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挑战性学习任务,助力学生数学进阶

2022-04-18顾燕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顾燕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挑战性学习任务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往往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造,最终实现学生思维与技能的高阶发展。教师可从注重理解、转变方式、开拓思维、小组合作等方面来巧妙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挑战性学习任务;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5-0093-03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然而在一些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课堂没有挑战性,缺乏需要深度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单一、低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实现学习的进阶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

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指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实现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在挑战自我中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注重理解:从“技能掌握”到“意义理解”

在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类学习材料,并通过变化这些材料,使数学知识展现出新的、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具有创新性的情境的辅助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化不是改变知识本质,而是改变其表现形式,但这些形式上的变化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些教师通常等学生对分数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就出示一道习题:“请同学们根据分数给图1中对应的图形涂色。”

这道习题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知识,但学生只需明白如何一一对应即可解决这类题,很少会出错,因而这类习题练习多了也只等同于技能训练,并不能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因此,笔者设计了挑战性学习任务,对该题的形式进行了改造(如图2),使之更具有挑战性以及层次感。

认真审题可以发现,这道题分为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找到与分数1/6、2/5、2/4、1/8、1/10对应的图形,这是比较基础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第二层次,因为图形比分数多,所以需要学生思考题中哪些图形可能是表示同一个分数的,以此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数的本质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需要学生再次思考图形⑥与图形⑦没有被涂上颜色的原因是没有对应的分数。第四层次,让学生发散思维思考这些图形中是否有图形可以表示分数[12],如果有是哪些。这样就能让学生有参与感,让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挑战性学习任务中,从而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基本的技能训练发展为深层的意义理解。

可见,就意义理解而言,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基本认知情况,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首先就表明需要学生打破原有认知的束缚,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其次,也表明其難度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学生“跳一跳”是可以摘到桃子的;最后,挑战性也是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个新解读,能让学生对意义的理解有新的进阶。

二、转变方式:从“听中学”到“做中学”

小学数学教学最常用的模式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导致学生往往只能在听中学,没有占据学习的主体地位,缺少提出疑问和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失去了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意识与欲望。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做中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比“听中学”更有教学价值。而挑战性学习任务则能够改变传统“听中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地投入学习中,自发地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收获“做中学”的高效学习效果,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些教师比较习惯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年、月、日,并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由于与年、月、日相关的知识点比较多且较为零散,学生不仅要了解大月与小月的区别,还要知道什么是平年和闰年,以及掌握年与月、月与日之间的换算关系等,单纯的问答方式只能将学生知道的知识呈现出来,却无法引起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的思维也就不能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将这些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产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呢?教师不妨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融入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来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比如,设计问题“小明每天会吃一粒维生素C,每瓶维生素C有30粒,请问一瓶维生素C够小明吃一个月吗?”,并发给学生一份写有2022年12个月每月所对应的天数的任务单,同时,让学生记录:1月一共有31天,吃完一瓶维生素C后还少1粒,可以画一个“△”表示;2月只有28天,吃了一个月后一瓶维生素C还剩2粒,可以画两个“×”表示……让学生根据日历将小明一年中每个月吃维生素C的情况表示出来,并仔细观察哪些月一瓶维生素C足够吃,哪些月不够吃。正是通过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的引导,有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不仅能在自主探究中对所有涉及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收获“做中学”的高效学习。

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他们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地设置操作性活动,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接受挑战性任务。

三、开拓思维:从“单一定向”到“多元发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对未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与认知结构。挑战性学习任务一般都具有非常规性、多元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学生在见到问题时并不能立刻做出来,而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实验和操作,从多角度进行探究才能解决。通过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学生不仅能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发散思维,促进自身对问题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元,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一些教师通常会下意识地给学生降低思维难度。比如,在正式教学前,让学生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知识、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等,学生自然就会很顺利、快速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式。教师可以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拆掉为学生搭建的思维台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比如,笔者直接在课件中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计算这个花圃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经验,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究。有的学生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放到方格图中进行研究,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与一个长方形,再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虽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学生经历了思考、探究、质疑、解惑等过程后,自然就会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感悟。

教师正是通过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单一性思维转向多元化思维,启发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数学进阶,设置挑战性任务是一个重要的路径。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给他们更多空间,激发他们多维度的思考。

四、合作小组: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妨打破原有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依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设计小组挑战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更好地参与和解决挑战性问题,从而获得思维的延伸,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垂线与平行线”时,笔者设计需要合作完成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来推进教学。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自主组成合作小组,共同面对接下来的学习挑战。其次,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等,让学生一起观察它们的特点,并要求学生观察完后小组讨论和分析以下问题:(1)线段、直线和射线分别具备哪些特点?(2)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与线段、直线、射线相似?学生在解决第一个挑战性问题时进行交流、讨论,最终达成统一的意见,概括出了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的特点。在完成第二个挑战性问题时,学生首先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认识,并分工进行探究,有学生专门研究生活中的线段,有學生专门研究生活中的直线,还有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射线,分工明确,最终合作得出挑战任务的结果:生活中,筷子、铅笔可以看成线段,无限延伸的马路、河流可以看成直线,而手电筒、射灯的光束则可以看成射线……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还有效发展了创新思维,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清晰地看出,合作是促进学生认知进阶与思维进阶的有效方式,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这也促进了挑战性任务的完成。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能让学生合作的话题,给他们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的能力进阶在合作中悄然完成。

五、综合实践:从“书本知识”到“实践运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也是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教师创设一定的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能让他们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而走向深度学习。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获得的大多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需要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进而激发深层次的思考。

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如果教师直接讲解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就不深刻,从而在运用时容易出错。因此,笔者设置了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调查、发现、记录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存在着24时计时法,再进一步思考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发现火车票、汽车票上面的时刻使用了24时计时法,学生还通过咨询父母知道了电视屏幕上的时间也使用了24时计时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24时计时法。学生发现宋代以后每个时辰又细分为“初”和“正”两部分,那时候的“子初”其实就是 23:00。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从生活、文化等多个角度感知新知。这些挑战性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有了深刻的认识。

总之,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教师推动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阶的好帮手。学生在挑战性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不断挑战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被动学习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最终提升自身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认真研究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能有效开拓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