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仁三: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探析

2022-04-15刘仁三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孙中山民生

刘仁三

摘要: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经济纲领。它既是中国近代历史环境变迁的产物,也是孙中山爱国情怀的深刻反映。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思想,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重要特征,振兴实业、对外开放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先行创立了民生主义,中国共产党首次解决了民生问题。

关键词:孙中山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生问题改善民生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更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生主义作为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后提出的“社会革命”纲领,是其“三民主义”思想的理论归宿和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孙中山指出,民生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和一切历史活动的中心”。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先进的经济纲领,其所描述的振兴中华的伟大蓝图,顺应了中国人民渴望摆脱贫穷、改善民生的历史心声,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需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成为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民生主义充分彰显了孙中山适应时代发展的革命进取精神,其不但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加强新时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产生背景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生主义思想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中应运而生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就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双重压迫,在社会经济领域更是困难重重,充满着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首先,封建主义传统的生产方式伴随着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蚕食而不断被分散瓦解,帝国主义国家“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中国。……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原本就脆弱的中国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下,举步维艰,帝国主义的无情掠夺和榨取,直接导致中国社会的经济危机不断加重,人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次,腐朽不堪的封建主义使中国社会经济难以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消除社会经济发展障碍,使国家富强便成为革命志士和先行者们强烈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实践证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产生的多种经济纲领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先进的方案。孙中山早期的革命设想仅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欧洲,开始逐步认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坚定认为“民生主义是解放中国民众的唯一出路”。此后,民生主义便成为孙中山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05年同盟会誓词中体现为“平均地权”。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接受了国际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于1924年在民生主义中又增添了“节制资本”等条款,使民生主义更臻于完善。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

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他在领导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基于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探索和思考所创立的民生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对外开放等发展经济的设想。

(一)社会分配上实行“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思想。他主张的民生主义“最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不过我们所主张的共产,是共将来而不是共现在”。而且对有产者来说,这种将来的共产对于他们来说“决不至吃亏,因而是很公道的办法”。他认为只要实现分配公平,就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孙中山曾设想把“核实地价,就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等作为实施“平均地权”的原则。他认为“土地涨价归公”的方法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一方面,它可以抑制地主“不勞心,不劳力,无思无维,而享其利”。另一方面,它也会导致“社会发达”和“公家愈富”。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孙中山所提倡的“平均地权”,并不是把土地“从实分配”,“土地国有”也非将土地“尽归国有”,而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事实上,只要没有彻底消灭剥削和压迫,通过“平均地权”来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同时“土地涨价归公”关注的也仅仅是交通便利以及城市近郊的地区,对于广大偏远农村来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土地价格的上涨是十分困难的,这种设想是很难实现的。

(二)所有制问题上奉行“节制资本”

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重要特征。节制资本包括“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孙中山希望通过“发达国家资本”来实现中国实业的振兴,他说:“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现今德国即用此政策。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他认为只要私有资本不经营应该由国家来经营的大实业,就应该鼓励私有资本的发展,同时按国家法律和政策对其在税收、工人福利等方面加以“节制”就可以了。在孙中山看来,只要确保国家对土地和有垄断性质的大实业的管控,就可遏制垄断资本的产生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只要不产生大资本家,阶级矛盾乃至阶级斗争,以及社会革命就不会发生,从而预防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这种设想虽然含有较多空想的成分,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三)经济发展策略上推行“振兴实业”

振兴实业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看到东西方发展差距巨大,中国等弱小国家备受列强的欺辱和压榨,于是产生了振兴实业以救国富民的强烈愿望。他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穷”。1919年,他在写成的以振兴中国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为核心思想的专著《实业计划》中,把“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引外资;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必期抵抗之至少;必择地位之最适宜”等四个方面确立为实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一著作全面反映了他关于中国国民经济近代化的宏伟理想和具体规划。它提倡以交通带动工业全面发展,其目的是要通过振兴实业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逐步使中国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表明他已经看到无政府状态管理体制的弊端,强调要采取措施加以改革,强化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9393B5AA-819E-4A89-85A7-5FE34A460564

(四)对外政策上主张“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孙中山民生主义中具有前瞻性的重要内容。他曾鲜明地指出:“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由此可见他已把对外开放放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予以重视。他主张的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包括:第一,立足实际,优先引进经济发展中最为紧缺的有用人才、技术和资金,强调“借外债以营不生产之事则有害,借外债以营生产则有利”。第二,坚持互信互利的原则。他指出:“遵正当之途,得中国人民之信仰”,须以诚信守约为保障,施展“铁血竞争之以强力压迫”是不可取的。第三,各类经济发展要素的引进要从全局考虑,反对盲目铺张,摒弃崇洋媚外,合理使用在急需要发展的产业上。第四,对外开放须遵从国家尊严与主权完整不受侵害,他认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只有如此才能“驰骋于今日之世界经济之场,以化彼族竞争之性,而达我国之大治也”。第五,要依据国情有区别有步骤地引进外国技术和经验,反对全盘照搬,组织科学技术人员重点学习那些难度大而又急需的技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19世纪末,当孙中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探索民主革命时,他便深刻体会到解决民生问题对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意义,开始逐步探索并创立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民生主义。可惜的是孙中山和他倾尽全力所维持的国民党在当时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之后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宗旨和最高值价值取向,在吸收和发展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精华的同时,始终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党推进伟大革命和推动伟大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任务,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一)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的经验所在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我们党在建党伊始就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实际出发广泛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的精华。重视、保障民生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所决定的。众所周知,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到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期盼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从根本上确立并保障了农民是土地主人的地位,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涌现出不计其数的生产一线能手和先进工作模范。翻身做主的广大农民为了捍卫难得的胜利果实,以极大的热情和内在动力积极支前入伍,加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冲破了“左”倾错误的长期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纪元,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从1980年至1984年,党中央连续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纲要》等4个纲领性文件,逐步认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合法地位,并高度评价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和构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延长土地承包期至15年并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集中。事实证明,党中央连续出台的3个“1号文件”,让广大农民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底气。“1978年至1985年间,我国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进步,1984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峰,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体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坚持改革的思路和可持续的发展原则,切实保障、改善并增进民生福祉,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

(二)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中国大地上民生问题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丰富内涵。“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中国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希望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可靠的食品安全、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未成年人能成长得更好,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能工作得更好,全体人民能生活得更加幸福。”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新特点,科学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向世人昭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脫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这都充分表明了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民生问题上的新思路、新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张磊.孙中山评传[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6]范传贵.人民利益:土地政策之根本[N].法制日报,20110620(1).

[7]徐愚,唐淑楠.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EB/OL].(20200821)[20200916].http://news.cyol.com/content/2020-08/21/content_18744805.htm.

[8]马庆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N].光明日报,20190325(2).

责任编辑:丁蔚9393B5AA-819E-4A89-85A7-5FE34A460564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孙中山民生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孙中山的绰号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孙中山彰显气度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