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中发生变故,该不该告诉孩子?

2022-04-12公众号留言读者

心理与健康 2022年4期
关键词:变故家庭微信

公众号留言读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避免不了不幸事件的发生,家人患病、至亲亡故、家庭破裂……此时,家长往往会陷入两难境地,一面要忙于处理眼前事务,一面纠结于如何面对孩子。

当家庭发生重大的变故,作为家长,您会选择对孩子隐瞒还是如实告知?“善意的隐瞒”对孩子来说是否是正确的保护方式?“如实告知”又有哪些利弊和技巧?本期我们的互动话题是:家中发生变故,该对孩子隐瞒还是告知?许多读者朋友通过《心理与健康》杂志微信公众号与邮件互动方式给我们留言说出了他们各自的看法。

2021年7月19日,我的父亲病逝。我的女儿,是父亲唯一的孙女。她当时正在县城读高二,父亲家在乡下。妻子问我:“还要对女儿说吗?”我说:“那是自然。”我坚持这样认为,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曾经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的奶奶去世了,他想参加奶奶的葬礼,送奶奶最后一程。可是他的父亲却怕耽误他的学习,怎么也不允许孩子请假,还说:“我给我的老娘送殡,你凭什么跟着瞎胡闹?”这位家长还跟我通了两次电话,大致的意思是,如果我准许他的孩子请假,他就会和我翻脸。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我虽然看好男同学的见解,但也不好拒绝家长的请求。一个人真正的学习,不但要置身学校,而且要回归家庭。家庭教育的课程是不能缺失的。如果缺失了,就会铸成终生遗憾。

六年前,兒子高考前一周刚好赶上老爸去世。艰难时刻,我们尊重儿子的选择,飞越千里回老家见姥爷最后一面。儿子小的时候是姥爷一手带大,感情深厚。俩人见面的场景让我终生难忘!虽然只有24小时,但老爸脸上的笑容和儿子的坚持让今生了无遗憾。每当谈起这件事,我都会感谢儿子的坚持。

如实告知,或许是个正确的选择。

我会选择如实告知,孩子虽小,但也是家庭成员之一。他有知情权,也要学会面临生活中的一切变化。

我的父母叔伯姑姨都会藏着掖着,但是在我看来,重大变故更加有助于后代认清现实。同时我也希望能对重大事件的处置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我的想法可能更加贴合这个时代。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爱他就尊重他。痛苦、悲伤、喜悦等情绪都是孩子一生当中要经历的。隐瞒,看似为孩子好,其实伤害性更大!

我会告诉孩子,视孩子多大选择不同的方式。我觉得一个家庭内部的坦诚沟通非常重要,虽然可能当时对孩子产生冲击,但由于是当面沟通,所以相对更可控,总比别人说出来的好。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难免会遇到坎坷,这种情况下选择告知,也算是早期的挫折教育吧。

我认为家里发生变故时,应该选择告诉孩子。因为一味地隐瞒,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孩子好,一切风雨都替孩子遮挡,但是如果发生了一些意外,孩子从别人的描述中知道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呢?孩子真的需要家长的隐瞒吗?换一个角度,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他拥有知情权,即使这个孩子弱小到无法分担家庭的变故,那也没有问题,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克服变故的坚韧、乐观和不放弃,这些都是给孩子精神意志的教育。

我会考虑用孩子能理解的形式告诉他,因为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让他跟家中的事宜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正面引导,不过分夸大事实,也不能无关痛痒;面对挫折和困难,有勇气和措施面对。

重大的刺激创伤,不宜立刻告诉孩子,设立一个缓冲期时间,等时机成熟,再一点点逐步透露给孩子,让其心理能够承受起巨大打击。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选择暂时对孩子隐瞒。快乐的童年对一个人影响很大,不幸的童年可能一生都无法治愈,保护孩子的童年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等孩子长大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强些,再逐步告诉孩子,并且解释为什么没有及时告知,相信孩子会理解并接受的,也可以调整过来。

对3岁以内的孩子,我认为可以等孩子大一点再解释,但也要安抚好孩子当下的情绪。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们很敏感、脆弱,有情绪还不会表达,家长一定要安抚好,不能漠视、忽略。对3岁以上的孩子,我认为这是生命教育的好契机,把事实真相告诉孩子,和孩子一起感受当下的情绪,彼此温暖,是一个促进孩子成长、增进亲子感情的机会。和孩子一起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让我们都在经历中变得坚强。

通过阅读本期的读者留言,小编能够感知到: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变故窘境”。面对上述情况,部分家长的做法是什么都不跟孩子谈或者想办法进行隐瞒,认为只要大人不提,孩子就不会有事。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大家都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或者日后择机再谈。而有些家庭中,面对家庭发生的变故,父母会选择第一时间如实告知孩子。家长们虽然也害怕孩子为此受到伤害,但仍希望以此方式和孩子共同面对。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某一时刻对“死亡”充满疑问。此时,家长不要掩饰回避,应有技巧地向孩子解释。面对生命教育,成人的避讳态度会让孩子对死亡感到神秘,进而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可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积极地引导和干预将必不可少。《心理与健康》杂志也会在日后的文章中继续关注本话题。

最后,感谢各位参与互动的读者朋友们,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杂志及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xinliyujiankang)。期待您与我们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

猜你喜欢

变故家庭微信
浅析有岛武郎小说中亲子关系
一堂“变故”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家庭“煮”夫
词汇
微信
恋练有词
微信
微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