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假体类型用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效果比较
2022-04-19李跃
李 跃
(巨野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山东菏泽 274900)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多由外力撞击所致,为骨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由于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疾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为该病的高危人群,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结合疾病特点,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手术复位内固定为主,其中早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最广,尤其是在合并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中,其应用价值已备受认可,但目前临床上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假体类型的选择存在较大争议[2]。本研究通过对比5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采用生物型或骨水泥型假体治疗时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两种假体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巨野县中医医院50例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使用假体类型的不同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各25例。骨水泥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9.15±9.42)岁;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20~40分,平均(30.25±9.25)分;基础疾病情况:无基础疾病13例,骨质疏松3例,高血压6例,冠心病2例,其他疾病1例;生物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70.12±9.25)岁;术前Harris评分20~40分,平均(30.34±9.82)分;基础疾病情况:无基础疾病11例,骨质疏松3例,高血压7例,冠心病2例,其他疾病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巨野县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诊断标准:参照《成人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3]中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确诊。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骨折3 d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③骨折前可正常活动和行走。排除标准:①合并多种脏器功能障碍;②不耐受手术治疗;③合并其他髋关节疾病;④合并严重内科疾病;⑤精神疾病者;⑥术区周围皮肤状态差,导致手术切开后出现皮缘感染、坏死情况;⑦长期卧床患者;⑧偏瘫、神经异常等影响疗效判定患者;⑨随访失访者。
1.2 手术方法 术前评估。患者取平卧位,患肢作骨牵引或皮牵引处理,医务人员对患者行常规检查并了解既往病史,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前准备。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尽量选择局部麻醉,在保证麻醉安全下于骨折后1~3 d进行手术。采用北京AK系列假体骨水泥型(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43462039)或生物型[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3461546号]股骨柄。患者行侧卧位,患肢处于上方,使用侧位架固定,画出体表手术标记线。用手术刀从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沿手术标记线切开皮肤,向下切开深筋膜使股外侧肌和臀大肌暴露,切开转子间窝的部分股方肌和短外旋肌群,拉钩髋臼辅助术区暴露。沿股骨颈方向呈“T”或纵向切开打开关节囊,使股骨头、髋臼后壁、股骨颈暴露,取出股骨头,截骨修正股骨颈残端。骨水泥组:使用脉冲冲洗器冲洗髓腔,并用纱布填塞髓腔止血,注入骨水泥,安放假体,待水泥完全凝固后置入股骨头假体,使髋关节复位;生物组:使用脉冲冲洗器冲洗髓腔,置入生物型假体,安放假体,使髋关节复位。各方向活动髋关节,确定无撞击等情况后放置引流管,冲洗器冲洗后逐层缝合伤口,术后常规实施抗生素治疗、营养支持、改善微循环等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时间及术后开始负重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患者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4]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髋关节Harris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患者髋关节越好。③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5]评分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FIM量表分为认知功能(社会认知、交流)和运动功能(行走、转移、括约肌控制、自理能力)两个维度,合计为18个条目,每条目1~7分,总分为18~126分,评分越高则患者日常独立生活能力越强。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评定分4个等级。优:91≤Harris评分≤100,良:81≤Harris评分≤90,可:71≤Harris评分≤80,差:Harris评分<70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优+良)/例数×100%。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时间点的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不同时点比较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生物组长,而术后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显著短于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术后卧床时间(d)使用助步器时间(d)术后开始负重时间(d)骨水泥组 25 118.42±20.41 261.45±36.85 168.15±30.14 12.14±4.12 19.75±6.41 15.85±5.11生物组 25 105.14±21.15 272.15±31.15 181.04±30.41 17.48±5.24 31.45±9.13 23.42±6.43 t值 2.259 1.109 1.5057 4.006 5.244 4.60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Harris评分比较 骨水泥组患者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显著优于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Harri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Harri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术后1个月比较,*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
组别 例数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骨水泥组 25 73.41±5.42 78.42±5.15* 82.15±6.42* 87.14±4.42*生物组 25 59.85±5.09 66.74±5.42* 79.81±4.12* 87.95±6.11*F组间,P组间 28.922,<0.05 F时间,P时间 15.837,<0.05 F组间×时间,P组间×时间 39.515,<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FIM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FIM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FIM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骨水泥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髋关节受力机制复杂,复合载荷作用于股骨头上,股骨颈时刻处于最大应力状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密度逐年降低、骨脆性增加,极易在外力撞击下发生转子间骨折,且多为非稳定性或粉碎性骨折,患者病情较重,若治疗不及时会明显增加患者致残风险。目前临床治疗股骨骨折方式较多,包括药物保守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复位内固定等。但保守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不理想,患者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后遗症较多,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因此,临床多采用置换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可在坚强固定关节的同时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6]。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内固材料不断更新,其假体类型的选择多样化,如何获取最佳的假体类型也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重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骨水泥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生物组长,术后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显著短于生物组,骨水泥组患者术后1、3月Harris评分显著优于生物组;术后6、12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术后12月两组患者FIM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组患者术后6月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生物组。这表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明显降低了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时间及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可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但其增加了手术时间,且远期并发症较多。其原因分析如下:骨水泥假体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将假体固定于髓腔时具有负荷传导、空间填充的特点,假体会均匀分布于股骨表面,良好的填充效果使髓腔、假体之间的应力传导更加优化和均匀,最大程度避免应力集中于股骨局部而导致假体松动、应力遮挡、骨吸收等情况发生,有利于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和功能恢复时间,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但骨水泥型固定也存在较多缺点,术中需要调整好位置,骨水泥凝固需要10~15 min,明显增加了患者手术时间和感染风险,术后需要2~3 d才能达到最大固定强度;并且,骨水泥型假体存在骨水泥毒性,部分患者还会发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过敏,出现低血压、血管扩张、肺栓塞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风险[7-8]。
生物型假体多采用离子喷涂技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后骨组织自行生长,在骨骼、假体间形成紧密生物学固定。使用时无骨水泥的毒性反应,并且假体表面应用多种生物涂层,为多孔化处理,有效提高了手术后期假体和骨界面间的骨生长。但因生物型假体的固定需要依靠骨组织自身生长能力,骨质生长较慢,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时间及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会相对较长,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也会相对较慢;同时,因生物型假体需要依赖骨组织自身生长能力,而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质强度低、骨组织自身生长能力差可能无法满足假体支撑,生物型假体的使用颇受争议[9-11]。
综上,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有优劣,骨水泥型假体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时间及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生物型假体手术用时少,远期并发症少,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取合适的假体。另外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纳入样本量较少,结果出现误差可能性大,临床可扩充样本量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