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三字”问题的思考

2022-04-18刘锐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异体字古汉语区分

刘锐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现行教材篇目的四分之一,约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在有无必要“严格区分”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问题上,历来众说纷纭。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必要严格区分。理由如下:

一、基于“三字”本身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异,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含义不同,功能也不同,(这里就不做具体区别了)。教学时若不严格区分,势必给初学古汉语的中学生们带来很大的疑惑,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即:这些字都是同一类字。但事实上,它们却是截然不同的古汉语用字现象,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混为一谈的。

二、基于学风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中学阶段的古汉语知识应以简单为宜,这样便于学生掌握。但我认为“简单”和“困难”是针对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言,“讲”还是“不讲”就是“质”的问题。或许“严格区分”讲解三字问题,学生很难掌握而收获“甚微”;但最起码知道了相关概念,在感性上有了印象;并且吸收知识本来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若不区分,我想他们连表面的认知都没有,更别说“甚微”的收获了。

更为重要的是,学术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知识应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样才能体现其严肃性。而不能是中学课本里叫通假字,到了大学课本里叫古今字了,那样就是明显的突兀式畸形知识。所以我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端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健康地吸收祖国文化的精华。

三、基于文言知识的整体性

试想,若教师在教学时随意地处理三字,就会让学生感到汉字的使用无定则,那么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没有办法分清楚的。但是,在阅读文言文时,解决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式,进入探究、研读文本,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三字”在期间又起着桥梁的作用。试想,若不明了古字通假,只照字面意思理解,势必会解释不通或者解错句意,再想研读文本内涵更是渺茫。即能否识别出通假字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解读,所以对中学生来说,确切识别出通假字,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是必要的。

四、基于语文教材

初高中课文所选的文言文无一不是典范中的典范,它们难易适中,短长适度,非常适合初学文言文者。所以,有必要对文中的“三字”进行清楚地辨识。从而让学生从这些课文中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领略中国古代文化深远的内涵,激励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从繁琐的翻译课文中解脱出来,定能提高他们学习文言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并且,近年来,教材逐渐地发展完善,已告别了随意的态度,渐渐确立起了严谨的章法体例。如高中教材的编写者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包括读本的古文注释上,用术语“同”和“通”来区别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语文教材这样注释,对古汉语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的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可见其力图向教学双方传授正确的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古代作品时,理应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汉字异形有所认识。

五、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作为课前预习作业的一大组成部分,除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使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的局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在教学之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布置学生搜集文中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以及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现象。在上课的时候,当提到的时候,学生马上能说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步骤,能和老师进行良好的对话。而师生的步骤若是一致,教师的预设就极能得到良好的生成,那么课堂也就不再是教師的一人堂,而是师生合作的课堂,课堂的效率自然是不用说了。

小结:如果教学中完全忽视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讲解含糊、前后矛盾,势必会使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所以,本人认为有必要对教材所注释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加以辨析,以便更好地完善文言文的注释,更好地指导文言文教学。

同时,我想说明一点,在“教”与“不教”即“严格区分三字”的问题上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怎么教”,怎样基于学生的阶段性认知水平来教授三字内容,怎样让学生掌握他们应学的“区分的程度”——何时教授(中学的几年如何分阶段教学适合的内容)、教授的方法等值得我们再去深入探讨。我想其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异体字古汉语区分
区分“我”和“找”
异体字和古今字研究综述
清代《崇儒尊释双龙告示碑》考释
区分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简化字规范问题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