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交互界面设计》课程优化

2022-04-13王赓奕苏烨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新文科

王赓奕 苏烨

【摘要】本文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交互界面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探索,优化后的课程有效平衡了企业与高校在界面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合作式的课堂展开模式有助于知识点的内化,评分组成的优化也更好地发挥了分数的激励作用,为新文科背景下《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 交互界面设计 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145-04

2018年,“新文科”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0号)指出,应对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对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应当调研分析行业市场需求,预测相关产業人才需求,优化艺术门类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交互界面设计》课程主要培育互联网领域人才,与高新技术企业联系紧密,站在技术变革发展的前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理念支持下,《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开展也需进行相应优化。

一、课程教育问题

为深入探索当前《交互界面设计》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为课程的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本文采取线上网络调查与线下实地调查,以及课后邀请上课学生进行访谈等方式展开实证研究。而信息的采集对象也包含了互联网领域的实际从业人员与学生两大群体,通过对实际从业人员的想法进行收集,了解在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人才的新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知识需求进行收集,了解学生对当前课程的改进优化建议。

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当前《交互界面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问题

1.对移动端的界面设计不够重视

《交互界面设计》课程主要关注用户与界面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旨在通过对界面布局、操作逻辑的优化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我国的互联网领域于近7—8年间获得了飞速发展,可供用户交互的界面也从曾经的电脑端界面逐渐走向了移动端,作为移动端的智能手机也成为人们的必备物品。但在当前的课程开展中,很多教师仍然在电脑端的界面设计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例如通过讲解鼠标在屏幕上的挪移距离与控制精度,说明电脑端界面设计中不同按钮的大小取值范围与按钮之间的适宜距离,或是对电脑端界面上适宜放置的文字大小做深入探讨。

如果对当下的互联网企业主要产品、运营模式进行分析,那么不难发现,尽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电脑端网页,但是用户群体最终接触的主要还是手机里的那些App。例如用户在外打车时,他们会打开手机里的打车软件;当用户有购物需求时,他们会打开手机里面的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软件;当用户有订餐需求时,他们会打开手机里的美团、饿了么等进行订餐。结合我国人民近年来的生活变化可以发现,手机在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了,人们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是不能不带手机。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该对移动端的App界面设计予以更多关注。

2.学生所习与企业需要存在差异

在当下交互界面设计的课程开展中,学生经常反馈课上所学与入职实习、就业中用到的知识存在差异,上课所学的知识不够实用,自身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较为欠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往往更加重视设计理论教育,强调设计的完整性与闭环性。例如在设计一款App产品界面时,会先让学生去做用户调研,寻找市面上的同类软件产品做竞品分析,比较各个产品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寻找用户对产品进行细节任务的测试,最终根据前面的调研分析结果去设计产品。但是从互联网企业相关从业人员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企业对设计师是如何设计一款产品的过程并没有那么看重,企业更注重时间、人力成本以及产品上市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故目前的互联网企业多采取先上市产品、再收集用户数据、对产品界面做出改进的策略。上述校企差异就导致学生在实际进入企业后,往往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或需要企业进行相应的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相应设计方式。

(二)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交互设计课程的开展仍以课堂讲授式教学为主,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其优势,但缺点同样明显,每位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与教学偏重都存在差异,这就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往往会局限在教师已掌握的知识框架中,教师认为正确的东西,学生往往也会认为是正确的。这对界面设计的教学开展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界面设计追求百花齐放,而不是千篇一律。同时,从笔者的教学反馈来看,与一直听教师讲解理论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点相比,学生普遍更喜欢通过小组练习的方式来学习、理解知识点,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技能。因此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导致学生上课专注程度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

(三)评价体系问题

学生的成绩是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师教学成效的指标,当前交互设计课程的成绩评定一般采取2种方式,一种是平时成绩配合期末考试成绩的组合方式,一种是平时成绩配合期末作业的评定方式,而无论哪种成绩的评定方式,其平时成绩都由考勤成绩配合课上作业成绩构成,且占总成绩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一般为30%左右。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教师若想引入更多的教学方法或者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就需要在30%的分值中再进行细分,而众所周知,分数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若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认为自身的表现得不到足够的分数奖励,也会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优化实践

针对前文所述问题,本文将以笔者在《交互界面设计》课程中的实际教学过程为例,详细阐述当前《交互界面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中可进行改进的尝试方向,为课程的教学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利用优质的线上资源,开展课前热身教学

《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的相关知识并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之中,许多互联网领域的从业者会将自身在企业中的实际项目经历以及心得体会发布在互联网中,与较为书面、严谨的课本知识相比,这些从业者的经验分享更加贴近生活,也更有趣味性。通过对从业者相关经历的了解,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就业后需要的实际技能,了解上课需要重点听取的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此,在交互界面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每个部分课程的细节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前作业,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课程内容资料,促使其在课前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一定深度的思考。

例如,在课程章节《用户画像》的学习中,笔者就先提出了以下问题,如图1所示,由学生课前自主去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分享。

首先,在这个课前思考作业中,学生会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例如点外卖就是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自己是出于什么原因点外卖呢?自己身边具有什么特点的人会去点外卖呢?点外卖的人群是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呢?于是,该课前练习就通过点外卖这样一个日常、比较有趣的小事出发,促使学生明白使用同一产品的使用人群会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标签词语去描述这个群体。

其次,在相关从业人员的实际经历浏览中,学生会明白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在企业的实际设计、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作用,从而提升对该知识点的重视程度,带来上课专注度的提升,也会对从业后的设计流程与方法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再次,学生自由收集信息的过程有助于课程整体知识的丰富与扩展,正如前文所述,如果完全由教师讲授来传达知识点的话,那学生能够接触、掌握的知识多少将完全取决于教师原本的知识储备量,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必然有其局限性,这不利于课程知识的传递与迭代更新。而通过课前的信息收集,学生收集的信息与资料既能丰富自身的见识,也能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

(二)课中师生互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一个好的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的獨角戏。但是在传统的交互界面设计授课中,教师基本都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而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专注程度的下降,因为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到课堂的进程之中。好的课堂氛围应该由师生共同营造,通过实际的练习,由学生自己在练习中体悟知识点,这种将理论知识内化并相互传递的方式更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在这种授课模式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其上课热情与专注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例如,笔者在《用户画像》章节的教学中就通过以下3种方式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课堂模式,优化了前文阐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在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就课前布置的思考题进行提问,与学生开展互动,以有趣、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入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用户画像,以下是笔者的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应该都有点外卖的经历,你们为什么点外卖呢?点外卖的频率大约为一周几次呢?

生1:吃腻了食堂,想换换口味,大约一周点3次外卖。

生2:有时下雨不想出门,点外卖比较方便,大约一周点2次外卖。

生3:家长没有时间做饭时家里就会点外卖,大约一周点1次外卖。

师:课前我们还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请大家用3个词汇来描述外卖App的使用人群,同学们都想了哪些词汇呢?

生4:我发现点外卖的群体大多属于没时间、宅在家或者不想做饭的人。

生5:宅在家、工作忙、慵懒是我认为适合描述这个群体的词汇。

生6:我认为点外卖的人基本都属于不想动、图方便或时间少的人。

师:虽然大家的用词会稍微不同,但是我们发现,大家的词汇存在很多的交叉,也就是说点外卖的群体,基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其实就是这个群体的用户标签,我们可以使用标签去描绘这一类的群体,而这也是本节课的内容——用户画像的基本思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用户画像的定义。

在这个课堂互动中,选取的案例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外卖活动,而学生点外卖的所有操作基本都是由手机里的外卖App完成,后续的所有课堂环节也都继续紧扣移动端App的使用进行,体现了教学内容上对移动端交互界面的重视,使用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知识点的引入也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上课状态,提升对课堂知识点的学习兴趣。

2.学生进行知识点分享,成为课程主人公

针对传统课堂基本由教师讲授进行,课程知识框架受到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局限,学生参与感不强,学生专注度不够等问题,本节课设置了学生上讲台进行知识点分享的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被依次邀请至讲台上,讲述自身在完成课前思考题的过程中,收集到的企业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用户画像的实际案例,与此同时,为保证台下学生的专注度与纪律性,笔者要求台下同学就台上学生的知识分享提出2个问题。这种知识分享的模式通过转变学生角色,让学生相互担任彼此的教师,彰显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公的地位,相互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也可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知识点的内化。最后,这些由学生分享的案例既能有效地扩充、丰富课程的总体知识,也能不断地强化课程知识在实际设计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课程知识是日后进入工作的必备技能,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如图2)

3.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模拟企业设计流程

通过课程中第一环节的引入思考以及第二环节的知识共享,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也熟悉了用户画像在企业设计生产活动中的使用场景。但目前这些知识点还停留在理论阶段,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模拟练习,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实际掌握的操作技能。因此笔者将学生划分为4人小组,每名成员各司其职,模拟企业实际设计活动中的单个设计部门,开展相应的课堂练习。以下是4人小组的分工情况,如图3所示:

在企业的实际设计活动开展中,通常都会有一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而本次课堂活动中的小组长就模拟了项目负责人这个主要角色,负责人需要对课堂的练习活动作整体、宏观的把控,对于偏离练习主题的行为进行及时调整与纠正。同時,企业的相关项目推进通常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期限,需要合理地控制时间,完成每个时间段的相应任务,而小组中的计时员就扮演了时间控制者的角色,帮助控制好完成练习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另外2名小组成员则扮演了普通员工的角色,负责出谋划策,协助练习顺利完成。

通过上述的小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了自己相应的主要任务,在练习的过程中,笔者也不断参与到各个小组学生的实际练习中,扮演甲方的角色,与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已有的讨论结果提出新的设计需求。通过这样有目的的模拟演练,学生不仅将前期所接触、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强化与巩固,还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操作技能。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当下学生所习与企业需要之间的差异,符合当前社会与企业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学生既掌握了实用的设计、调研方法,又能在走进企业后更快地适应相应需求,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

(三)课后学生互评,完善评分体系

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开展而言,平时成绩基本由考勤配合课堂及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决定。而伴随着本门课程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内容的改进优化,课程的开展中融入了大量的学生参与环节,例如前文阐述中学生上讲台分享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企业设计流程的环节等,这些新引入的教学环节都应在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及时的分数激励可以促使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表现不好的学生铆足干劲发起冲锋。但是就目前的评分体系而言,平时成绩的占比过低使得这些新环节的分值细分难以获得较好的激励效果,与此同时,这些新引入的课程环节在评分把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尽管有参与介入,但是依旧很难每时每刻监控各名学生的表现并给出客观的评分。

因此笔者首先在本门课程总体分值的划分上增加了平时成绩总体的占比,由原先常见的30%提升至50%。这样50%的平时分比重分配到考勤、课堂表现以及作业质量3个方面就更加合理,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起到分数应有的激励作用。其次,针对课堂表现分难以衡量的问题,笔者将课堂表现分再细分为2个部分,由学生互评,即学生根据相互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分,配合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分共同组成,分值的衡量更加客观准确。

技术的变革、行业的新需求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对课程的开展进行改进与提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思考练习作业、课中邀请学生进行知识点分享的方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式合作学习、学生相互问答的方式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课堂氛围,丰富教师讲授式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增强平时成绩占比、优化平时成绩组成比例的方式优化课程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分数的激励作用。

作者简介:王赓奕(1995— ),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用户研究;苏烨,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市场营销、服饰创新设计与研究、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新文科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
《旅游策划实务》课程优化教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