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GMS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构建与实践

2022-04-14宋倩倩

高教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广西能源区域

宋倩倩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大湄公河次区域(The Great Mekong Sub-region)简称GMS,成立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主导,致力于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共包括6个成员国,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柬埔寨王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联邦、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其中中国的合作实际参与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广西比邻东南亚国家,接壤越南,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在陆地上接壤在海上有通道的自治区,区位优势决定其肩负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开放合作的重要纽带。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政策背景下,基于广西-GMS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以“电亮东盟”为实践案例,树立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同时,积极探索广西高职院校服务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一、国内外政策解读

(一)国际政策解读

2013年,在老挝万象举行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19次部长级会议,会上审议通过了GMS区域投资框架(RIF)与新十年优先合作项目规划,其中广西入列的4个优先领域的13个项目之一即为GMS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针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目前签署的多边协议主要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十年(2012-2022)战略框架》及《GMS政府间电力贸易协定》等两项。在以上各多边协议中,能源合作均被确定为优先合作项目和重点发展领域,其中电力合作更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最为重要的能源合作之一。

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金边举行了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发表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提出加强区域电网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合作,推动澜湄区域国家电力互联互通和电力贸易,打造区域统一电力市场以及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在中国设立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在湄公河国家设立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合作建设工作目标。

2020年2月,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万象市举行澜沧江-湄公河第五次外长会议,外长们支持根据《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优化地区产能分布,实现产能优势互补,提升各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从国际层面的合作可见,澜湄区域国家能源电力需求旺盛,工业落后,技术百废待兴,相对于顶层设计的高端人才而言,它们现阶段更需要的是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技术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无疑是现阶段澜湄国家实现国际产能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最佳人才培养载体。

(二)国内政策解读

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组织模式,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分类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增进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区域教育合作交流。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参与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中技能合作与交流的倡导与鼓励。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从国内层面的政策可见,国家鼓励职业教育走特色化办学路线,结合行业、结合国内社会需求、结合国际社会需要,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探索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跨界职业教育。

二、广西-GMS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新格局,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切实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

根据国内外政策、国际规则,主动适应澜湄区域国家技能人才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形成了能源电力职业教育的本土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局域网、澜湄国家能源电力教育局域网和国际社会能源电力技能需求局域网。具体诠释为:一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级政府、企业、个人、其他团队或者组织等利益主体,在现实的制度和条件下,根据政策与其他信息,在考虑到其他利益主体的可能行为策略时,进行自身的策略选择并影响其他利益主体选择、以求得合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1]。二是国际能源电力发展规则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切入点在于互联互通。依托政策解读、规则构建,推动企业、高职院校及社会需求之间实现产教融合,探索构建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发展路径[2],尝试先在本土高职院校层面形成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合作,再协助澜湄区域国家的高职院校形成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合作,两者相连接形成能源电力职业教育院校合作,连同企业需求,多者相连,形成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3]。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建立,更有利于在根本上加强广西与澜湄区域国家间能源电力技术技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及发展互动,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中实现深度合作。

以提出构建策略、研究机制方法、挖掘合作方向、调研发展现状为推进思路,层层递进,将分析聚焦于5个方面,分别是国家政策、国际规则、企业需求、高职院校、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在每一个方面细化深究,形成澜湄区域国家能源电力合作政策、优化路径构建、复合标准化职业技能体系、建成分层多模互联模式、国际社会能源电力技能需求局域网等15个子方案,再将每一个子方案归类总结,形成汇集多维空间发展研究、国际合作依据研究、教学模式与标准化体系、学科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及高职院校与企业携手共建等5大举措,进而就构建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达成共识,畅通政校企国际合作渠道,共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横向联通5大举措,构建广西-GMS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见图1)。

图1 广西-GMS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图

三、“电亮东盟”实践案例

在国内外政策的指导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必然离不开构建行业企业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及产业培训标准的国际化,借助国际平台实现相互交织的网络化交流与合作,真正成为行业企业对外发展的助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塑造。

基于广西-GMS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电为特色,以东盟为对象,针对国际社会能源电力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充分认识到要将协同企业走出去落到实处,仅仅依靠学校自身是难以达成目标的,应积极推动资源互通、优势互换,深挖澜湄区域国家的合作机遇,进而以“电亮东盟”为实践案例,凭借成效树立品牌,探索实现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可行性方案,具体将国际合作路径细化为搭建政校企国际合作新平台、政校企协同架构全方位合作、打造开放交流国际办学格局等三大举措。

(一)搭建政校企国际合作新平台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SEAMEO(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牵头组建中国-东盟能源电力职业教育集团(China-ASEAN Energy Pow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由30多家职业院校、130多家企业、3个行业协会、3个政府部门等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组建而成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组织。

中国-东盟能源电力职业教育集团于2020年10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备案批复成立,该集团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搭建中国-东盟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共同服务广西能源发展“一区两通道三基地”建设,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东盟企业走进来,开展协同办学,实现职业教育和行业经济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满足东盟国家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对能源电力大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高校、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及科技开发等工作,服务于广西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

(二)政校企多方协同合作

1.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注重校企产教融合

积极融入和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国际化办学,注重提升国际影响力。学校先后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新加坡东盟AI中心、泰国高校、泰国两仪集团等国际组织、高校、跨国企业等建立学术交流、职业教育、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等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换、教师研修、人员互访、专业共建等多形式实质性的对外合作。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等国际化平台,与澜湄区域国家增进了解,畅通校企产教融合通道,扎实产业学院根基,为澜湄区域国家的当地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实现技术输出、人员培训、国际运维、团队协同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

2.建设国际双语课程,打造国际通用标准

建设电力丝路学院、电力工场、新能源工场,汇聚行企的高端智力资源,共建共享能源电力类职业教育及专业培训课程双语资源库,建成“电气设备试验技术”“微机保护安装”“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等8门国际双语课程,涵盖2个“双高”立项专业群的核心主干课程;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及“1+X”证书制度,开发能源电力大类高等职业教育双语课程体系、国际专业标准,探索与跨国企业、国际工业园区协同建设“电力工场”,为澜湄区域国家能源电力国际合作提供人力资源、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3.应对技能人才缺口,主动开展技术服务

学校与世界制糖行业的标杆企业东亚糖业集团签署“东亚职业营”合作协议,依托校企合作的职业营项目,夯实协同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针对性地制定技术服务项目,更为精准地服务澜湄区域国家的企业本土化人才培养需求。应对技能人才缺口,选派骨干教师赴澜湄区域国家提供能源电力领域相关项目的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开展发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技术服务与培训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能源电力类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学校力争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纵深拓展与澜湄区域国家的高校、企业之间的利益相关者纽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赢共发展。

4.建立技能大赛机制,师生交流民心相通

学校与泰国高校共建创新创业研修训练营,加强与泰国高校的师资往来,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助力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金银奖项。学校率先建成广西龙狮文化研究基地,学校龙狮队在各级大赛中斩获金奖,声名远播,受到印度尼西亚公共体育大会组委会的邀请,赴印尼三马林达市参加2019年东盟国际高桩及传统南狮锦标赛,一举获得国际级第4名的好成绩。龙狮竞技交流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了学校厚德笃学、砺能敏行的工匠精神,促进了学校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学校的国际社会知名度,借助龙狮文化传承搭建“非遗”艺术桥梁,切实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民心相通。

(三)打造开放交流国际办学格局

1.整合优质职教资源,组建电力丝路学院

依托世界职教院校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力大学等,组建电力丝路学院。引进吸收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标准,进行本土化改造,试点推进对接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专业建设;主动适应澜湄区域国家能源电力大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发和推广中国特色的能源电力职业教育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学校国际化教学水平和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建设能力。

2.探索职业培训新模式,推动能源电力职教国际化

积极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技术技能人才缺口,主动开发涉外能源电力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建设面向澜湄区域国家,集培训、预科、创新为一体的最具吸引力能源电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创新举办定制化培训模式,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联合本科高校、广西企业,深化技能培训领域,为东盟国家开展稳定持久的能源电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

3.中外办学项目,培养国际人才

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领域,为本土学生的海外研修、文化交流、技能实践、国际职业资质等搭平台建渠道,设立“电亮东盟”国际学生奖学金,吸引优质国际学生生源,实行“在地国际化+对外国际化”双管齐下、双头并举的育人模式,培养扎根中国、胸怀世界、国际视野、通晓规则、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

“电亮东盟”实践案例坚持植根电力、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辐射澜湄的服务定位,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创新合作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合作领域,共享职教成果,以技术输出、人员培训、标准共建服务澜湄区域国家当地企业,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以求真务实的职教成果为广西-GMS能源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贡献可行性方案,为大湄公河次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样本参考和理论借鉴。

猜你喜欢

广西能源区域
广西贵港
分割区域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区域发展篇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区域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