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模式和常规诊疗模式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对比研究
2022-04-19杨建文林雪娇
杨建文,林雪娇
(仙游县总医院心内科,福建仙游 3512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临床常见急性冠脉综合征,因STEMI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一直是临床关注重点[1]。目前,对于STEMI患者多主张早期开通梗死血管并进行再灌注治疗,建立绿色通道,以提高救治成功率。但既往研究显示,临床对于STEMI救治仍存在各种问题,治疗流程缺乏规范,浪费医疗资源和延误治疗[2]。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胸痛中心诊疗模式”,即将临床接诊、分诊、救治、检查纳入一个体系,形成规范化救治流程和独立救治中心[3]。仙游县总医院将这一诊疗模式用于STEMI患者,取得一定成效,现通过与未开展之前的常规诊疗模式对比,分析胸痛中心模式的应用价值,供临床参考,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仙游县总医院收治的7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就诊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行胸痛中心诊疗模式)和对照组(行常规诊疗模式),各3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7.93±10.35)岁;体质量指数(BMI)18.00~26.00 kg/m2,平均BMI(21.94±1.85)kg/m2;合并症:高血压病史18例,糖尿病史10例;Killip分级[4]:Ⅰ级26例,Ⅱ级10例,Ⅲ级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8.12±11.66)岁;BMI 18.30~25.50 kg/m2;平均 BMI(22.03±1.76)kg/m2;合并症: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史12例;Killip分级:Ⅰ级25例,Ⅱ级10例,Ⅲ级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合并症及Killip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仙游县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5]中STEMI的诊断标准;②均在仙游县总医院确诊STEMI并接受溶栓治疗转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③患者年龄≥50岁。排除标准:①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者;②女性处于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④合并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按流程接诊,自行就诊、120急救入院及外院转入疑似STEMI患者均进入急诊室就诊,10 min内完成心电图,确定STEMI诊断和再灌注治疗方案。在溶栓时间窗内(确诊后6 h内)行溶栓治疗,再转入上级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直接转上级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对诊疗模式进行改进。对STEMI确诊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分诊,中低危者进入一般诊室,高危者进入胸痛诊室。建立例会制度,每周1次例会,查阅1周内就诊患者病历,讲解诊疗经过和改进设想;每月1次讨论会,总结典型病例诊疗经验,分享诊疗体会;每季度1次座谈会,整理STEMI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患者临床特点,梳理管理漏洞和治疗优化方案。对照组:自行就诊者由患者自行挂号,在急诊科接诊,完善心电图、肝肾功能、心肌标记物等检测,确诊后进行抢救。对于外院转入患者,立即送急诊室,并由患者家属办理入院手续。120急救入院者,病情稳定者到达分诊台分诊进入相应科室,病情危重者进入抢救室抢救。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发病-to-FMC)、首次医疗接触至心电图完成时间(FMC-to-ECG)、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FMC-to-双联)、入门-开始溶栓时间(D2N)及平均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院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其中,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病-to-FMC、FMC-to-ECG、FMC-to-双联、D2N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注:发病-to-FMC: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to-ECG:首次医疗接触至心电图完成时间;FMC-to-双联: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D2N:入门-开始溶栓时间。
组别 例数 发病-to-FMC(min) FMC-to-ECG(min) FMC-to-双联(min) D2N(min) 平均住院时间(d)观察组 39 125.86±30.15 4.35±1.21 19.08±5.65 70.29±16.53 7.83±2.12对照组 39 167.22±34.73 8.33±2.36 26.20±7.32 85.96±22.37 10.08±2.67 t值 5.828 9.726 4.990 3.651 4.27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例(%)]
3 讨论
STEMI临床以胸痛为主要表现,早期救治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保障[6]。“胸痛中心”的概念为STEMI患者的救治提供了绿色通道,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近年来有关国内胸痛中心建设的报道逐渐增多,中华医学会还专门成立胸痛中心认证机构和相关标准[7],这对胸痛中心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救治是提高STEMI救治成功率的关键[8],近年来仙游县总医院注重胸痛中心建设,开展胸痛中心诊疗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提示胸痛中心诊疗模式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预后。刘伟静等[9]也认为胸痛中心的实施能整合医疗资源,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对于规范STEMI诊疗具有积极作用。胸痛中心将多学科功能进行整合,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能显著提高诊疗效率,实现STEMI的早期治疗[10]。
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病-to-FMC、FMC-to-ECG、FMC-to-双联、D2N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这与陈国钦等[11]报道结果一致。胸痛中心诊疗模式规定了STEMI救治流程,使临床医护人员能明确医疗行为步骤,从而缩短诊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另外,本研究对胸痛中心诊疗模式进行优化,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对STEMI患者临床诊疗进行经验总结,组织医护人员培训学习,将理论学习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在诊疗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张伟等[12]研究也认为定期进行例会,通过典型病案分析能显著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对于改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王作兰等[13]的报道还发现胸痛中心建设能缩短救治时间窗,保护梗死区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从而减少或避免心血管事件。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对胸痛中心进行完善,通过早期预测判断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治疗风险,进而指导临床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14],这可能成为今后胸痛中心建设的发展方向。
综上,胸痛中心模式用于STEMI患者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缩短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