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2022-04-18周国蔚
周国蔚
摘要:为考察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重庆市某中学272名初中生作为被试,研究工具为“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中学生学习投入正式量表”。结果发现: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都处于中等水平;初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都与其学习成绩相关显著;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除了韧性维度)与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之间相关显著;回归分析发现,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能够解释学习投入变异量的37%。
关键词:学习投入;积极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1-0004-05
一、引言
学习投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充实、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状况和心理状态有关。它包括四个维度: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感、热情及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学习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内部或外部动机)、学习态度(精力和韧性,愿意努力、付出并乐此不疲)和学习感受(积极的感觉)[1]。
积极心理资本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希望(为了成功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忍不拔地前进)、自我效能(有信心投入必要的努力去完成挑战性的工作)、韧性(当面临困难和危机时,持续保持韧劲,从中迅速恢复,甚至摆脱困难走向成功)和乐观(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持久、普遍的原因)这四个维度,是积极心理资本的具体表现[2]。
初中生正处于“疾风骤雨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危机”,在心理和学习方面对他们进行正向引导,对于他们的毕生发展更有效。积极心理资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状态,而学习投入的高低又能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3-4]。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情况的调查,考察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初一、初二每个年级随机选取四个班,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在班级中统一发放问卷,施测时间大概为15分钟,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81份,全部回收,最后获得有效问卷共272份,有效问卷率为96.8%。其中,初一学生135人,初二学生137人;男生130人,女生142人;独生子女168人,非独生子女104人。被试平均年龄为13.2岁。
(二) 研究工具
1.学习投入问卷
主要采用王思思[1]于2013年编制的“中学生学习投入正式量表”。该问卷包含学习状态、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感受四个维度,共计26题。评分采用李克特自评式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作1~5分。学习投入总分为各条目的平均值,分值越高代表学习投入状况越好。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7,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95~0.839之间,说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
2.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本研究采用了“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该问卷由张阔、张赛和董颖红[5]编制。问卷分为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四个维度,共计26题。评分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作1~7分。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为各条目的平均值,分值越高代表积极心理资本状况越好。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6,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8~0.879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统计处理
首先运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各个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基本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
三、结果
(一) 初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1.初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
对初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个维度的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初中生被试的积极心理资本处于中上水平(M=4.575),较稳定(SD=0.637)。在各个分量表的得分上,乐观(M=4.934)>希望(M=4.794)>自我效能(M=4.569)>韧性(M=4.093)。
2.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年级、性别及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年级变量、性别变量和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p>0.05),表明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在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同样差异不显著。
3.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将初中生学习成绩分为“下”“中下”“中”“中上”“上”,分别对应1~5点自评,运用相关分析,探讨学习成绩与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的相关性,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初中生学习成绩与积极心理资本相关显著,R=0.410,p<0.01(双尾检验)。其各维度(除韧性维度外)相关都显著。
(二) 初中生的學习投入现状分析
1.初中生的学习投入现状
对初中生的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初中生被试的学习投入处于中等水平(M=3.297),较稳定(SD=0.699)。学习投入各分量表得分情况为:学习动力(M=3.681)>学习感受(M=3.419)>学习状态(M=3.229)>学习态度(M=2.849)。
2.初中生学习投入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初中生学习投入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年级、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在年级变量上,方差齐性检验显著(p<0.01),初中生学习投入在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即初一年级的学习投入明显优于初二年级。在性别变量、独生子女变量上,方差齐性检验都不显著(p>0.05),初中生学习投入在性别之间和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差异不显著。
3.初中生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分析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的相关性,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见: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十分显著,R=0.457,p<0.01(双尾检验)。学习投入各维度也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29~0.475之间。
(三) 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将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见,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除韧性维度外)与学习投入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在0.368~0.621之间。
(四)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对于学习投入的预测性,以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为自变量,学习投入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学生化残差值的点绝大部分落在绝对值为2的区间内,自变量“心理资本”可以解释因变量37.0%的变异性(R2=0.370)。
现以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学习投入的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 所示。
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自我效能、希望两个变量被引入模型,两个模型R呈递增趋势,两个模型的p<0.001,效应显著。希望、自我效能可以解释学习投入变异程度的43.8%(R2=0.438)。其中,自我效能更具解释力。
四、讨论
(一) 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的状况
1.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状况分析
初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得分处于中等,整体状况良好。在积极心理学浪潮下,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越来越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积极的因素,积极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6]。
对于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的得分结果(乐观>希望>自我效能>韧性),究其原因,现在的初中生生活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更容易对学习和生活事件做积极归因,产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充满希望、活力、自信和自我效能[7]。然而,压力事件和挫折事件给个体情绪和心理弹性(又叫心理韧性和心理复原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成长于优越的环境,缺少挫折坎坷的磨炼,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韧性更差,很容易被挫折击垮,因而韧性维度得分较低[8]。
学习投入各维度的得分结果为:学习动力>学习感受>学习状态>学习态度。思考学习投入各维度的内涵,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都与面对挑战和挫折时的精力和韧性有关,学习动力和学习感受与心理目标和达到目标时的意义感有关[1,7]。因而当韧性不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也会下降[9]。
2.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等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发现,所有变量(除了年级对于学习投入的影响)差异都不显著。周冰阳[10]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说明初中生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其心理资本的得分并无太大影响。
在年级变量上,学习投入的差异显著,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不显著。唐翠莲[11]的研究发现,学习投入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且初三>初一>初二,与本文结果相同。究其原因,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在学校规范学习行为习惯的良好氛围下,学习投入状况得到提升。“老油条现象”是“中二现象”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对于学校的约束规范,他们不像初一那样完全接受,厌学情绪达到一个高峰,削弱了学习投入[9]。初三的学生面对明确的中考目标,学习氛围和积极性都增高,学习投入比初一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
3.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
初中生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且相关显著。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心理资本、希望、韧性、乐观、自我效能、学业动机、学业韧性、学习投入等,都与学习投入或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当学生的心理品质更好时,就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得学业成绩更好。
(二)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学习投入的相关
初中生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除韧性之外)都与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相关显著,也就是说,初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情况越好,个体会产生越高的学习投入。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心理资本的各维度与初中生学习投入有关[10]。
在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与学习投入的相关上,结果发现,在R值上:希望>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基于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的内涵,希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當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学生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实现,比如提高自己的学习投入[2];自我效能是学生在学习中,相信自己能够有所收获,相信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自我效能越高则越具有学习动力[12];乐观的学生往往对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做出更加积极的归因[13];韧性(复原力)越高,在遇到挫折后,越能够快速从打击中走出来。而韧性维度的相关不显著,原因可能是选取的样本来自重点初中,不论他们内心是否能很好地面对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挫折,他们都会在学校及家庭的压力下再次投入学习之中[10]。
(三)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的回归关系探讨
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中希望、自我效能这两个维度落入了模型内,并且结果显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习投入的变异。因此,初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正向预测学习投入。
当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希望),并相信自己通过努力等各种措施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自我效能),那么他们就会具有更高的学习投入。因此可以通过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希望、自我效能得分预测其学习投入的得分情况。
五、研究意义及不足
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都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14]。本研究将学习投入、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对象扩充到初中生群体,既延伸了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也对本地初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的现状做了进一步了解。对于学生来说,寻找到路径探寻学习的动机是尤为重要的。对于学习投入的研究,不仅对迫在眉睫的新高考改革下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各个维度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还帮助教育者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时更有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本文发现,韧性这一维度比较弱,那么在未来的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挫折教育。
本文研究还有不足之处,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很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应该进行一定控制并进行检验。此外,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对积极心理资本的各个维度进行干预研究,设置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初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思思. 中学生学习投入的初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Luthans F,Luthans K W,Luthans B 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1):45-50.
[3]蔡笑伦,叶龙,王博. 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影响研究——以心理健康为中介变量[J]. 管理世界,2016(4):184-185.
[4]王小凤,梁琼,屈茗. 中学生學业成就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师生关系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3):50-56.
[5]张阔,张赛,董颖红.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6]阎巍. 心理资本的界定与特点[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9):90-91.
[7]许红芳. 初中生心理资本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8]徐超凡.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与启示[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3):160-165.
[9]方琴琴. 初中生学习投入调查研究[D]. 温州:温州大学,2018.
[10]周冰阳. 高中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8.
[11]唐翠莲. 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12]朱丽雅. 大学生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对成绩的影响模式探析[D]. 长春:吉林大学,2012.
[13]Schaufeli W B,Martinez I M,Marques-Pinto A,et al.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Across-na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2,33(5):464-481.
[14]方来坛,时勘,张风华. 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61-63.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