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04-21殷海洋张君珂章慧芳朱汶瑚
殷海洋 张君珂 章慧芳 朱汶瑚
摘要:文章为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选取黄山市为例,基于熵权——综合指数的方法,对黄山市农村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2009~2019年黄山市农村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对比了黄山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数据显示黄山各县区发展并不均衡。分析发现造成黄山市各县区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基础、政策导向、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合黄山市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地情况,建议积极发展多种产业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政府的引导作用,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关键词: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农村产业;乡村振兴
自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8年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是未来实现“三农”富裕,只有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富裕,才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从扶贫攻坚的工作经验来看,农村产业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民有了就业和收入,才会摆脱“小农”状态,从而产生农村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这将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农村产业已经被证实有着广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通过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和农民“造血”,将有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黄山市位于浙皖交界处,处于长三角经济腹地,临近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都市圈。对该地农村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优化黄山本地农村产业的产业结构,促进长三角及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振兴的实现。
一、研究方法
(一)熵权法
熵是系统自身不规则程度的一个度量。通过计算出指标权重的大小,判断其影响程度,指标权重越大,则其对于因变量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二)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法的计算公式为:
A=∑WjYj
A代表不同年份的产业发展水平;Wj表示各项指标权重;Yj表示各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
二、黄山市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一)时间分析
由表1各项指标权重的大小可以看出,年末常住人口数在各县区经济竞争中占最大权重,其次是农作物播种面积、旅游接待量和住户存款年末余额,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权重较小,这些指标明显地反映出物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的基础;第一、二产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作用弱化。从趋势图1中看出,2010~2019年,黄山市个县区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6~2019年综合评价指数增长较快,说明长三角的大背景下,黄山市得到了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红利反馈,其综合经济竞争力显著提高。
(二)空间分析
从表3各县区2019年的部分数据来看,黄山市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各县之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空间上,黄山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量上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中东部的歙县、屯溪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西部的祁门县、黟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偏低。部分指标表现出来各县区之间在不同产业上差距过大。如2019年旅游接待量黟县是徽州区的上万倍,直接导致黟县在旅游产业获得的收益远高于徽州区。黄山市是一个比较出名的旅游城市,部分县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倚重旅游产业,但休宁县、徽州区和屯溪区的旅游人数较少,其经济发展并未滞后,这说明黄山市各县区并未出现县域间产业同构化的问题,每一个县区都有特色产业,这将有利于黄山市农村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影响黄山市农业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因素分析
黄山市各县经济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包括:资源禀赋、区位交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1. 资源禀赋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和土地等方面
资源禀赋不仅影响着上下游行业,更直接决定了各县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如图2所示,西部和北部的祁门、黟县和黄山区多为山区,主要以林业和茶业为主;中部的屯溪区、休宁县和徽州区主要以山谷丘平缓丘陵为主,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2. 区位交通
一般来说,以平原或盆地等平缓地形为主的区域发展水平较快,以山地为主的区域发展较为迟缓。同时,区位影响交通,一般位于重要铁路或高速公路沿线或机场附近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如屯溪区,其境内有合福高铁、京台高速(G205)、杭瑞高速(C56)以及屯溪国际机场。区位交通十分优越,可以受到长三角发达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率先接受发达城市的经济扩散,产业发展的提升速度也更快。
3. 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
以黟县为例,拥有宏村、西递和众多旅游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虽然黟县人口较少,但是其人均社会消费为24258.19元,远高于屯溪区的6499.31元。这是因为黟县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合理,境内的旅游产业十分兴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促进了黟县整体经济发展。
三、黄山市农村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探索多种农业发展模式
后疫情时代对农业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出发,立足于当下,着眼于长远,利用现代科技和社会宏观环境优势,培育农产品品牌,多渠道,多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
1. “互联网+”同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与5G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渗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并且衍生出一批以“互联网+”模式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目前,黄山市各县区“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尚未成熟,不能满足农村当前的需要。黄山市各县区政府应出台政策,引导和推动“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以黄山市黟县为例,黟县政府目前正有计划地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实施统一管理,打造“黟品五黑”特色农产品品牌,但尚未取得显著成果。
对此,建议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搭建本土特产电商销售平台,从而带动县域的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其次,除了特色农产品实行统一品牌,还要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和宣传途径。
2.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黄山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清水秀,动植物种类繁多;黄山地区徽州文化风貌保存良好,徽州民居在各个村落随处可见,徽州民俗世代相传。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为黄山市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物质基础。
随着长三角城市生活节奏的愈发加快,城市居民精神压力加大,产生了回归田园、舒缓精神压力的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实现脱贫攻坚,而且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之一。其直接连接了城市与乡村,促进城乡之间、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更频繁的人员、资金流动,也加强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
3. 坚持绿色生态的生产原则,注重可持续发展
早期各地政府偏重经济效益,出现了河流污染,山林被毁,物种减少,空气污染等现象。但受浙江省生态补偿政策的影响,黄山市已经注重新安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但深入系统的联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依据,坚持绿色的生产理念,发展可持续农业,培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维护生态安全的同时,发展可持续优势产业。
(二)政府政策促进黄山市农村产业发展
1. 为乡村引进人才,促进城乡人力资源流动
人才是產业发展的引领者,乡村难以引进人才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黄山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生代劳动者前往乡村工作,打破长三角发达城市对人才虹吸藩篱;出台柔性、弹性、有“人情味”的政策,让热爱“三农”的年青人留下来,委以重任,用以其才,在职称评定,定编定级等问题上优先考;要突破地域限制,使得“三农”人才在社会保障、公共资源等方面享受应有权利,让其无后顾之忧,推动人才的流动。同时充分利用发挥徽州乡村的“乡绅”、“乡贤”职能。许多城市退休干部“告老还乡”后成为村子里的“乡贤”,要重返发挥他们的“余热”,动员其发挥自己的经验和人脉作用,为农村产业探寻市场,促进本地农业产品的销售。
2. 同高校合作,建设专家智库
黄山市地处长三角腹部,长三角高校众多,有着先天的高校资源优势。此前,黄山市黟县政府同安徽大学左靖副教授合作建设的碧山共同体计划,以超前的视角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创新性的实施方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黄山市政府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同高校合作,搭建专家信息系统,实现高校专家与相关产业对接,让高校资源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依靠政府引导和扶持,忽视市场的主导作用,容易出现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价格失衡等问题。对此,注重市场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农业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充分激活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其次,建设公平的市场环境,公有制经济主体同民营经济主体同步发展,打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多元主体参与黄山市农村产业建设工作中。最后,政府应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制定市场准入标准,更好地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四)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安徽省在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江浙沪发达城市拥有金融、技术、等优势。在这一背景下,黄山市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依靠本市的乡村特色和生态、文化等资源条件,综合布局规划,把握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同时,加强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四大都市圈的合作,优势互补,发挥非中心城市的疏解功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完善基础保障设施,努力推动与各个都市圈的联动发展,加快促进黄山农村产业发展。
1. 交通建设方面
黄山市要积极执行融杭接沪目标规划,大力建设杭黄高铁项目,积极筹备市内各景区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一方面,推进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建设如杭黄高铁、池黄高铁等。另一方面,加快市内路网建设,各县区实现互通高速。
2. 承接产业转移
黄山市应明确自身在江浙沪产业转移中的角色定位、清晰产业发展方向、承接重点项目。利用好江浙沪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为原有的产业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各地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等条件的差异,农村产业的发展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农业发展模式,优先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政府应当结合大的政策背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村产业发展,并且注意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勇政,唐婷,李久林,余浩然.基于文本解码的中国“三农”政策演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5):20-27.
[2]廖建军,行云珩,王志远,王澳,陈金铃.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产业规划研究——以衡阳新坪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43(11):116-118.
[3]汪恭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当代农村财经,2018(02):18-22+24.
[4]程利民.重视特色开发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J].地方政府管理,1997(12):24.
[5]成德宁,汪浩,黄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改造与升级[J].农村经济,2017(05):52-57.
[6]李红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8(11):38-40.
[7]梁辉.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9):70-72.
[8]郭锦全.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J].山西农经,2019(24):99-100.
[9]李娜,李文生.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J].山西农经,2020(24):144-146.
[10]骆雪娇,王玉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J].理论与当代,2020(10):16-18.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徽州黟县龙潭香榧加工与销售项目”(编号:202010357756S)。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