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个大格局看RCEP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

2022-04-20常修泽

辽宁经济 2022年2期

〔内容提要〕2022年3月6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和海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RCEP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以下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发言实录。

〔关键词〕RCEP 海南发展格局 改革动力 国际格局

围绕会议主题,我从三个大格局看RCEP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展开分析,谈三个观点。

一、从海南发展格局看:RCEP与自贸港的“叠加效应”

RCEP对海南自贸港的“三农”究竟有何机遇?有何挑战?研究此问题必须立足于“这一个”的实际。不管头上戴啥“帽子”,莫忘海南底下是啥“身子”,不妨摊一下“底牌”。

海南的特点是农民多、农业比重大。最新的数据显示,海南总人口1012万,其中农村人口402万,占40%,高于2021年全国35.28%的水平;如果再加上100万“农垦人”,涉农人员达500万,占全省人口一半。2021年,海南全省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37%,远远高于同年全国7.3%的比重。从这两组数据来看,海南不仅高于深圳等六个经济特区(深圳农村人口为0,第一产业增加值为0),而且也高于国内其他所有省(市、自治区)。这就是海南,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建设“自贸港”的。

那么,RCEP对海南自贸港的农产品,到底有什么影响?最近一段时间,我到三亚、陵水等地作了实地调查和“模拟压力测试”,总的看,RCEP和“自贸港”将给海南带来两方面效应:“既有坎,也有门。”

首先,挑战方面。以芒果为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亚洲是芒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占世界总产量的85%。在世界芒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前10个国家中,RCEP成员国就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据海南农业部门资料,三亚芒果年产量70万吨,其中销往大陆59万吨,占总量的6/7。

在当地模拟测试发现,RCEP生效后,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以及越南等国,因其土地成本、人工成本比海南低,产品不仅品质优,而且价更廉,竞争力也更强,势必会对海南本地农产品带来一定的冲击。

然后,机遇方面。海南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拥有自贸港政策红利。我在陵水文罗镇调研了一家用芒果做酒的加工企业,受到启发。按自贸港政策,进口产品加工增值30%后,可以“零关税”进入大陆。

现在的问题是,海南农产品加工度很低。据统计资料显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发达国家为3.5∶1,中國大陆是2.3∶1,而海南只有0.29∶1,比重很小,发展空间很大。由芒果说开去,橡胶、椰子、槟榔、油棕、咖啡、胡椒、剑麻等农产品,都可享受自贸港加工增值30%以后“零关税”进入大陆的政策。

基于此,我建议,海南应发挥自贸港特殊的政策优势,建设“亚太热带农产品中转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实现海南农产品加工业的超常发展,从而与RCEP产生“叠加效应”。

二、从中国改革大格局看:改革动力由“内生性动力”向“倒逼性外力”拓展

中国的体制改革主要依靠“内生性动力”。当年农村“大包干”是谁让干的?不是别人,正是农民自己。“内生性动力”是中国改革的第一动力。

以兴办深圳等特区和开发浦东为实际步骤,特别是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又增加了“倒逼性外部推力”。WTO规则实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则。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及其规则,中国修改了3000多条法律法规,带出一系列有力度的改革举措,形成了中国第一波“倒逼性改革”的浪潮。

12年后,即从2013年8月起,中国决定在上海等地设立自由贸易区(目前全国21个),特别是2018年在“自贸区”的基础上,中央大胆决策,提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这是中国更高水平的开放战略。从改革机制角度研究,“自贸港”作为高水平自主性开放形态,既有“自主性的内生动力”,同时也寄希望于“倒逼性的外力”。这不只关乎海南改革,而且关乎中国第二波“开放倒逼改革”的浪潮。

“自贸港”提出4年来,取得了不少进展,特别是202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更把“开放倒逼改革”的系列举措落实到法律和制度层面。当然,在“自贸港”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通过调研我感受到,这一仗打得十分艰苦,有时甚至“步履维艰”。一些北京朋友给我打电话问:“国际旅游岛国际化多大了?自由贸易港自由度多少了?”我说:“缺乏系统调查,未作总体评估”。可见,人们十分关心“自由贸易港”的改革前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RCEP来了,协议开始生效了。只要看一下RCEP的条款,能看出它对改革的倒逼是很严峻的。因此,从改革大格局看,我们既要继续发挥改革的“内生性动力”,又要学会利用RCEP生效后对外开放倒逼改革的外力。这会不会引发中国第三波“开放倒逼改革”的浪潮?大家可以观察。

三、从国际大格局看:共同推进RCEP自身的发展

从世界大格局看,以2022年这场俄乌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俄、美、欧洲各国、中国大国博弈为标志,国际安全与国际经济秩序将经历重大的调整。因此我们在讨论RCEP问题时,应该有大的战略思维。

我有两点建议:

一是RCEP本身要扩展。现在RCEP成员国包括15个国家,本来包括印度,很遗憾最后印度未签署协定。印度不仅在亚洲,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有影响力的国家。在这次俄乌冲突中,印度在联合国投票与中国态度相似。记得邓小平生前(1988年,世界秩序因苏联即将解体而重组前夕)对拉吉夫·甘地总理说:“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中国应推动RCEP把印度吸收进来。至于印度进入后,RCEP是否继续向西和向北扩展,可与其他伙伴国家共同商议。

二是应该研究如何促进中国已经加入的两个区域组织——RCEP和“上海合作组织”协调与对接。中国怎么协调?怎么对接?怎么结合?在研究这些问题时,要有大思路,特别是俄乌战争之后。

最后,就RCEP我强调:东盟与中国,地缘相近,文缘相通,其中有众多“南洋华侨或华人”,血脉相连。30年前,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友好对话关系,是走在国际合作前列的,树立了国际合作典范。30年后今天,在世界动荡之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中国与东盟结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弥足珍贵。我同意这个观点,“把中国同东盟的合作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很好。这个“抓手”,我把它比喻为中国建立更广泛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滚雪球”的“核心球”。在这方面,处于“得天独厚、得地独厚”地位的海南,应发挥好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中心枢纽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DB816A21-D4DA-4A9C-B5C0-B9F8C5494B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