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故事 激活数学课堂
2022-04-14邓卫珍
【摘 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新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对各个教育阶段的各科教学均带来了重大影响。在初中课程体系中,数学是一门比较乏味枯燥的学科,因此不被一些学生欢迎。不少数学教师为了激活数学课堂,巧用数学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文章以如何巧用数学故事激活初中数学课堂为研究对象,分享了一些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故事;数学课堂;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06-0112-02
一直以来,数学都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主动性也不强,有的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与厌学情绪,不利于其成长与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巧用数学故事来激活课堂,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之中,这样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 利用数学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精彩的导入能够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良好铺垫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开启他们对知识的好奇之心[1]。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高度重视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可以使用有趣的数学故事来导入新课。教师可提前准备好同新课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教学活动开始时先将故事讲出来,一边带领学生倾听,一边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识,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新课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先讲述一个数学故事:“两千多年前,一次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面发呆,朋友觉得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原来,他发现了地砖上的三个正方形存在某种数学关系。”故事讲完后教师顺势提问:“那么他朋友家的地板到底是怎样的呢?大家也观察一下看有什么发现?”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个行距与列距都是1的方格网,并提问:“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等学生回答后再在方格网中显示出以格点为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提问:“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使其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勾股定理。
2 借助数学故事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初中学生大多比较喜欢听新奇有趣的故事,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均是如此。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活数学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师在平常可以适当收集一些颇具趣味的数学故事,特别是那些同数学知识要点紧密相关的小故事,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恰当运用数学故事,借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踊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如在开展“正数和负数”教学时,教师可先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带领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通过整理之前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帮助学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当讨论到0是正数还是负数时,教师可以讲述与正负数相关的数学故事:有一天,正数和负数这对冤家走到了一起,不出所料地又吵了起来,这次是为了0归谁而争得不可开交。正数说:“0归我,数数都是从0开始数的,我和0挨得最近,所以0属于我这一边。”听完正数的话以后,负数恼怒地说:“0应该属于我这一边,我和0才最近!”这时0走了过来,正数与负数都跑过去问0,正数说:“0,你说你是属于我呢?还是属于负数?”0大声说道:“我是独立的,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负数。”这一故事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继续学习正数和负数的相关知识。
3 应用数学故事制造悬念,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通过巧用数学故事激活课堂,教师可以适当应用一些极具悬念性的数学故事,找准课堂时机,从数学故事中引出相应问题,以此制造悬念,吸引学生主动思考、讨论与交流故事内容或情节,探讨数学知识,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学习效率[3]。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讲述《希腊文集》中被数学家欧拉改编过的“驴和骡子驮货物”的故事:驴和骡子驮着货物并排走在路上,驴不住地埋怨自己驮的货物太重,被压得受不了。骡子对驴说:“你发什么牢骚啊!我驮的货物比你重。假若把你的货给我一口袋,我驮的货就比你驮的重一倍,而我若给你一口袋,咱俩驮的货物才一样多。”那么驴和骡子各驮了几口袋货物?由此制造悬念,提示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求解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4 利用数学故事创设情境,辅助学生理解知识
情境教学法是眼下比较盛行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或者引入一些形象生动的场景,辅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发展其心理机能[4]。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数学故事的视频或图片等,营造出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极具趣味性,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深入思考与探究,高效理解知识。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播放一个有关比萨斜塔的动画视频: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游玩比萨斜塔后提出一道有趣的问题,他说:“比萨斜塔共有8层,其中顶层有12根石柱,中间6层,每层的石柱一样多,底层石柱只有中间每层石柱的一半,中间每层和底层的石柱数都是5的倍数,而且比萨斜塔是由200多根石柱构成,但没有超过250根,请问比萨斜塔由多少根石柱构成?”学生通过这一故事情境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中,在解决动画故事中所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5 引入数学历史故事,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数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发展保持同步,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外涌现出许多的数学名人和数学故事,这不仅是一类特殊的数学知识,还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激活课堂,教师可以引入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历史故事,可以是某位数学家的故事,也可以是某一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或者是经典题目等,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数学教学效果[5]。
如在“随机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讲述“狄青掷铜钱稳军心”的数学故事:北宋仁宗时期,狄青奉命征讨儂智高,很多士兵由于前面打了败仗,都很害怕和侬智高交手。出发前,狄青命令士兵设立一个神坛,当着全体将士的面向神灵祷告说:“如果这次神灵保佑一定能打胜仗,那么我把手中的100枚铜钱扔到神坛前面的地上时,钱面一定全部朝上。”说完,他把100枚铜钱全部扔到神坛前面的地上,结果全部钱面朝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竟然真实发生了,将士们自然认为是有神灵保佑,在战斗中以一当百,迅速平定了叛乱。其实这些钱币都是特制的,两面铸的都是钱面!这样狄青就将一个随机事件变成了必然事件,显现出了非凡的数学智慧。这一数学故事的引入,既使学生了解了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的概念,又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接受新事物,尽可能将数学故事运用至课堂教学中,创新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为课堂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全力激活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卫国.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文理导航(中旬),2021(8).
[2]赵泽燕.数学故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
[3]宋随福.浅谈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9(A0).
[4]熊远辉.数学故事在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4).
[5]李飞.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故事的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0).
【作者简介】
邓卫珍(1978~),女,广西百色人,本科,中学一级数学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