过了县、市两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选拔后,在准备参加省级比赛的日子里,多少个夜晚,边照顾病中的父亲,边读书、写案例、练毛笔字、练特长。连续几个月,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为了上好每一节观摩课,我全身心地投人"课"中,以至于身旁的家人、同事,都"变"成了我的学生。我不时对着他们念念有词,如在课堂上一般。背后,同事问我的爱人:"他怕不是生病了吧?我看都成书呆子了。"

同事们常常发现我身边不断有新书,诸如《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走向生本》《细节:成功的关键》……这些书,有的是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在外地买的,更多的是根据各种报刊上提供的书讯邮购的。夜深入静、饭后茶余之时,我享受着心与书的交流,"伴随着感情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自信地契人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①。

我非常珍惜每次外出学习、求教的机会,遇到名师名家,就千方百计地"套近乎",以期得到他们的指点。回来后,力求在第一时间整理成文,或实录或心得。多年来,我整理了上百万字的学习心得、教育教学研究资料,在"人乎其内"的同时,努力做到"化乎其中",迁移运用,不断地为教育教学注人新鲜的理论血液。

"艺痴者技必良。"工作以来,我先后15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大赛的一等奖。这些奖项,奠定了我专业成长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增强了我持续努力的信心和动力。

二、教育科研:弦歌不辍的弹唱

在工作的起步阶段,教育智慧的积累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应该比自我学历的提升来得更为迫切与需要。我很喜欢"微研究",简短、深刻、好学、易上手。那时候,能读到的专业报刊很有限,不像现在这样品种繁多,学校征订的几本教育杂志就成了我读得最多、占有时间最长的"枕边书"。渐渐地,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便于运用的教学技巧,也开始尝试着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成文稿投往教育杂志。

记得一天下午,我照例在学校大门口拦下邮递员,打开一本省级刊物,当在目录里赫然看到了"周卫东"的字样时,顿觉幸福感爆棚。但又生怕是同名同姓,急忙翻到文章,不会错了,正是我。一个当时身在乡村学校,寂寂无闻却有心上进的青年,在灯下一笔一画撰写出一篇小短文——《数字改小些更好》。这可是我"微研究"的处女作呀!全文约1500字,记录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小片段:教学课本中的一组口算题,算到"23×28×15×0"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0"。这种极易被忽视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于是,下课后我采访了一些学生,问他们为什么是"0"?他们说:"这么繁的题让我们口算,答案一定是特殊的数,大概就是'0'吧!"受此启发,我在另一个平行班做了一次尝试,把原题的数字改小,变成"2×3×5×0"让学生口算。学生齐声回答"0",许多学生还说出了思考过程:2×3=6,6×5=30,30×0=0。可见,数字改小后,回避了学生因数字过大而引发的直觉思维产生的预见性结果,暴露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路径,更加便于教师有的放矢、有效施教。

在多年的教海弄潮中,我切身体会到:不要在云端舞蹈,而要贴地行走。我非常钟爱"贴地式""贴身式"的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这种"微研究"基于实践,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困惑;不需要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不需要固守3年或5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给自己"结题"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以来,尽管我参与了好几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但我仍"忙里偷闲"地进行了20多项"微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否可行?"教材中可以提炼哪些小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何利用作业本中的评语与学生、家长进行对话?""青年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心得?"……这些"微研究",促使我真正达到了"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的较高境界。

"微研究"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意识和写作动力。我更加关注发生在学校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育人细节,或提出教学改进的策略,或作出理性的分析判断……此后,"周卫东"的名字常常见诸各大教育杂志,每年,我都能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至今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并在多家专业教育杂志开辟了专栏。教育界的同仁熟悉了我的文,了解了我这个人。

李政涛教授建议:"要善于从石头里看风景!"也就是说,要有对平日生活、日常现象的穿透力,要能够在寻常中发现奇崛,在凡俗中看到精彩。

我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发现,现在许多青年教师上随堂课、执教公开课甚至赛课,很少有自己的想法,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思想了,他们喜欢模仿、嫁接一些名师的经典课。如:有的教师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开头都是"猴王分饼"的故事;执教《24时计时法》,课始都让学生听《新闻联播》的开场曲……针对这种现状,我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创新设计,以"大问题"串起整节课,并尊重學生鲜活的活动经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展示,引起了强烈反响。活动后,我对两种设计做了对比分析,并从专业成长的角度提出了几条建议,写成《课堂,师生个性飞扬的天空》①一文,获得了200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大赛一等奖。

课改背景下,新理念、新主张层出不穷,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甚至曲解课改宗旨,盲目跟风,患上了新教育理念的"流行病"。比如,注重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因素,盘活教学资源,本无可厚非,但不考虑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无视预设,乱刮"生成风",就走向了另一种极端。以此为由头,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搜集了大量的个案资源,写就《应对生成,你准备好了吗?》①一文,获得了200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大赛一等奖。

朴实无华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存在的。我当然不是大画家,却有无数"朴实无华的风景"为我而存在,我要努力拥有"大画家"般的眼力、心力与表现力。我不但要自己远航,更要带着身边的青年朋友们启航、探航直至远航……

三、教学主张:苦心孤诣的咏叹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就对"数学"一见钟情,并"执子之手",相伴至今。几十年来,感谢数学为我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感谢数学给了我职业生命和专业技艺的尊严,感谢数学陪伴了我那么多个朝朝暮暮,感谢数学记录下我那么多的喜悦和辛苦。于情于理,我也要为数学做点什么。

我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我追问。

成尚荣先生在我的第一本专著《应答与建构——我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行与思》的序言中写道②:

哲学界流行过一句话——对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问题莫过于问他,哲学是什么?那么,数学呢?能不能这么说——对数学教师来说,最恶毒的问题莫过于问他:数学是什么?数学教育是什么?特级教师周卫东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积极应答这一问题。他这么说:我要坚持不懈地追寻学科教学的特质,让课堂流淌着"数学味"。简言之,探寻"本味数学,的真谛,这是周卫东的主张和期盼。也许没有句号,但他从没放弃,而是永远行进在过程中,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过程"对"结果"的情意。不仅如此,这也聚集了卫东对整个命题的最真诚、最忠诚、最深厚的情意。有了这份情意,就会在执着中不断深入,就会永远充溢着追求的激情、快乐和幸福。卫东有这样的状态,外在的和内在的。

感谢成尚荣先生的褒奖。的确,多年来,我坚持记录自己的课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始终保持警醒,确保自己拥有从实践中抽离出来的机会,审视那些"熟知而非真知,的东西,去获得意义的理解。在我的课堂上,"数学味"的教学特质日益凸显。自主开发的《斐波纳契数列》《认识二进制》《用计算器计算》等课例,体现了我"注重理解、通达施教,多角度、广镜头实施教学"的教学理想;《找规律》《确定位置》《平均数》等课例,则表达了我对数学教育价值的哲学思考。

"数学味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让我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而我的研究还在继续与深入。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等话题进入了我的关注视野。我以"涵养小学生必备数学品格的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并成功立项。岁月荏苒,我带着团队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经过几年的探索,"为品格而教""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等课堂理念已成为我闪亮的研究品牌,也已成为长小数学团队研究的"金字招牌"。

五年一个周期,在课题高质量结题的同时,一并荣获了省、市级教育科研成果的大奖。这些成绩的获得,凝结了我和团队的智慧心血,是我们研究道路上踏歌而行的足迹、水到渠成的收获、如约而至的快乐、瓜熟蒂落的甘甜。

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你以研究的姿态对待工作和学习时,春天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丰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近五年,我和团队近百篇关于"必备品格"的论文先后在各类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课堂得到了广大数学同行的青睐。我也先后被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晓庄学院客座教授等。

2021年6月,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学术专著《为品格而教》。为完成写作,无数个日子里,我白天的时间给了学校的行政和教学,晚上的时间多在灯下凝神思索,锱铢积累、披沙拣金。

我想,这本书的问世,如果能让读者认识到:儿童数学学习不在于疯狂的"刷题",而是给他们带来身心品格和气质的改变;数学教学可以给儿童带来审美的享受和探索的乐趣;我们的教学应该守住根本,抵抗"内卷",并起而行之,为儿童的未来成长,创造出更多更有力量的"起跳板"。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四、心存感激:报答不完的恋曲

2005年9月8日,江苏省教育厅网站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公布了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名单。当在其中见到"周卫东"三字时,我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同事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脱口而出:"心存感激!"

怎能不心存感激?

感激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几位主任。1994年11月,在东台市与昆山市举行的对口教研活动中,我作为代表,在昆山市上了两节数学观摩课。这两节课打动了教研室的领导,他们力举我进了教研室,使我的专业发展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感谢南京市、玄武区的多位领导和校长,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将我调进了省城,让我的追梦之旅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他们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心存感激,与其说是一种心境,毋宁说是一种境界,因为我确信: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獻。

2007年2月,我调任东台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2019年7月,我接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让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栖息的绿洲,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是我的庄严承诺,也是我的治校主张;"为教师成长助力,让教师成名成家"成为我办学的主攻方向。对成长中的青年教师,他们的要求我无一例外地给予满足:拿出自己的藏书和读书笔记给他们阅读,定期到他们的班级听课,甚至还多次站在讲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对比呈现不同教法、演绎难教的片段,力争为他们的专业成长之路铺上瑰丽的成长底色。

心存感激,除了帮他人,还应该有更上位的追求——做一个有品格的教师。如何做一个有品格的教师?我在追寻。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联结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承载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福祉与期盼: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呵护与关爱每一个稚嫩的生命:理解与尊重每一颗纯真的心灵:教育是一项幸福的事业:它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七彩斑斓的,每一天都处于挑战与机会共存、继承与创新共舞的氛围之中。

扪心自问,我对"教育家"品格的追寻,是思考伴着行动的。不可否认,在当下经济多元、价值多元,特别是自我中心、"佛系养生"等思想影响下,少部分教师定力不稳、精气神不足。一些资历深一些的教师对工作中的思考止于经验交流的程度,对教育教学科研的热情不够。一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过于被动,自主发展的愿望不大。作为一校之长,我必须以身作则,一个人领着一群人奔跑。做校长,其实是对教育的回报,尤其是对自己过去获得那么多成长机会的反哺。做校长,回报的不是一个班的教学,而是整个教育理念,获益者是全校学生和教师。从这个角度看,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也是做管理工作的强有力支撑,甚至能决定校长的管理高度。如果不能以专业服人,即使你是校长,教师也不会跟着你走。

我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我有一个以专业为基准的科研思维和行动方式,每天早上6点起床,6:30到学校,6:30到7:20读书、思考、安排工作,还有硬性的写作任务。这样的习惯其实是我科研行动范式的固型。我坚信以专业为基准,学校发展不只是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项目,更重要的是上位的"道",即学校核心价值的追求、学校品格的铸造。

我承诺自己的课堂随时向老师们开放,走在校园里看见纸屑便躬身拾捡。2021年暑期,南京全城"抗疫",长小成为全市防疫指挥中心所在地。两个月的时间里,每一天我都到学校值班,这样才能放心。开学后,又逢"双减"政策落地,行政任务繁重的我依然承担着延时(课后)服务的任务,并跟学生有言在先,校长再忙,也绝不会少一节你们喜欢的"思维小达人"。每一天,我依然会如约走进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思考、研究和著述。

回味行板如歌的日子,可以再现过去最美的时光,让今天的生活多一些甜。续写行板如歌的日子,可以引领自己和他人,追随太阳行走,折射出一缕缕光泽。感谢行板如歌的日子,让我带着心中的期许,把每个与教育有关的日子都过成诗,悠扬,动情,唱给您听。

(周卫东,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著有《应答与建构》《为品格而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