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字和古今字研究综述
2018-02-07刘畅
刘畅
摘 要:关于异体字和古今字的定义以及如何理解异体字与古今字等方面,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对这些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学习古代汉语。
关键词:古代汉语;异体字;古今字;综述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
我们选取了十本古代汉语教材,对其中的异体字和古今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一、异体字
(一)什么是异体字
大多数古汉语教材都将异体字定义为“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古又称或体或者重文”。此外,还有从狭义和广义来进行阐述的。如郭锡良版认为狭义异体字是指读音和意义都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广义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洪波版认为狭义异体字指专门为某一词和语素造的不同的字;广义异体字指凡是在某个时期,某个词或语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书面文字形式,都可算异体字。
(二)异体字的类别
异体字的种类繁多,根据这十本教材我们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1.结構类型不同,包括会意字、象形字、形声字之间结构不同造成的异体字;2.同是形声字而声符不同或形符不同或声符形符都不同或位置不同;3.同是会意字而构成偏旁不同;4.隶定时产生的异体字;5.新出现俗体字造成异体;6.文字讹变产生异体;7.还有一些是古体字;8.所用字符繁简不同;9.书写习惯不同;10.字形有省略和没省略的;11.原字和避讳缺笔字之间的不同。如王宁版将异体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3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
(三)辨别或理解异体字需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书籍,我们必须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异体字。如王宁版指出有些异体字后来在某些词义的用法上有了分工,这样的字就不再是异体字,而是分工不同的两个字了;有的字在历史上意义或用法不同,后来为了精简汉字,在做异体字整理时把他们视为异体字加以合并,不能将其视为异体字;还有些字的通用是有条件的,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毛远明在王宁版的基础上又指出有的同音字在某一义项上相同,在一定场合也可以通用,但意义并不完全相等,不能看作异体字;有些古音不同而义通的字,也不是异体字。
二、古今字
(一)关于古今字的定义
关于古今字定义大部分教材将其概括为“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这里比较特殊的是王宁的古代汉语,他在书中并没有提古今字,而是将其称之为源字和分化字——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
(二)如何理解古今字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今字,张玉金版提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古代,由于表示语源义、引申义或假借义,形成了一字表多词现象,即所谓“身兼数职”;二是人们往往把一字表多词现象加以改造,分散其记词负担;三是古今字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四是古今字与古文字、今文字是不同的概念。同时古今字还包括先后出现的异体字。而周宝宏版认为:1.古今字必须记录或表达同一个词;2.必须产生于不同时代或不同时间;3.古今字不是通假关系或异体关系。
此外,古今字与假借字和异体字也很容易相混,我们要注意其区别。如张玉金版指出了古今字和假借字的区别:一是古今字与假借字看问题的区别不同,古今字立足于文献用字的时代差别和用法分工,假借立足于文献用字所表示的词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二是异体字虽然是古今字的一部分,本义是相同的,但是根本区别在于在用法上是否有分工,有的是古今字,没有的是异体字。周宝宏版指出了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区别与联系:假借字是从同一个时代文字通用现象来说的;古今字是从不同时代文字产生的先后说的。
(三)产生的原因
古今字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起初汉字身兼数职,后来为了方便,另造了新字来分担多义词的某一义项,由此产生古今字。另外还可细分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为了区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而造,二是为区别词的本义和假借义而造区别。三是古字形体现的义类性不强,因此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表示义类的偏旁,形成今字。毛远明版还指出不同时代对异体字的不同应用也构成了古今字。大致有两种情况:(1)由于词义分化使两个异体字的记词功能有了分工。其中一个记分化义项,另一个记余下义项,于是在某一义项上形成了古今字:(2)两个异体字出现在相距较远的时代,可分为今体和古体。经后世选择,今体流传而古体被废弃,但它们在古代文献中构成了记录同一个词而文字不同的现象,也属于古今字范畴。
参考文献:
[1]张玉金,傅庭麟.古代汉语[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易国杰 姜宝琦.古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洪波.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毛远明.新编古代汉语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5]周光庆,杨合鸣.古代汉语教程[M]. 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7]王力.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8]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9]王宁.古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2.
[10]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M]. 北京:中华书局,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