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要求、意涵与推进指向

2022-04-20吴增礼马振伟

文化软实力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中华文化

吴增礼 马振伟

[提 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价值遵循。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义和价值诉求。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审慎体认和观照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战略命题就显得尤为紧要。基于此,迫切需要对古与今、内与外、强与弱等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要求进行科学辨识和统观考量,继而在全面洞悉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意涵,即对自身文化生命力、价值意蕴、应然走向与终极理想等方面确信与坚守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和明晰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性意识、主体性意识、时代性意识和终极性命运关怀意识等推进指向,以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必要的理路参照,并在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国的构建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凝神聚气、强基固本。

[关键词]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文化创新

[作者简介]吴增礼: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振伟: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感召下,坚定文化自信愈益地彰显出对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通过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和演进脉络,不难发现,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还是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践课题。“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然而,在奮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的历史交汇期,文化自信的坚定也面临着关于“何以自信”“何谓自信”“以何自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考验。这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隐射了当下人们对坚定文化自信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疑虑;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对坚定文化自信之现实要求、意涵和境界等的积极关切和强烈探问。

一 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要求

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要求,是横向与纵向、历时性与当下性、本土性与全球性等复线并进中的交织孕育而得以不断提振强化的。[参见:黄海.文化自信的生成谱系、现实挑战与实践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85-90.]同样,坚定文化自信也必然需要积极审视自身的发展境遇和现实要求。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依赖于或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守与变、破与立等发展更衍过程中不动摇、不迷失。只有在科学考量其传统与现代有机转化、自我与他者融通对接及文化软实力争锋较量等现实诉求的前提下,才可以在有效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同时,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一)“古”与“今”的衔接转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涵括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等多方面融合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9.]中华文化无论就其历史演进来看,还是从当前新型的质态样貌来看都离不开守正创新和推陈出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解决好古今衔接转化问题是任何一种文化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首要问题。中华文化作为古老东方文明的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流变和岁月沧桑中未曾发生断层,根本原因就在于自身强烈的历史传承性和内在延续性。从历时性层面来看,中华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纵横五千多年绵绵不绝、熠熠生辉,其绝不单单是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必然,更是古与今不断接续更化、创新超越的实践使然。显然,这种传承性和延续性就需要对古与今的辩证关系予以充分把握。其中,维系古与今辩证关系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向度就在于创新。“任何文化系统的演进与发展,都无法斩断古与今的关系,都必须科学地应对与处置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等基本课题。”[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24.]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力量。这启示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古与今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衔接转化逻辑,才能达至文化新高度。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坚定,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自信,其坚实的基底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润和涵养中华民族生命延续、发展和壮大的坚实根底,是我们无法别离的精神家园,是走向现代化无法割断的价值源泉和精神命脉。可见,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就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光大和赓续绵延。

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时的、动态的、变化的,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当然,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根基性作用的同时,也并不是说刻意忽略或有意轻视其他文化形态的伟力,自然也包括终将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在传承积累的基础上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方针和革新理念,才得以实现古今不同文化形态的有机衔接和有机转化,才得以使自身文化愈益丰满充沛,彰显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活的时代价值,从而为坚定文化自信供给更劲足的底气和活力,更好地适应和契合自身转化发展的时代际遇。

(二)“内”与“外”的对接融通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需要统观内外、兼收并蓄。纵观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进程,作为世界上先进文明国度的中国,在清朝晚期之前,一直享受着“天朝上国”的美誉和文化悠久的无上荣耀,并展现出唯我独尊的恢宏气势和文化自信。然而,一方面,中国异常强烈的文化自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满足和盲目排外甚至文化自负。“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04.]另一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特别是面对外来科技思想、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与诱惑,引致中国文化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倍感文化焦虑和困顿。全民族随之也陷入文化自卑情结之中,甚至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虐和自残的病态心理。从排斥外来的“自我”状态转向取悦别人的“忘我”状态,认为西方一切都好,以至唯洋是举、崇洋媚外,成为某些人宣扬“现代”“时尚”的标榜。[参见:唐凯麟.传统文化三题[J].求索,2018(3):13-19.]

当下,中国也正处于国内战略全局和国际百年变局相互激荡交织的复杂境遇中,坚定文化自信更加需要从审视历史中汲取经验、关照现实。面对当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发展态势和现实走向,在共时性意义上,其一,保持对他者文化理性科学的态度。当下各种文化虚无主义、殖民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仍未完全退场,必须高度警惕和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观念、多元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渗透。如果只是简单“拿来主义”,怀疑、否定甚至摒弃一切自身的东西,势必造成文化焦虑和思想危机,在深层次上致使中华文化跌入价值扭曲、道德缺失、精神失落等困窘,也必定影响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准确定位和认同坚守,消解坚定文化的自信力。其二,保持对自我文化自觉清醒的认识。近代中国在一度沉迷于自身历史文化辉煌和外来推崇青睐的同时,也注定其最终陷入自我欣赏、封闭的窠臼当中。这种历史痛殇大抵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影响了人们对异域他者文化的认知态度,甚至一味拒斥外来文化而流于复古泥古。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必然招致其跌落于“本本主义”的束缚中,削减坚定自我文化的自信力。

真正文化自信的坚定就体现在,对内能够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对外也能够昭彰一种积极的包容性和吸纳性。在面对外来异质文化时,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在遵循自身历史文化国情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寻找两种文化的契合点和融生点,在内外相互融汇对话中实现对接融通、相得益彰。离开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持守文化保守主义的偏向或走向文化激进主义的极端都势必会削弱或动摇人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心与信念,毋庸讳言,这是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三)“强”与“弱”的比对较量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软实力意指“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前言2.]而将软实力置于中国语境和逻辑来看,其言指“涵盖除物质硬实力以外的,所有无形的、难以计量的,表现为精神、智慧、情感的力量,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语言的说服力、理想的感召力、精神的鼓舞力、智慧的创造力、道德的感染力、理论的指导力、舆论的引导力、形象的塑造力、艺术的征服力,等等。”[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5(5):8.]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53.]

显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壮大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3.]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灵魂和重点。而文化自信的本质和核心在于价值观自信,在于对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养成。由此可见,统一于文化强国构建过程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对价值观的关注不谋而合、同频共振,都紧紧依托于价值观的维系与支撑。从全球文明进程来看,世界文明逐渐地呈现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欣荣图景和价值愿景,不同国家、民族也都致力于打造自身文化特色、展现独特魅力、构建完善话语体系等来提升文化软实力、认同度和自信力,原因就在于能够积极地在立足全社会意愿和利益诉求最大公约数的可能性基础上,努力寻找超越时空局限和打破地域限制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6.]来赢得尊重、理解和共识。但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这是不容轻忽的。尤其是全球化时代之风险社会的到来,使隐匿于其中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思想主张和价值观念等相互交织、多样并存,并潜移默化地侵蚀、渗透着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甚至是历史惯性思维下西强我弱的认知局面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比较优势,竭力叫嚣、大肆宣扬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强行推销、极力标榜自我文化中心论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力图强加于其他国家民族,并不断演变成为自己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而服务的一整套价值主张和话语体系,扩张至全球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而抢占文化软实力的制高点和主动权。这种通过思想文化渗透和价值观念推介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殖民主义必然会动摇、侵蚀和消弭

其他国家、民族所

固有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对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强烈的冲击与削弱。“文化的自信,是国力国运的重要构成,同樣也是国力国运在民众文化心理层面的映射。”[沈壮海.新中国70年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33.]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必然关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和发展状态。科学考量和深刻把握以价值观念为根本支撑的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比对与深层较量,对坚定文化自信

有着重要意义。

二 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意涵

我们今天所说的

坚定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文化持有坚定信心,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充分认知与持有坚定信心,并积极践行”[吴增礼,马振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理与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9):80.]。立足现实发展的客观诉求和时代要求,唯有彻底澄明新时代文化自信建构过程中的思想“存疑”[参见:沈江平.文化自信建构中三个“存疑”的澄明[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2):123-131+160.],才能充分地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而有其具体的内在規定性”[沈壮海.论文化自信[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52.]。换言之,坚定文化自信有属于自身内在的思想意涵,既含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价值和理想愿景的笃定确信,又蕴含着对他者文化保持谦逊平和、积极关照的理性从容。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强大生命力彰显的信念

坚定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内在顽强生命力的崇高礼敬和信念。中华文化凭借自身内在生命结构的衍生性和延续性特质,才拥有了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顽强生命力。中华文化并非静态既定的,而是表现为一个动态跃迁的演进过程,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形态亦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这生动昭示了中华文化延续性与更衍性的顽强特质和极富韧性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形态。这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不同形态的文化相统一、承接和耦合才得以生成的一种新文化形态,而这种历史赓续性的根本就归结于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顽强。作为源流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7.]其所蕴藏的经世智慧、处世经验和治世理念等无不都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精神根底和价值命脉。当然,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强大也绝不纯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神构筑和根性滋养的作用使然,其也须臾离不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润养和价值补给。中国近代革命文化作为一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产生、形成的独特文化类型,蕴含着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鲜明标识的极富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精神。在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精神品质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并为中华文化补益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接续、发展和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地融通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理念,寻求转换动力和创新活力,不断丰富自身的表达方式、表现形态和价值体系,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崭新面貌,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和思想给养。另外,中国近现代文化不仅延续因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还充分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形态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了现代转向的契机与可能,催生了革命文化的发展与成熟,还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灵魂要义和思想遵循,也因此铸就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崭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抑制中国固有文化的发展,反而与此相融会贯通,赋予了中华文化更为旺盛强悍的生命力。同时,中国既有文化传统不仅未被马克思主义文化所冲击和同化,反而充分为自己所吸收并成为自身体系的重要构成。这足以说明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因子和气质禀赋决定了其源远流长、赓续延绵,也使其内在生命结构和精神气理生生不息。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坚定必然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和底气的。任何一种文化若想枝繁叶茂,必定需要根深蒂固,而之所以能够根深蒂固就源于自身生命力的顽强和韧性。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正是由于不同历史阶段下不同文化样态的丰富与延续,才得以拥有强大的文化命脉和精神血脉,这为保持对文化旺盛生命力的彰显提供了根本,亦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可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生命力顽强的精神命脉和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其生命力不断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鲜活因子。因而,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动力必然诉诸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而这种旺盛生命力量的充分彰显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所在。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理想愿景的确信

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质在于“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实现新文化的构建,培育一种普遍的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积极肯定的社会文化心理”[邹广文,王吉平.论文化自信的社会心理基础[J].河北学刊,2021,41(4):20.]。中华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地域的多种文化样态构成的“类存在”统一复合体,因而具有极大的集群性和包容性,并在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和合共生的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体系,彰显出日益广泛而深刻的价值意义和文化魅力,为文化自信的坚定提供了充足的价值底气和根本依据。

首先,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家国同构”“修齐治平”等济世经邦经验、治国安民之道和社会治理智慧无不为当前我国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镜鉴和思想启迪。其次,革命文化对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作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的独特价值性就在于其所孕育和淬炼的伟大革命精神品格和优良革命传统。譬如,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为核心要义的伟大建党精神,无疑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必将为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发展光明前景的笃定与坚守。任何一种文化的建构与发展都有其遵循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并呈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理想目标和价值旨趣。坚定文化自信的理想使命和价值旨归必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切实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文化伟力。“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文化自信的深层反映与本质体现,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冯颜利.文化自信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文化认同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0(6):49.]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理想与目标愿景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之文化意蕴的有力诠释和深刻表达。

一是为人民谋幸福。历史唯物论阐明,人民不仅是文化创造主体与享用客体的统一,也是坚定文化自信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因而,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主体客观化和客体主观化的确信过程。人民群众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主体、动力主体和价值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文化自信必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人们内在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提升并外化为人们自信心态的直观映射和生动表现。其能够在真正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的一种文化信仰和憧憬。因此,为人民谋幸福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要义和价值所在。二是为民族谋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不是涵括文化在内的全面复兴,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也应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必要条件和应有之义。回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百年奋斗历程,无不内蕴着强烈的文化诉求和文化自觉,即对实现文化现代化发展和民族复兴愿景的热切渴望。当前,我们之所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接近、实现伟大复兴之梦,恰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始终践行坚定文化自信和复兴使命的重要价值与意义,还深刻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归属与方向。[参见: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7):33-37.]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就自然体现着对文化复兴使命的践行。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对外来异质性文化价值关切的从容

坚定文化自信是对外来异质文化的价值优长的高度关切与从容。“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有强大底气和信念力量保持自身文化的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其亦指应该而且能够对外来异质文化保持积极开放的从容心态和宽广视野,并充分关切和汲取异质文化的思想智慧和价值经验。坚定文化自信意涵着“不仅要文化自信,也要文化他信。不仅是中国特色,也是世界共识”[郭建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2):20.]。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与拓展,真正文化自信的坚定决不应满足或停留于对自我文化确信的层面上,而应在此基础上把视野聚焦于他者文化的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在主动意义上是能够以理性平和的谦逊态度对待外来异质文化,并坚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在被动意义上应该是有信心推介和扩大自我文化得到外界更多的理解、认可和尊崇,提升国际影响力、文化话语权和价值感召力。所以,坚定文化自信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对自我文化的信心,更体现在对他者文化持以积极的价值关切和从容心态,实现不同文化的主体间性状态。“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优秀传统。”[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6.]“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看,虽然我们也有过封闭时期,有过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6.]中华文化历来都秉承开放包容的跨文化交流观,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凭借这种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鲜明品格进行跨文化交流,并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先进价值和民族精髓。唯有如此,才得以择取文化优长和有益价值来逐渐完善丰满自身文化体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58.]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交流与互鉴,既体现在积极吸纳外来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也體现在从容地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自身文化的个性与魅力,为人类文明贡献智慧。这也恰恰是坚定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价值关切的动力所在。就内生性动力而言,倘若中华文化没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容纳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态并从中汲取精粹和智慧,在充分保持共性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特色,仍旧保留着原初的文化样貌,那么,中华文化如今也不会呈现出多姿多彩、交融互鉴的文化现实图景。就外在性动力而言,试想,如果不同文明间没有以开放的胸襟和胆识去接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异质文化,并从中萃取精华和经验,那么,世界文明也就不会获得共在共生、互鉴互赏的转化动力和创新活力,更不会展现出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世界文化图景。

显而易见,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持守一种谦逊平和、开放包容的豁达之态对待异质文化。真正文化自信的坚定离不开他者文化的精神补给和价值润养,也正是在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的互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自身文化的个性优长和发展局限,汲取异质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优秀成分,既不轻信盲从而失去内在定力,也不自我封闭而失去发展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15.]总之,坚定文化自信唯有不顾影自怜也不自惭形秽,坚持取诸家之长,补己之短,方可在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从容交流、和合共生中获得更加强劲的勇气和信念。

三 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推进指向

无论是对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实把握,还是对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多重意涵的深刻论析,最终都指向或回应“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构建性问题。基于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的客观发展诉求和多重内在意涵,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强化文化历史性意识为其守根与立魂,主体性意识为其坚定立场与态度,时代性意识为其补益活力与动力,终极性命运关怀意识为其明晰旨归与走向等发展指向,力求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全面建构与深入推进提供必要的参照理路。

(一)守根与立魂:强化文化历史性意识

文化历史性意识关乎着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和发展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李学同,陈金龙.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7.]这一论述不仅强调了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还阐明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坚定是基于5000多年历史流变和传承积累的中华文化而不是其他特质、形态和属性的文化。在此意义上,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对自身文化的历史根性、嬗变历程和发展规律等保持清醒而自觉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和底气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全面洞悉中华文明5000多年不断发展的历史脉络,尤其是要理性认知和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想精髓、道德追求和精神旨趣。唯有固守和情系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定文化自信才会有深厚的精神根底、文化滋养和历史底气。一方面,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不能忘记过去而从头再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不能抛却既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积累而开启新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和题中之义,有赖于对已有的思想材料、既有的民族文化抱持高度认同,并对其生命力抱持积极信念。毋庸置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既有思想文化传统和生命力的根本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0.]这也启发我们,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绝不是空穴来风,有其本身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积淀,即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清醒认知和转化运用。我们必须立足过去,保持对中华文化历史性意蕴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依,从文化历史深处寻求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法、处世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点与方向。”[马振清,杨礼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个来源及其生成逻辑[J].河北学刊,2020,40(2):202.]倘若没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滋润与涵养,没有优秀傳统文化的厚植与浸润,文化自信的坚定也只是虚妄之状,难以真正立体、丰满起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充分发掘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资源,全面厘清中华文化发展的肌理文脉和演进规律,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延续中华文化的根本命脉,激发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召力,铸就中华文化更鲜明的文化性格和历史韵味,进而在提升自我文化认同和历史认知的过程中提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底气和信念。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用历史性思维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发展根基,极力避免孤立、割裂地处理坚定文化自信的生成根源问题。中华文化是一种有根的存在,而不是摒弃历史联系、斩断过去、决裂传统的无根浮萍,只有清晰地知道“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深刻地体认和传承自身文化基因,守住自己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根底,一以贯之地保持对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敬畏和尊重,坚定文化自信才会获得坚实而充沛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底气。

(二)立场与态度:强化文化主体性意识

文化主体性意识关涉坚定文化自信的身份认同和主体选择。坚定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价值论意义上理应包含自信之主体和客体双重向度,是文化主体(主要指人)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活动所形成的对自身文化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参见: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其中,主体自然是全体社会公民,客体是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全体社会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有自信的一种积极而稳定的心理状态或趋向。

文化主体性问题意在表达文化立场是否坚定、态度是否鲜明,而文化的立场态度问题是文化自信构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参见:骆郁廷.论立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9):5-18+159.]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予鲜明态度和立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特别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5-156.]。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绝不可撼动,更不可替代也绝不容替代。坚定文化自信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时代感召力和凝聚力,缘由就在于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主体性地位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文化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相统一的社会性存在,是对人之为人本质性力量的有力确证和生动外显。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始终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通过“人”这一主体来推进、衡量和反馈,即必须着力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主体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沈江平.文化自信构建的四重底蕴[J].东南学术,2020(3):62.]因而人民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当下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指向,意在凸显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享用主体和价值主体。特别是当前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有效回应和高度契合了坚定文化自信所应遵循的人民主体性这一根本原则和立场。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只有处理好“本与末”“体与用”“支与干”等关系才能使文化立场坚定和边界分明。坚定文化自信就其客体范畴来看,中华文化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信什么”的主体内容和核心构成。毋庸讳言,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而不是对外来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异质文化,或者所谓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文化的自信。当然,也“不是对历史发展某一阶段的文化而言的,而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王永贵,尤文梦.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向度[J].江苏社会科学,2020(6):3.]。质言之,坚定文化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和极具民族特色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守和强化文化主体性意识。在“谁之自信”层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在“自信什么”层面,牢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以我为主的理念,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原则和态度才会更加鲜明,捍卫民族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立场才会更加坚定,在激发更广泛社会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同时,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和定力。反之,一旦文化立场动摇了、态度模糊了或边界丧失了,“甚至站到非中华文化的立场而不自知,或将带来政治和其他立场的软化、异化,进而造成独立性的完全丧失,自此文化自信也将无从谈起”[朱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105.]。

(三)创新与求变:强化文化时代性意识

文化时代性意识关乎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动力和发展活力。“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9.]冯友兰先生从全球文明的视野阐析道,“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杂注集:第1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54.],其旨在言明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赓续、历久弥新,原因就是中华文化体系内部拥有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和自我修复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审慎洞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动向,坚定文化自信势必需要做到全面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文化的创新与求变给予自身不断向新而行的发展活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中华文化唯有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和实践推进的要求,坚持与时偕行、创新求变,才能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作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真正文化自信的树立意味着有能力或有信心不断推进自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此而言,文化的不断与时俱进和变革创新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动力所在。如若轻忽或虚无文化的追逐创新求变,坚定文化自信也将难以为继。建党百年来,我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跃迁,并重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究其根本,就在于始终坚持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也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3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为坚定文化自信明晰了路径选择和发展方向。任何一种文化无论从历时性还是共时性来考察都不是凝固不变或停滞不前的,而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建构过程。就时间演进而言,文化只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才会历久弥新,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就空间延展而言,文化只有自我调适、融合变革才会异彩纷呈,拓宽自身文化谱系。对此,坚定文化自信需要科学澄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动力。只有以文化创新为动力的传承才更具时代价值,也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更兼具精氣神。否则,文化创新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坚定文化自信也将无从谈起。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变局时代,文化创新需要恰切地处理好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的互动关系。积极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对话和融会贯通,一方面可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理念,向全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文化中国这一文明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历史证明,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合理内核和精神表达,反而在吸收借鉴中不断发展壮大”[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6.] 。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其恰恰是一个从旧文化到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创新过程。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样也是一个有破有立、有常有变的文化创新过程。在国内战略全局和国际百年变局相互交织激荡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该以开阔视野、博大胸怀和时代精神对待异质文化,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既让本国文化生机盎然,也为他国文化发展创造条件,并于共同进步中实现创新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力和生机活力。

(四)旨归与走向:强化文化终极性命运关怀意识

强化文化终极性命运关怀意识关乎坚定文化自信的终极走向和理想归宿。“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深入,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08.]。当我们以全球视野将文化自信置放到整个人类文化发展格局和历史交往中进行审视时不难发现,各国文化注定要走向交流互鉴、和合共生的文化共同体,进入一个全球性文化普遍联系、休戚相关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时代,无限切近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光明前景与和合境界。文化视野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下中国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终极发展走向与命运归宿积极关照的生动映现和深刻洞见,其表现出对未来世界各国文化互鉴互学和全球文明融合共在这一理想愿景的充分关怀和价值关切。如前所述,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不断向外敞开的,不仅是对自我文化的高度自信,也是对他者文化的理性从容,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他信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在其终极意义上是面向世界和走向全球的,并表现对各国文化“主体间性”状态的一种强烈关照和热切向往,昭示出对人类文化光明发展前景与理想旨归的坦然豁达和胆识气魄。

因此,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各国树立强烈的文化交流互鉴、共存共享的全球性意识,在尊重、理解和承认各国不同文化间存在共性与个性、冲突与融合、共识与己见的基础上,寻求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和契合性,建立一种具备世界性意义和全球性价值的新型文明秩序和价值共享模式。具体而言,首先,要以文化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扩大文化影响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厚重底气。“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唯其具有个性和独特性,文化间的交流才成为必要;而不同民族文化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又为文化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邹广文.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N].光明日报,2018-06-21(02).]如若始终以开放的胸怀主动地与他者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在阐释好自身故事、价值理念和文明智慧的过程中必会形成一种休戚相关、互融共生的和谐状态。也正是在这种双向回流的交往中,不仅可以准确定位自身文化价值和特色,还可以在打破和超越固有文化隔阂中扩大和彰显文化影响力,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其次,要以文化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丰沛文化感召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培植浩然正气。要以世界眼光和批判意识去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自身文化发展的世界各国文明成果。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原因就是始终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吸取他者文化之优长。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交流本就是一个相互比较、甄别和借鉴的过程,也唯有如此,才能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有效转化和镜鉴他者文化,在實现自我文化改造与超越的同时,消解不同文化主体间的冲突与对抗,提升文化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达到和善状态,为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正气。最后,要以文化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彰显文化鲜活力,为坚定文化自信注入蓬勃朝气。世界文明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思想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存在才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

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文化共存是人类历史文明演进的必然和常态,绝不是一种文化去俘虏和吞噬另一种文化,其打破和超越了与文化共存相违背的所谓“文化优越论”“文化霸权主义”和“历史终结论”等论调固有思维的束缚与局限,旨在强调不同文化间应呈现出一种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命运与共的和合状态。主体间应以科学合理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契合点和融通点,不贬损、不攻击、不虚无其他文化,文化傲慢、独尊和偏见注定是走向消亡的,在和而不同、和谐共存的完满状态中丰满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为坚定文化自信注入蓬勃朝气。

Confirming the Requirements,Connotation and Direc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New Era

WU Zeng-li ,MA Zhen-wei

Abstract: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core essence and value compliance of Xi Jin-ping's new thinking in the new era.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are the natural meaning and value appeal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Especially in the new historical position,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rudently recognize and observe the strategic proposition of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Based on this,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cientifically identify and consider the new era requirements for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such as ancient and modern,internal and external,strong and weak,and then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inner meaning of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at is,on the basis of certainty and adherence to aspects,such as the vitality of one's own culture,value implication,natural trend,and ultimate ideal.And then,fully grasp and clarify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epochal consciousness and ultimate destiny care 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In order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and in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ly powerful country,concentrat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Chinese Culture;Cultural innovation

About the author:Wu Zeng-li,professor of Marxism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Changjiang Young Scholar,doctoral supervisor,and speciali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MA Zhen-wei,PhD candidate of Marxism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浅谈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