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得法减负增效
2022-04-20马万雄
马万雄
摘要:伴随“双减”政策的提出,当前各学科教学都开始关注如何在“减负”的同时“增效”,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策略,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为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对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还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做到加减得法。同时,还应突出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通过课堂主体的转换和课业压力的减轻,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从让学引思、学练结合、精设作业三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减负增效”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负增效;加减得法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教师应讲究效率和针对性培养,讲究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照本宣科、习题堆彻。一味压缩学生的时间,只会让大家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唯有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不断钻研,才能确保减负增效的有效落实,才能确切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水平。
一、让学引思,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与其自身的参与度大小有很大联系,若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将非常有助于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探索,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内化。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将时间、场所、机会“让”给学生,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点拨、引导、启发,通过“引思”的过程进一步达到“引学”的目的。通过让学引思的落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调动,并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主迁移过程。在这一基础上,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都可以获得较大提升。
以《角的度量》的教学为例,为了带学生认识量角器,我以分组的形式让大家拿出量角器进行观察和讨论,并提出:“这些量角器有哪些特点?”从而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了对量角器特点的总结中。在邀请学生汇报交流的阶段,有学生提到:“量角器有一个中心点。”有学生指出:“量角器的两边各有一条直线,应该是0刻度线。”还有学生表示:“量角器是一个半圆形,有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这种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汇报的方式不仅让大家经历了对知识的自主性学习与合作性探索的过程,更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这一基础上,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我接着开展了一场操作活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相应任务,如:在量角器上找角;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思考量角的方法;归纳量角的步骤。这一具体实践内容的安排,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方向,一方面引发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思考。通过一步步的让学引思过程,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了一个个重点,学会了熟练使用量角器,掌握了角的度量的方法。
二、学练结合,课上巩固数学知识
“减负”重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是适当的练习往往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推进学练结合的落实,让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有练习与实践的机会,这不仅能够及时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和认知深度,还能够及时对学生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在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学练结合恰恰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学与练之间的结合点,通过课内的练习达到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
以《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该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先是创设了“买文具”的情景,通过课件展示了文具店中一些文具的价格,再以自主选择文具的方式计算自己所需花费的钱。同时,我还要求在这一阶段先尝试提问题,再列出算式,借此将大家引入到对小数加减法的探索中。随后,我利用一道例子进行示范性计算,让学生总结计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明确了“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点上小数点”这几个关键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我随堂出示了几个简单的练习题,如:
0.8+0.6= 1.2-0.6= 12.4+7.6=
以上练习题难度较小,且是学生刚学习过的内容,很适合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学练结合中强化学习效果。
三、精设作业,实现数学课堂提质增效
作业是“双减”的重点关注对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势在必行。为了在“减负”的基础上“增效”,教师需要在“减量”的同时重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改变传统作业机械重复和无效堆彻的问题,而是要重视作业的精准性、层次性、实践性、有效性,实现对作业“少而精”的设计,这样才能在削减作业量的同时发挥出作业的真正效果,让学生逐渐喜欢做作业,且能够从作业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
以《进位加法》为例,该课目标指向学生对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以及进位加法法则的掌握。在学生掌握课程基础内容后,我决定借作业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该课知识的掌握深度。为了契合“双减”的需求,同时发挥出作业的最大效果,我在设计中将重点放在了“趣味”与“实践”两个角度,确定了如下作业内容:
1.边摆边说
34和38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边摆边算
35+37=
(要怎么摆,怎么算?)
3.说一说进位加的过程
56+37= 24+61= 38+34=
以上作业比起堆彻练习的形式而言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大家更直观完成对进位加法的计算,掌握其算理。这一基础上,学生的作业练习效果会事半功倍,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
总之,“减负增效”的实质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作业设计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基本的学生需求和教学需求。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习效果的好坏跟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很大联系,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减负”基础上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红,张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0(23):47-49.
[2]胡媛.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