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
2022-04-13黄艳梅黄庆旧胡泊李锟鹏
黄艳梅 黄庆旧 胡泊 李锟鹏
【摘要】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论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意义、原则,并提出创设“四史”文化互动平台,赓续红色基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四史”学习内生动力;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强化历史文化认同等实践路径。
【关键词】“四史”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67-04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宝贵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新时代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键课程,与“四史”相辅相成,育人目标内核一致。加强“四史”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更是创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应坚持政治性、整体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分析“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体系的意义、原则、路径。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意义
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政课中,有利于让青年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铸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魂,强化使命担当和青春力量。
(一)有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魂育人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和建设者。将爱党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埋入每一名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是“四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将“四史”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理论经验和伟大精神的教育,积极推动“四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四史”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生动写照与实践记忆,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宝贵资源。以“四史”教育目标为导向,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利于发挥历史的“教科书”“营养剂”作用,让学生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内植于心。
(二)有利于增强“四个自信”,激发使命担当
从“四史”视野中回望我国走过的道路,清醒地比较其他国家选择的道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充满自信,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心有所信,才能远行。“四史”生动诠释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证明了社会主义能拯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四史”见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表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从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列宁“一国胜利”论到多国实践,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无不彰显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闪闪发光的人类真理智慧和中国宝贵经验。因此,大学生学习“四史”,不仅能认识真实的历史,还能从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担当。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原则
将“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需立足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原则、突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原则、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四史”的思政教育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坚持政治性原则,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
历史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是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传统,许多历史事件有着较强的政治性,事关旗帜和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将“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首要原则。坚持政治性原则,有利于保持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敏感度,促使其严格把关教学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思潮在高校学生中传播,还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信仰,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生活蒸蒸日上;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下,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发展、改革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青年大学生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不断加强对“四史”的学习,逐步加深对历史理论的认知,驱散思想的迷雾,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形成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坚持唯物史观原则,树牢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一切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四史”教育要坚持唯物史观,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本质。历史虚无主义极端危害,它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甚至为了它的政治意图,不惜虚构史实、制造谎言,栽赃污蔑、丑化虚无真实的历史,比如否定中国革命、抹杀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美化西方侵略行径等。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入“四史”的内容,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用全面的、联系的、历史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世界;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评价要从既定历史事实出发,充分利用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材料,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厘清其中的本质和主流思想,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同时,注重以史为鉴,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要继承的优良品质。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能让青年大学生从中汲取到时代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整体性原则,助力大历史观构建
将“四史”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还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四史”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贯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主线,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实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等内容。坚持整体性原则,一要注重宏观梳理。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从宏大史观的角度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树立全面、整体看待历史的观念,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只有对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时间进行宏观叙述与整体把握,才能够实现“大而不乱”,把握好历史发展前因后果;只有把“四史”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的“改革开放史”内容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党史和新中国史,给学生讲清楚如果没有通过前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探索实现“站起来”,就不可能有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让学生知道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进而激发学生树立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信念。二要注重微观串联,拒绝切断式、碎片化的历史。只有将每一历史阶段、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人物的联系和变化串联起来,厘清“四史”的发展脉络,才能更清晰、深入地呈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让学生树立民族复兴的信心和担当。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路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主阵地,要有效融入“四史”教育,须找准“四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嵌入点,充分发掘“四史”故事,厚积历史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形成历史认同。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明史明智,萌发使命感、责任感。
(一)创设“四史”文化互动平台,赓续红色基因
忘记历史就没有未来,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好“四史”,是让青年大学生铭记历史、了解史事史实、增进正确历史认知的重要途径。
第一,梳理历史宏大脉络,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主线。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四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条主线,沿着这条线索,便能梳理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上、中、下三编综述与“四史”的衔接,讲好党情国情世情。例如,进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可以把“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融入,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第三条道路行不通?”“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史事史实,扎实把握“四史”历程,才能有效增进其历史认知。
第二,依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赓续红色基因。教师在教学中需重点讲授“四史”每个阶段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发掘思政教育元素,从伟大历史征程中获得未来发展的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例如,讲授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剖析抗战精神,充分展示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长期斗争中,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夺取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第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讲授《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可以通过对比中国抗疫和美国抗疫,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论联系实际,中国抗疫篇章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和案例让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引发他们的心灵共鸣,促使其知史通今。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四史”学习内生动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四史”教育相融相通,育人目标内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历史认同培育。将“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学情为基础,探索、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小组研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互动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课堂互动需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提问,引领学生在答疑解惑中产生自觉认同。如引导学生观察地道战的结构图,提出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敌后战场上为什么能形成房连房、村联村、内外联防的杀敌堡垒?”显然,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华北敌后战场军民一条心。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不怕牺牲,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鋒,在课程互动设计中,以问题为引子,引导青年大学生理解“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跟试图抹杀否认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一切谬论做彻底的切割。
(三)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强化历史文化认同
进行“四史”教育,只有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担当。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积极唤醒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使其做到“内化于心”,自觉担起“一代人的担当”。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充实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之一是学生自主式实践,如鼓励学生成为“四史”宣传者,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校的每一名受众,而学生自身也能在活动实施中逐渐加强理论沉淀和深化历史认同。形式之二是教师辅助式实践。教师通过建立“四史”经典文献学习小组、读书分享小组等方式,促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形式之三是学校推动式实践。学校聚焦于建党、建军、建国、抗战胜利、改革开放等重要纪念日和重要节点,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历史话剧演出、学术讲座等,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在隐性教育中让“四史”教育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气质,真正实现内化于心。
第二,积极拓展外部资源丰富校外实践。一方面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参观体现“四史”内容的战争遗址、历史文化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场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扎根于心。如讲授“长征精神”的知识点时,组织学生前往遵义会议会址、湘江战役纪念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地開展现场教学。当学生脚踏长征路,能更深刻地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爱党信党之心油然而生。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学史明智、增信、崇德、力行,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如开展“三下乡”活动、专题调研活动、志愿者服务工作等社会实践,可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担起时代重任。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深入挖掘“四史”元素开展思政课教学是创新高校三全育人内容的重要举措。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推进“四史”教育,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点融入“四史”元素,找准“四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致的育人定位,才能“双核”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四史”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认同;才能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埋入每一名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强化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十五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李锟鹏.论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6).
注:本文系广西外国语学院校级“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路径研究”(编号:2021SZ12);广西外国语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情境教学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效课堂的创新研究”(编号:2021XJ31);广西外国语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挖掘广西‘四史’元素融入当地高校思政课教育路径的探索”(编号:2021XJ33);广西外国语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XJ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艳梅(1994— ),广西南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黄庆旧(1994— ),广西南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胡泊(1977— ),重庆北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锟鹏(1993— ),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