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非遗融入幼儿园德育的路径浅析

2022-04-19李会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6期
关键词:德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会燕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涵养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审美教育、锤炼个性品德等多种德育价值。幼儿期是接受文化启蒙和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佛山非遗融入幼儿园德育可以通过构建政府、高校、幼儿园、社区“四位一体”的德育实践共同体,以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教育元素融入幼儿园课程、环境创设、亲子活动和社区活动等为路径,进而探索基于非遗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具有乡土情、中国心、世界眼的真善美儿童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德育价值;路径

一、问题提出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教育领域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党和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给幼儿园教育提出了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开展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幼儿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品德为核心的德育,推动德育“大、中、小、幼一体化”建设;二是如何有效开展幼儿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从小萌发幼儿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幼儿时期是个体接受各种文化熏陶的启蒙时期,幼儿获得的文化经验对其终生具有印刻性、根基性的影响。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以中国四大镇之一、天下四大聚之一而闻名于华夏,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现拥有市级非遗项目131项、省级非遗项目4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醒狮、粤剧、龙舟说唱、木版年画、剪纸、石湾陶艺、八音锣鼓、十番、人龙舞、彩灯、狮头扎作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秋色、祖庙庙会),优越的人文环境及优势,为德育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将非遗引入幼儿园,可为幼儿提供源于生活的,可触可感、可品可尝的鲜活教育素材和丰富的德育实践情境;可以为幼儿园开展德育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天然的教育资源。将非遗资源引入幼儿德育具有提升德育水平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双重价值,是文教良性互动的体现,也是践行新时代立德树人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使命的最佳路径。

二、佛山非遗蕴涵的幼儿德育价值

(一)培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

佛山非遗凝结着佛山人民群众共同的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是本土文化印刻在身体的“胎记”,是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佛山非遗涵养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蕴含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主流价值,展示了佛山民众求真、务善、尚美的情怀品质。比如,佛山伤科正骨专家李广海践行“行医、办学、救国”理念,抗战时期救治伤员,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办学育人造福乡梓,佛山第九小学、李广海医馆如今是弘扬济世救人,弘扬中医跌打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勉励莘莘学子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涵养家国情怀教育价值

佛山非遗是本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感受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幼儿从小接触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践行“文化润德、以德树人”的思想,建立幼儿与社区、与自然、与城市、与国家的联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幼儿的文化归属感,萌发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比如,佛山民俗馆中展示的民俗创说、非遗作品,让幼儿亲近历史,亲近祖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此外,佛山每年三月三的祖庙庙会、秋色、元宵节的行通济等民俗活动,让幼儿在热闹节日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有爱、互助精神,为幼儿自然生发家国情怀提供了丰富的节日民俗文化和培育爱国情感可视可听可享、可做可用可行的实践场所。

(三)审美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形式和内容。例如,传统美术中的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纸,石湾陶塑技艺,佛山木雕,佛山狮头,南海灰塑,岭南盆景,高明花灯,高明扎狮,岭南书法艺术、粤绣,都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渗透着华夏儿女对美的向往、追求、渴望和热爱,体现出独特的美的意趣和境界。美育和德育是血肉相连,以美育德可以使德育质量最优化,所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幼儿德育,让幼儿感受、体验其中的美好,用美育丰富幼儿的道德情感,让幼儿学会从美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让幼儿在操作中生发审美观察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进而提升幼儿的生活品位,是达成以美育人、以美育德的最佳路径。

(四)锤炼个性品德教育价值

每一项非遗都是工匠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和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品质,可为幼儿个性品德的锤炼提供丰富的、真实的实践情境,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比如,佛山的赛龙舟等竞技类非遗蕴含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英雄无畏的民族精神;龙舟说唱等口头传统类非遗折射出扶危济困、抑恶扬善、乐善好施的人文情怀;醒狮、舞龙等民间舞蹈游艺类非遗蕴含团结、友爱、惩恶扬善、奋进精神;海天酱油、盲公饼等老字号类非遗传承人展示着童叟无欺、诚实守信等为人、为医、为商之道,为幼儿心性磨炼提供一个个道德范本。

三、佛山非遗融入幼儿园德育的路径

(一)佛山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

非物质遗产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涵博大精深,涵盖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本土民族的技艺、民俗、艺术的成就,印刻着本土的记忆和血脉传承,成为教育的宝贵财富。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课程,我们必须考虑资源的内在价值和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既做到原汁原味,保留非遗元素,又要促进幼儿德性的养成,非遗资源不能直接进入课程,要经过分类、筛选、分析、利用后方可进入幼儿园课程,才能成为幼儿园德育课程的资源,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四化,即类别化、教育化、儿童化、活动化,“梳理、提炼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选择适宜幼儿非遗课程资源,开发以体验和探索为主的活动课程,让幼儿围绕某个非遗主题,自主,自发、自由挖掘线索,并通过实地参观、采访非遗传承人,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亲近非遗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品质。比如,主题活动“佛山凉亭”:让幼儿观察、探索佛山古建筑凉亭,积累关于佛山凉亭的直接经验。教师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佛山剪纸技法设计心目中的凉亭,请非遗大师讲一讲佛山凉亭的故事和佛山剪纸的故事,在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本土的、中国的和世界的凉亭,习得佛山剪纸镂空、套色剪纸技能,培养幼儿专注的个性品质;比如,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注重对节日中德育价值的挖掘。如,佛山元宵节行通济的“一元捐”活动,在幼儿心中播下“善心善行”的种子。

(二)佛山非遗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环境被誉为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其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自然的、丰富的、富有吸引力的,能促进幼儿树立自信,发展个性,刺激幼儿主动探索和思考。同时,环境熏陶法是德育的方法之一,为幼儿营造会说话的佛山非遗公共环境和班级环境,是非遗进入幼儿园的重要路径。因为幼儿期的学习是以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为主的体验式的感官教育。幼儿是在与环境互动中习得知识。所以,基于非遗的环境创设可以体现在主题墙、走廊、玩教具、区域游戏材料、户外器材、食育素材等环境中,比如,在走廊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幼儿感悟二十节气动物、植物、天气变化之美,感悟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萌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幼儿探究本土文化的兴趣,让环境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三)佛山非遗融入亲子活动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靠幼儿园,还要联合家长,开展非遗亲子活动,让家长走进非遗,和幼儿一起体验非遗的乐趣。比如,开展陶艺亲子节,父母和幼儿一起动手制陶、绘陶、烧陶,感受非遗的有趣和好玩,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联动家长共同传承非遗文化,在生活中对幼儿开展随机的品德教育。

(四)幼儿园走进非遗社区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和社会是幼儿最好的活教材,要让幼儿获取最真实的感受,在丰富的社会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非遗融入幼儿园德育不仅要让非遗走进幼儿园,幼儿园还要主动走进非遗社区,因为非遗作为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有自己的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佛山拥有保存很好的非遗传承基地,比如,祖庙、南风古灶、粤剧博物馆、梁园、民间艺术馆、民俗馆等,让幼儿面对面跟非遗大师学剪纸、学捏陶人、学扎彩灯、学藤编……体验非遗的制作技艺、加工流程,不仅可以得到非遗大师的现场指导,还实现了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无缝对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非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非遗融入幼儿园的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形成课程实践的共同体,各司其职。其中,政府要打通相关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强有力地政策推动、资金支持;高校要提供学前教育理论及“非遗”文化实操层面的指导;社区要给非遗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及德育课程宣传和推广的场地支持;幼儿园践行课程的具体实施与研究,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多种路径共同传承创新佛山非遗,进而培育幼儿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本土优秀的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本文系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文化润德: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幼儿园德育课程体系建设”(2020XQXKCA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鹿广静.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北京市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研究[J].教育界,2020(17).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鹤琴.活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刘梅.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6).

责任编辑  梁国胜

猜你喜欢

德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征精神和青年成才
学校红色文化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践研究初探
大学生篮球选修课的德育价值研究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德育价值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