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2022-04-20黄三生

文化软实力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

[提 要]新时代解决好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时代课题具有重要意义。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为“培养什么人”奠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优质的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文化资源;为“为谁培养人”筑牢人民性价值基础。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基本相似的逻辑理路,其基本前提是从教材内容中找准与革命文化资源关联性强、能产生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的教学重点作为融入节点;重要基础是从革命文化资源中提炼体现针对性、富有启发性、坚持新颖性的优质素材;关键环节是促进融入节点和优质素材的深度融合。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适当的方法运用,坚持融入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相统一;适时的话语转换,坚持革命文化话语创新性与尊重革命文化传统性相统一;适度的时间控制,坚持本课程教育教学主导性与革命文化资源融入辅助性相统一,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革命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黄三生: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安全。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在实际工作中一直重视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育、引导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同时,也在理论上不断探索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规律、方式方法等,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有用人才的新形势、新任务,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01). ]这一论断对于我们探讨新时代如何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党的历史、红色资源、革命文化资源是三个有着不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存在交叉重叠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对探讨新时代如何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表明了解决好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时代课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革命文化资源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依然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求获得更好解决方案的问题。

一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项多个主体参与、多种资源投入、多方因素协同的系统工程,其中必然涉及如何有效处理各种矛盾的问题。因而,“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可以说抓住了贯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始终的根本矛盾。革命文化资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宝贵资源,对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根本矛盾,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能够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革命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形态,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一)为“培养什么人”奠定正确政治方向

新时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毫不动摇、毫不含糊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无疑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要求并不意味着其能自发地转变成我国人才培养必然的现实政治方向。在我国意识形态舆论场域,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多种国内外错误社会思潮充斥其中,对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冲击、构成挑战,一直试图夺取我国意识形态领导权、占领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制高点。“培养什么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的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去克服、消弭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革命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有着深刻的理论特质。正基于此,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筑牢学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抵御错误思潮的入侵。一是可使蕴含初心使命的红色基因在学生中得以传承;二是能进一步筑牢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巩固。如此,既可确保培养人才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底色”,也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色”。

(二)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优质教育素材

如果说“培养什么人”涉及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怎样培养人”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的路径、对策等方面的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這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也意味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这一路径。在路径既定的前提下,选择和融入什么样的教育素材成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因为优质教育素材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前提。革命文化资源是革命实践的结晶,在革命实践中生成,具有强烈的实践意蕴,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培养人”的路径、对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张岱年的文化“四层次说”[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我们可将革命文化资源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和心态文化资源。物态文化资源如革命旧址、遗址、遗迹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理想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隐性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增强理论自信的重要源泉。制度文化资源如革命纲领、路线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是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源泉。行为文化资源如革命传统与心态文化资源如革命精神谱系、红色艺术、红色文学等,均蕴含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价值观念,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三)为“为谁培养人”筑牢坚实价值基础

“为谁培养人”需要解决的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即我国教育培养人才是为了满足谁的需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意味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是我国必须秉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因此,新时代我国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这一论断既明确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彰显了我国高校培养人才必须坚持的价值立场。然而,这一应然性要求要转化为实然性的现实,需要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注重人民性价值立场的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育人民性价值立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革命文化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革命文化资源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追求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革命实践中生成的,其中必然蕴含人民性的特质,这与新时代我国培养人才所应遵循的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革命文化所倡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将这一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陈金龙.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化力量[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3):142.]

二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索

在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虽然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本科阶段的5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因而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各门课程的方式、方法、内容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都遵循基本相似的逻辑理路,即找准融入节点——提炼优质素材——促进深度融合。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探索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学内容融入节点、提炼革命文化优质素材、促进革命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节点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基本前提:从教材内容中找准融入节点

准确把握课程教材内容,找准融入节点,是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教材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以便找准其中与革命文化相关的教学要点,为革命文化资源的融入奠定基础。基于教材内容众多、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效果良好的三重考量,我们在选择融入节点时需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融入节点应是教材内容的教学重点,避免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随意选择;二是融入节点要与革命文化资源的关联性强,避免牵强附会地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内容;三是革命文化资源融入节点后能产生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能与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需避免形式主义的为融入而融入的倾向。

基于上述三条原则,要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内容之导论部分,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第一、二、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第四、五章)和科学社会主义(包括第六、七章)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教材内容中与革命文化关联性较强的导论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在导论部分中,与革命文化资源相关的融入节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的知识点,即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的知识点,即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在第一章中,与革命文化资源相关的融入节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知识点,主要是“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两点;二是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知识点,如“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三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的知识点,与毛泽东的哲学名篇《矛盾论》相关性较强。

在第二章中,与革命文化资源相关的教学要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知识点,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認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与毛泽东的另一哲学名篇《实践论》相关性较强;二是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点,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在第三章中,与革命文化资源相关的教学要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知识点,即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创造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变革。

上述融入节点不仅与革命文化资源紧密关联,同时也是教材内容的教学重点。融入节点不宜选择过多,应根据教学内容情况从整体上作统筹安排,否则可能导致学生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审美疲劳”。当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材中,与革命文化资源相关的融入节点并不局限于此,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相关资料的情况、当地革命文化资源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融入节点,以便更好地取得融入的效果。

(二)重要基础:从革命文化中提炼优质素材

要顺利完成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除了找准融入节点外,另一基础性的工作是从革命文化资源中提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融入节点密切相关的素材。革命文化是一座富含资政(政治价值)、育人(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致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强军(军事价值)等价值的“宝藏”和“富矿”。就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革命文化资源而言,我们更为注重的是其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即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教材、课堂等,进而融入学生头脑,从而实现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多方面教育。新时代条件下,受信息网络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样化等趋势的影响,革命文化资源本身及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受到不小的挑战和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在提炼革命文化优质资源时,一是要体现针对性,即针对教材融入节点,提炼、匹配有较强相关性的革命文化资源,以便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为此必须力戒牵强附会,避免随意性;二是要富有启发性,即融入教材节点后对学生能够有所启发,引发学生对融入节点的深入思考,对学生有所触动,为此需避免灌输性;三是要坚持新颖性,即提炼教科书之外、学生平时接触较少、能给人以耳目一新感觉的内容,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此需避免平淡性。

挖掘、提炼优质的革命文化教学素材如大浪淘沙,需要经过仔细甄别和遴选。首先,需要对革命文化资源作适当区分。如前所述,革命文化资源可区分为物态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和心态文化资源等不同的类型。其次,需要明确各类型革命文化资源涵盖的大致范围,并作进一步细分。就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革命文化资源而言,通常指的是制度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心态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革命文化资源主要是物态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建筑类,如革命旧址、战争遗址以及先辈住所,包括红色政权旧址、重要会议旧址、重大历史活动遗址、战争遗迹或遗址、领袖旧居和故居等。二是实物类,主要是指与重要人物和事件相关的附属物,如先辈遗物、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三是场馆类,相关部门建设的与重要人物和事件相关的馆堂场所,如革命纪念馆(堂)、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碑)、特殊革命场所等。 ]其中,制度文化资源如革命纲领、大政方针等;行为文化资源包括革命传统与习惯等;心态文化资源大致包括四类,一是传记类,例如,革命先辈的传记、革命回忆录、访谈录等;二是著述类,例如,革命领袖的经典著作、信件与诗词,其他革命先辈的著作等;三是思想(精神)类,例如,具有跨越时空价值的革命精神,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革命思想、理论等;四是作品类,例如,红色题材的歌谣、影视、剧作、文学,以及宣传口号、标语等。再次,根据融入节点,以及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的要求,进一步提炼出与前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入节点相关的革命文化资源。例如,革命先辈的人生经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谱系;毛泽东的相关著作如《矛盾论》《实践论》,等等。当然,这只是提炼优质素材相对粗略的步骤,针对特定融入节点的优质素材提炼要求更為细致、精准。

(三)关键环节:在相互关联中促进深度融合

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要将革命文化优质素材与教材相关融入节点加以比照,找到二者之间的“连接点”“相似处”,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我们以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节点为例,探讨如何促进革命文化资源与教材相关融入节点深度融合。

首先,需要理性追问“为什么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节点在导论部分乃至整个教材内容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犹如一根“红线”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材,统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但其内容只有两句四行的小段篇幅,加之表述上的抽象性和简单化,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完整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使学完了教材所有内容,许多学生依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为何物。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节点融入革命文化资源,有助于使这一知识点更加具体化、通俗化,易于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通过革命文化资源的融入,学生也能更清晰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的内涵,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对于分析、看待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及自身的行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其次,需要准确把控“怎样融入”。在当前既有条件下,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路径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自身面临的主观和客观条件选择最优化的融入方式。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节点而言,我们可以把革命文化资源中的“朱德的故事”融入其中。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曾在1937年10月出版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中这样评价“朱德的故事”:“一个大胆无畏和大公无私的故事,一个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一个难以相信的苦难的故事,一个为着忠于一个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主义而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故事。”[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321-322.]这不正是朱德等革命先辈们身上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吗?根据斯诺的评价,我们可通过故事讲述、视频呈现等方法,追溯朱德早期的革命生涯,比较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前(服务于“旧军队”)与后(投身革命)的行为,再现1927年以后朱德在多次重大革命活动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总结、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内涵,即“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

再次,需要深刻反思“之所以这样融入”。通过将革命先辈们秉持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故事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的教学过程,能够使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高冷的”、难以企及的理论,它是可以转化为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的一种信念、一种信仰、一种行动。无数革命先辈们正是有了这种信念、信仰和行动,才汇聚起冲刷一切污垢、涤荡一切黑暗的磅礴力量,无往而不胜。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只有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这样的融入实现了二者的相辅相成,既有利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节点的理解和把握,又有助于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当然,它需要落实到教案设计、讲义撰写中,体现在课件制作、视频选择上。

从上述“朱德的故事”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节点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革命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相互关联中实现深度融合。所谓的深度,一是指我们对提炼的革命文化资源素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融入节点有深入的思考和精确的把握,能够将二者自然地、恰当地融合起来,不至于因其中一方的“失衡”而导致形式上的融入或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是指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产生实效性。真正有效的革命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融入节点的理解,还能带来现实启示、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无效的革命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反感。从这个意义来看,在革命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关联中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关键。

三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则

找准融入节点、提炼优质资源、促进深度融合是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准备阶段”(备课)。此外,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实战阶段”(讲课),即将深度融合了革命文化资源的教学要点在课堂上有效呈现出来。为更好地彰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2.],坚定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0.],增强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我们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当的方法运用:坚持融入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相统一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要点的不同,融入其中的革命文化资源的形式也不一样——可以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优美的诗词;也可以是一段经典的影视、一首动听的音乐;还可以是一场动情的演示、一篇杰出的著作,因此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例如,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时,宜用故事讲述法将朱德早期革命经历融入其中;讲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时,结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路线,宜采用启发式教学;讲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时,可用多媒体教学法,将《黄河大合唱》(视频片段)融入其中;讲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时,可运用经典阅读法,融入毛泽东的经典名篇《矛盾论》《实践论》;讲解“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时,可以运用课堂讨论法,融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矛盾变化案例;讲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时,可运用现场教学法,要求学生就近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人民英雄(革命烈士)纪念碑。此外,还可以运用案例启发法、现场演示法,等等。因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要点的革命文化资源的多样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但不管运用何种方法,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需要。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就是要将具体的、生动的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抽象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一方面,这可以使红色基因在学生中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喜好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方法而止步于“副业”,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主业”。就此而言,我们需要坚持融入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相统一。

(二)適时的话语转换:坚持革命文化话语创新性与尊重革命文化传统性相统一

毋庸置疑,革命文化主要形成于革命和战争年代的旧中国。对于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当代中国而言,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体维度、时空维度、价值维度已迥然不同。这意味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话语转换是必然且必要的,否则,革命文化要素将难以真正有效地入脑、入心、入行。在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的当下,适时的话语转换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理服人话语向以情动人话语转换;二是革命战争话语向和平发展话语转换;三是传统媒体话语向全媒体话语转换;四是历史文本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转换。[参见:曾杰.论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当代话语转换[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29-33.]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出了表率。例如,他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概括为“初心”,将革命历史的价值比喻成“清醒剂”“营养剂”和“教科书”,等等。

我们在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融入“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的讲解时,可以突出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在融入“群众路线”讲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时,我们可重点讲授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同时,转换的话语需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尽量转化为学生喜欢听且有趣的话语。但话语转换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随意地转换,而应在尊重“革命文化传统”的内容、本质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我们不能为了迎合部分人猎奇的需要或片面追求所谓的教学“笑”果,而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随意地编造、刻意地杜撰。历史和现实表明,这种对待革命文化资源有意或无意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贻害无穷,必须杜绝。这要求我们要把坚持革命文化话语创新性与尊重革命文化传统性统一起来。

(三)适度的时间控制:坚持课程教育教学主导性与革命文化资源融入辅助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的目的在于,一是为了更有力地论证和说明相关的教学要点,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通俗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二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能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从根本上来说,这两个方面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一致的。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毕竟有别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当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来讲,不能“冲淡”“稀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因此,在讲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革命文化素材时,需要将时间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切忌反“辅”为“主”,过多地占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时间。在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革命文化资源是“辅”,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内容是“主”。至于多长时间适宜,具体要视融入节点的重要程度、内容多少等而定。此外,在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的篇幅等方面也不能倒“辅”为“主”。这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主导性与革命文化资源融入辅助性相统一。

上述邏辑理路、主要原则依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而展开,似乎具有特殊的适用性。然而,特殊性中蕴含着普遍性,个性中也体现着共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与同属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找准融入节点—提炼优质资源—促进深度融合”的逻辑理路,适当的方法运用、适时的话语转换、适度的时间控制的“三适”原则,对其他三门主干课,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然,在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时空中,针对不同的对象,融入革命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形式可以有所不同。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grating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 New Era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Taking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s an Example

HUANG San-sheng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grating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university in the new era.The integr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university can lay a socialist political direction for“who to train”,provide high-quality material,system,behavior and mentality cultural resources for“how to cultivate people”,build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people's value for “cultivating people for whom”.The integr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university follows the basic logical link.Its basic premise is to find out the teaching key points which highly related to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and can produc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value as the integration node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Its important foundation is to extract high-quality materials that reflect pertinence,inspiration and novelty from revolutionary culture.Its key link i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node and high-quality materials.The main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methods,an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diversity of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objectives.Timely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an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innov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discourse and respect for the tradi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Appropriate time control,an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leading role of education and the auxiliary ro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so as to obtain good resul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bout the author:HUANG San-sheng,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及其相关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浅谈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