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多链融合对接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2-04-20何地王翰博凌霄杨茜

辽宁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路径

何地 王翰博 凌霄 杨茜

〔内容提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多链融合”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当前,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多链融合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多链融合的协同性差、体制机制不健全、转化风险资金匮乏等问题。为此,辽宁省需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信息共享为支撑、以联动合作为框架的融合对接模式。同时,还要从补齐补强创新链关键环节、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围绕创新链打通资金链、围绕创新链建立人才链等方面构建多链融合对接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多链融合 对接模式 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关键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有关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2015年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强调“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2016年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再一次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2017年在江苏考察时也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2019年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习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强调了多链深度融合对于全面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我国目前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相互融合环节不够完善的现状,同时对如何进行“多链融合”做出了具体部署。如何通过“多链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地方政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多链融合对接存在的困境

辽宁省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多链融合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一)产业链仍处于中低端

当前,辽宁省产业链依然面临着结构失衡、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偏低等问题,尤其是传统产业占比过大、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低,使得产业结构呈现偏重化、偏传统化、偏低端化。尽管辽宁省制造业发展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制造业产业链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创新能力偏低,企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水平较差,创新成果产出偏低。同时,与发达省市相比,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创新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二)创新链创新能力不足

辽宁省的国有企业比重较大,存在着效率低、应对风险能力弱、吸纳成果转化能力弱等问题。创新链上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尚未形成强大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成果绝大部分主要来源于科研院所和高校,并且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出量和科技服务能力相对较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研院所及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创新链呈现出“断点”,很多创新成果与主导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创新链难以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运转。

(三)资金链的融通能力偏低

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资金投入偏低,从而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同时,缺乏相对健全的投资风险共同承担机制,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健全,资本表现出“嫌贫爱富”和更多追逐“锦上添花”的特性。资金链对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通能力偏低,大量的风险投资很难及时高效地进入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

(四)人才链的有效供给不足

辽宁省面临着人才流失、高端人才欠缺的问题,尤其是科技型人才缺失现象严重。科技型人才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存在的人才问题主要是高技术人才数量少,员工学历结构比例偏低、年龄结构比例偏大,员工技能等级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存在不足。并且,由于辽宁省长期以来人才引育的相关体制机制较为僵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省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效率。

(五)政策链的支撑功能不强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职责体系不完善,仍然存在多头管理、责权不明、对微观经济主体运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尽管近年来,辽宁省大力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政策支撑的力度和落地效果并不显著,政策的创新性和适配性还有待提高。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还需紧密围绕辽宁省内各地的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政策链的支撑功能有限影响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共生和互动循环。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多链融合对接模式

(一)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融合对接模式

围绕市场热点、需求痛点、产业空白点,坚持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疏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面向技术市场、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着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之间的有机融合和共生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体系。在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同时,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能边界,立足地区发展实际需求,推动实现基础科研与技术产业化的衔接与统一。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到辽宁产业发展中去,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高校学科方向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不高、科研队伍与市场距离过远等问题,促进辽宁科技成果转化中供需两侧有效对接。

(二)建立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融合对接模式

沿着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全链条,秉承科技创新“源于企业、服务企业”的市场导向理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建立市场导向型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拓宽技术对接渠道。建立以重点企业、重点产業为主的技术难题征集制度,围绕辽宁新兴优势产业链和产品创新,建立市场导向的待研科技项目库。推动企业根据生产和发展实际问题,自下而上地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创新发展需求;推动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科技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域技术专家自上而下地对征集初选的企业需求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凝练,形成待研科技项目库,形成“上下结合”的多链对接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中试应用示范,建立重点科技成果项目库、获奖科技成果项目库、科技计划技术成果项目库,探索设立重点科技成果推广目录。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全链条项目服务,重点在科技成果介绍、技术交易、科技成果应用前景、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

(三)建立以信息共享为支撑的融合对接模式

着力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企业创新需求征集工作,推进企业创新需求分门别类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以服务驱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精准对接。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推广开展跨界交流,促进行业内信息交流和跨界合作,实现跨机构、跨區域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全面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完善地区的创新生态,在政府主导下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资金投入—创新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信息化技术为抓手,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各项科技成果和奖励成果的信息汇交,加工形成集成化的科技成果包,推动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搭建“互联网+科技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平台,疏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通过将技术交易资源数据化、服务制度化、过程网络化、运营市场化,运用电子商务模式,有效融合需方、供方、服务方三大主体,提供找技术、找资金、找人才、找场地、找政策的“五找”服务。立足产业与企业发展实际,建立科技成果需求库与储备库。

(四)建立以联动合作为框架的融合对接模式

深入开展“引联行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在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转移主体作用,推动形成紧密互动的技术转移网络,实现科技服务资源的垂直整合、跨界融合,集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用等创新要素于一体,促进要素间的协同转化。从技术转移的“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出发,在“基础架构、转移通道、支撑保障”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布局,充实和完善涵盖“政府、行业、技术所有人、技术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企业家”的协同合作体系。结合我省重点产业领域技术需求,组织我省企业与省外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共建区域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中心,以高新技术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创新创业中心、创新信息与政策咨询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专门机构等多种形式嫁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融合,围绕产学研联动合作框架,有针对性地部署政策链、资金链和人才链。

三、促进辽宁科技成果转化的多链融合对接的实现路径

(一)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流程,补齐补强创新链关键环节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加快形成以省内创新网络为主体,以延链、补链、固链、强链活动为抓手,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针对创新链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院等创新载体,鼓励高校科研基础设施、科技数据等面向大学科技园开放,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加强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推动创新链条向前端移动,以创新优势引导产业资源集聚。鼓励龙头企业搭建创业平台,孵化科技型企业,激活创新链的源头活水,加大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富有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鼓励研发人员将论文写在产业第一线,完善技术创新链条,促进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立足我省实际,紧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速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集聚创新要素,加快高精尖科技,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间互动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即是围绕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系统创新和源头创新来全面布局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统筹协调产业链和创新链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创新补齐产业短板,提高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在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共同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能级的提升。依托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提升、原创成果开辟新业态模式,通过提升创新链水平驱动产业链各个环节增值,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加剧了产业链不稳定性风险,我国产业链面临外迁和断链风险,需要全面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推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留在本土。进一步推动创新链内嵌于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突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和引领作用;充分激活创新要素额流动性,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协同、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建立形成优势互补和分工明确的融通创新机制。

(三)围绕创新链打通资金链,加强资金投入与精准“滴灌”

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全面完善多链融合的投融资体系,构建不同阶段企业需求的投融资体系,促进资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以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投融资机构与产业的发展对接,政府引导社会化资金向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产业及企业汇聚,创新商业银行对科技企业金融支持模式,提升科技金融信贷产品与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周期的匹配度,实现资金对产业链、创新链各环节的精准“滴灌”。大力发展区域股权转让交易市场,增强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顺利转换升级的融资匹配性。以资金链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沿着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全链条科学合理布局资金。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打造技术研发、运行、商业化的资金支撑链条。建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动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健全引导资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平衡引导基金资产配置,优化基金投资组合配置。

(四)围绕创新链建立人才链,释放成果转化中人才活力

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布局,建立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体系。立足辽宁实际情况,建立柔性化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计划工程,大力引进同时拥有产业界和科技界工作经历的复合型人才,构建高起点、多模式的技术转化人才培育提升机制,重点抓好省内技术转移高端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对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育,推动省内院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打造共同培育人才模式,创新技术转移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基础研究的人员采取差异化的岗位评聘和考核评价标准,将成果转化业绩贡献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现行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4.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
创新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