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2015-12-14南东求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功用古汉语介词

南东求

摘要:“以”在古汉语教学中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以“以”为线索,从古代文献中收集典型例句,对“以”在古汉语中作为介词运用时的常见6种语法现象,进行逐类分析。之后指出,分析介词“以”时,应注意两点:一要掌握介词本身的语法特点,即其在文句中的特殊功用;二要在分析介词的语法功用时,注意其特殊的语言环境。

关键词:古汉语;介词;以;分析;功用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94-02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以”的解释是:“以,用也。”对“用”的解释是:“用,可施行也。”从许慎对“以”和“用”两词诠释的意义看,这两个词皆属于动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以”作为“用”的意义诠释时,所引用的一条例句,选于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一例句中用的“以”和“用”两个词,都是动词,且是同义词。由此可见,“以”在古汉语中,最早是作为动词来用的。我国现存的也是最有权威的辞书《辞源》、《辞海》对“以”的诠释,其义项的第一条,也都是作为动词来诠释的。“《辞源》释‘以:①用,使用。”“《辞海》释‘以:①用。”这说明“以”最早作为动词运用,已为世所公认。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的动词意义,后来逐渐弱化了、虚化了,从实词的位置上转到了虚词。而“以”作为虚词运用,随着汉语的逐步发展,其语法功用也不断丰富,其变化也渐趋复杂化了。这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无疑带来了不少麻烦。

“以”作为虚词运用,常见有: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有的语法著作,将代词划入虚词内,“以”有时也用作代词,故从此说,亦列入虚词类)。而“以”作为介词应用的时候,其变化尤为复杂。笔者试图从介词的角度,从古代文献中选其部分典型例句,对其语法功用进行归纳分类分析,以便寻其规律,给阅读提供一点借鉴。

介词的语法功用,一般是用来介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给句中的动词,用来表示时间、处所、工具、对象、原因等意义关系。其突出特点是,常与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起组成特殊结构,帮助后面的动词谓语,完成其语法作用。一般语法书上,常把这种特殊结构称之为介宾结构。如果要想把介词的语法功用弄清楚,就得从这一特殊结构入手。“以”作为介词的运用时,其语法功用自然也具有这一突出的语法特点。其复杂的变化,也离不开这个语法范围。

一、“以”作为介词运用时的具体变化规律

1.“以”与后面的时间名词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例1:(瘫痪)以春夏得之难治。(张锐《鸡峰备急方》)

——瘫痪病在春夏时得的难治。

例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班固《汉书·苏武传》)

——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回到京城。

上面2个例句中的介词“以”都用在时间名词之前,与其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具体时间。翻译时,通常译作“在”。

2.“以”与后面的方位名词或处所名词,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或处所。

例1: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楚辞·离骚》)

——我匆匆忙忙地奔走在(君王的)前后,赶上先王的足迹。

例2:敌以东方来。(《墨子·迎敌祠》)

——敌人从东方来。

例3: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班固《汉书·九五·西南夷传》)

——现在从长沙、豫章去,水路大多干涸,难得行走。

上面3个例句中的介词“以”或用在方位名词“先后”、“东方”之前,或用在处所名词“长沙豫章”之前,与其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或处所。翻译时,通常译作“在”或“从”。

3.“以”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所用的方式、工具或所涉及的对象。

例1: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王制》)

——用奖赏鼓励他们,用刑罚惩治他们。

例2: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

——(病人)患了太阳表证,应用发汗法治疗。

上面2个例句中的介词或用在表示方式的名词“庆赏”、“刑罚”之前,或用在表示工具的名词“汗”、“火器”之前,或用在所涉及对象的代词“汝”之前,与其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所用的方式、工具、对象。翻译时,通常译作“用”、“把”、“拿”等。

4.“以”与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例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道德高尚的人不因(某人)话说得漂亮就提拔他,也不因某人不好就鄙弃他的好话。

例2: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孙思邈《千金方·序例》)

——(医生)还不能因为病人有钱,处方时用珍贵的药物,使他难得买到。

上面2个例句中的介词,或用在表示动作行为产生原因的名词“言”、“人”之前,或用在代词“彼”之前,与其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翻译时,通常可译作“因为”。

5.“以”与后面名词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所依赖、借助的事物或遵循的准则。

例1: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陆以湉《冷庐医话》)

——病邪进入腠理部位,按时治疗病人,很少有不能治愈的病人。

例2: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许叔微《本事方》)

——按照脉象来看,这是肝经有病,而不是心病。

上面2个例句中的介词“以”,都用在表示动作行为所依赖、借助的事物或遵循的准则的名词“时”、“脉”、“类例”之前,与其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所依赖、借助的事物或遵循的准则。翻译时,可译作“按”、“按照”、“依据”等。

6.介词“以”的宾语的提前与省略。

(1)在古汉语中,为了强调介词宾语的作用,常将宾语提到介词前面。

例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孔子说:“参啊!我的思想就是用一个道理,把一切事物的道理贯串起来的。”

例2:何以太子可生也?(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根据什么说太子可以复生呢·

上面2个例句中介词“以”的宾语,是“一”、“何”、“仁”、“信”、“忠”、“敏”、“方城”、“汉水”等,皆置于介词“以”之前。这是一种特殊的介宾结构,一般语法书称这种特殊结构为“介词宾语前置”。这种介宾结构,在语义的表达上突出了介词“以”的宾语的意义,这是汉语在表达语义上的一个突出特点。翻译时,需要归原,对介词“以”的翻译,应随句而译。

(2)在古汉语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可省略。在分析古文句时,可把这个省略的宾语看成是代词“之”。

例1:民可以(  )乐成,不可与虑始。(褚少孙《史记·滑稽列传补》)

——老百姓可以跟(他们)乐享工作的成就,不能跟他们计议工作的开头。

例2:今引未曾有之祸,以(  )自誓于子路,子路安肯晓解而信之?(王充《论衡·问孔》)

——现在(孔子)引用不曾有过的灾祸,用(它)来向子路发誓,子路怎么能解除怀疑而相信孔子呢?

例3: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  )美人及左右。(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捧着宝玉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玉)递给宫中美人和左右群臣传着看。

上面3个例句中的介词“以”后面都省略了一个宾语,用括号表示。在分析3个例句时,可以把括号里省略的宾语看成是代词“之”。翻译时,则根据文句中所指代的内容进行翻译。如例1括号中的代词“之”,可译成“他们”;例2括号中的代词“之”,可译成“它”;例3括号中的代词“之”,可译成“宝玉”。

二、分析“以”的功用时需掌握两个要点

综上所述,在分析“以”的介词功用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两个要点。

1.要熟悉介词本身的语法特点,即它在文句中的特殊作用。分析“以”字时,如不熟悉介词本身的语法特点,要想准确地分析出介词在变化中的具体意义,这样可能会出现差错。因为介词的运用是随语义的表达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另一方面,虽然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它又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是它的语法基本特点。掌握了这一基本特点,就能摸准它的变化规律,从而准确地理解它所表达的不同语义。

2.在分析介词的特殊作用时,不能脱离它的特殊的语言环境。理解一个字、一个词,不能脱离该字、词的具体语言环境。这一点,历代训诂学家是十分强调的。因此,分析字、词、句时,必须注意字、词、句的具体语境,也就是说,在具体分析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任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旦脱离了它的具体语言环境,要想准确地分析出其确切的意义,则是比较难的。这是因为具体的字、词、句的意义,是由它的特殊语言环境决定了的。因为一字多义是汉字的普遍现象,某字在某处是什么意思,只有在“某处”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所以“以”作为介词运用时,其特殊意义、特殊语法关系,是由其特殊的语言环境来决定的。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涉及到它的特殊语言环境。

猜你喜欢

功用古汉语介词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介词和介词短语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