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与中西医治疗方法综述

2022-04-11黎小雅

智慧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跟腱骨刺牵拉

黎小雅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广东 佛山 528100)

0 引言

足跟痛以足跟周围疼痛为主要特点,为骨科常见病,约占足部疾病的15%,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另一方面,随着肥胖症人数增加,该病有年轻化的趋势。足跟痛的病因复杂,学者对其的认识日益深入,并且形成了多种见解和中西医众多治疗方法。对此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根据患者情况和病理变化选择治疗方案。

1 足跟痛相关解剖结构

足跟痛又名脚跟痛、跟痛症、跟垫痛、跟骨痛,并非一个独立的病名,而是足跟部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以足跟跖面内侧痛为主。其特点是局部压痛、麻木疼痛、足跟肿胀、行走困难等,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从解剖结构来看,足底的组成部分有跟骨、筋膜、跟腱、肌群、皮肤、神经、血管、跟下脂肪垫等,其中跟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结构,当人正常站立时足跟部负重约50%。为了吸收震荡和力量,足部形成了1个横弓、1个内纵弓、1个外纵弓,足弓就像弹簧,能缓解人在行走、跑动、跳跃时所产生的力量。足底筋膜呈三角形,后端狭窄,向前逐渐增宽分成五束,分别伸向1~5趾,足底筋膜可以维持足弓,起到拉杆的作用,保护足底肌肉、肌腿,但其容易因长期牵拉而退变,据统计80%的足跟痛由足底筋膜炎引起[1]。事实上,足跟痛就是足跟处的骨质、关节、筋膜、滑囊等发生病变引起的以疼痛为主要特点的一群候的总称,见图1。

图1 足跟痛相关解剖结构

2 足跟痛的病因

目前关于足跟痛的病因并无统一认识,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有的研究者概括为三种病因:①前置因:肾虚退行性变引起,以40~60岁人群为多见。《诸病源候论》有云:“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肾经主足跟部,脚失濡养,故生其痛;②累积因:以中壮年人为多见,长期站立或行走导致足跟部形成累积性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云:“久立伤骨,久坐伤筋。”长期站立、行走、跑动导致筋骨肌肉过度牵拉,结果局部充血、组织增生,往往形成瘢痕组织,甚至刺激跟骨形成骨刺,若有寒湿入侵则会加重病情;③激发因:以青壮年为多见,外伤、寒湿、劳损、鞋子不合脚、体重骤然增加等都可能引发足跟疼痛[2]。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有多种致因:跖腱膜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距跟关节炎、足跟脂肪纤维炎、类风湿性跟骨炎、跟骨骨刺,另外还有肿瘤、骨髓炎、畸形性骨炎等跟骨病。众多研究者认为,跖筋膜炎是引发足跟痛的最主要因素,长期负荷导致跖筋膜逐渐退变、纤维化,结果发生炎症。关于足跟痛是否与骨刺有关,坚持者有之,反对者则指出:①针对足跟痛患者的X线检查表明两者无统计学联系;②有骨刺的足跟痛患者症状消失,但是骨刺可能还在;③有的患者双足有骨刺,但只是单足出现足跟疼痛。可见,骨刺并非疼痛的直接原因,骨刺一方面是累积性损伤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加剧疼痛。另有学者指出,跟骨内高压症、跟骨内静脉瘀滞为主要致因,进一步研究则发现,静脉回流遇阻时骨内压升高,这为跟骨钻孔减压术、跟骨骨髓穿刺术治疗提供了依据[3]。

3 足跟痛的病机

传统中医学把足跟痛归为“骨痹”“筋伤”“痹病”的范畴,《诸病源候论》称其为“脚根颓”,《丹溪心法》则称为“足跟痛”。学者从整体观念来分析足跟痛的病机:①正虚阳衰:此为内在因素,也为发生足跟痛的关键。所谓“不荣则退”,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的阴阳失调、气血亏虚,则筋骨失养,导致跟骨疼痛;②外感邪气:“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外感邪气为外在因素。足跟位于身体最下部,湿寒容易下沉,导致气血受阻,经脉不通,而“不通则痛”;③跌扑损伤:足跟是使用较多的部位,而且长时间接触地面,跌扑导致筋脉损伤,气滞血瘀阻络,自然出现疼痛[4]。另有学者认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寒凝血瘀为足跟痛的病机,肝肾不足,则经脉失充,骨失所主,筋失所养,结果足跟酸痛乏力;而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均导致经络被阻、瘀血阻滞,结果不通而痛,且痛有定处[5]。

4 足跟痛的影像学诊断

足跟痛的体征与症状比较明显,主要依赖X线检查,可以排除骨性病变与应力性骨折,而且可以显示出跟骨骨刺的位置及大小,这有助于分析病因及病程。超声是评价跖腱膜炎的无创、可靠方法,典型表现是跖腱膜增厚到4mm以上,回声降低,然而部分患者的跖腱膜增厚在4mm以下,因此跖腱膜厚度>4mm只应作为判断依据而不是标准。有的学者认为血流是超声诊断足跟痛的附加标准,不过多数患者并无增加的软组织血管化表现。研究发现,足跟痛患者的弹性超声显示跖腱膜弹性降低,这有助于早期诊断足跟痛[3]。不过一些病例报道显示,正常患者也会表现为弹性改变,正常弹性值仍无量化标准。研究发现,足跟痛患者的MRI有3种表现:筋膜断裂时,T1WI、T2WI、Stir显示筋膜的连续性中断,断裂位呈高信号改变;慢性筋膜炎时,T1WI显示足底筋膜的信号增高,呈纺锤形增厚,局灶性皮质缺损或者骨性突起;急性筋膜炎时,T2WI、Stir显示,足底筋膜内呈斑片状高信号,周围软组织呈高信号改变[6]。

5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学者普遍认为,治疗足跟痛应遵循“由无创至有创”的原则,在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之后,才能考虑手术治疗。治疗足跟痛的方法可分为中医、西医治疗方法,在此分析相关研究进展。

5.1 康复理疗

康复理疗的方式很多,据报道,采用间歇性牵拉和持续牵拉这两种功能锻炼方式,都可在4个月内缓解足部疼痛,并改善踝关节的背曲度。另有报道做跟腱牵拉运动、足底筋膜牵拉,两种方法都可促进炎症消退,改善疼痛症状。夜间夹板可避免足底筋膜长时间处于挛缩状态,从而显著改善疼痛症状。离心型训练是有意识地伸展肌肉,具有防止跟腱病变的作用。矫正器、脚跟杯可支撑足弓,纠正足部力线不良,而鞋垫或支具可减松弛跖腱膜,弱跟腱牵拉应力,缓冲跟骨的压力,进而减轻跟痛。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采用激波分解瘢痕组织,诱导炎症因子介导的组织愈合,对于早期患者的疗效明显,尹萌辰等[7]发现,不同强度的冲击波都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镇痛效果能持续12周。激光疗法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其利用激光的热效应,照射足跟部疼痛点,可消除水肿,促进局部微循环,进而恢复肌肉张力,改善临床症状。

5.2 中药治疗

中药可以加速新陈代谢,促进局部组织再灌注,从而快速吸收炎症、消除疼痛。中药治疗分为内服和外用,具体综述如下:①中药内服:尹浩等[8]采用补肾活血方、王丽平等[9]采用舒筋活血合剂、祝震亚等[10]采用独活寄生颗粒剂、李俊[11]采用加味四斤丸(口服)和海桐皮汤(外洗)治疗足跟痛,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中药从肝肾论治筋骨疾病,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消肿通络之效;②中药熏洗:杨矛等[12]使用六味地黄丸联合熏洗方治疗足跟痛,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翟彦杰[13]采用化瘀通络浴足方,从瘀血论治,配合理气通络之药,可奏化瘀通络之功。江显俊[14]采用海桐皮汤熏洗,可改善跟痛症患者的VAS评分。张文涛[15]采用中药熏洗法治疗跟痛症,具有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效果;③中药热敷:医家使用消炎止痛方热敷,或使用消肿止痛膏敷于患处,或把药物装于布袋内垫于足跟疼痛处,均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5.3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传统特色疗法,可直达病所,立竿见影,让虚者实、实者虚、寒者热、热者寒。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针灸可通过局部针刺加速血液循环,抑制炎症细胞聚集,拮抗致痛物质生成,而且可促进啡肽释放,增强身体免疫力与耐受性。仝秀琪[16]用针刺昆仑、太溪、水泉、阿是、金门穴,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艾灸升高局部温度,并把药物渗透进去,热性持久,穿透力强,可温通经络,驱除外邪,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白细胞聚集,阻止炎性物质分泌。有的医者选择压痛点进行温针灸,或者取金门、然谷行温针灸,均有较好的效果。按照《灵枢·官针》所述,火针治疗可治疗痹症,不少方家据此采用火针治疗足跟痛,以火针点刺阿是穴,或以阿是穴为中心围刺,触及骨面后出针。王茂林[17]认为,火针可破坏炎性环境,增强机体机能,其治疗效果显著。

5.4 针刀治疗

梁亮[18]用针刀松解足部痛点、代亮等[19]用小针刀松解压痛点,不仅解决了局部结构的失衡,而且刺激穴位和经络,确保经气正常出入升降,因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殷岳杉用针刀松解后,通过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足部疼痛缓解,跖筋膜附着跟骨结节处的压力降低。可以看出,针刀松解治疗术可纠正足底软组织的力学失衡,而且证明了跟痛症与跖腱膜炎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针刀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松解软组织的粘连、挛缩、瘢痕,恢复足部的正常力线。

5.5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传统的治疗方法,至今被广泛用于治疗足跟痛。医者综合采用按摩、拿捏、点压、捋须、点穴等手法,也能起到针药所起的作用。腓肠肌主导了踝关节的各种屈伸活动,为容易出现劳损的软组织。李冬认为,应注意局部的高张力区域,发现结节样、条索样区域,这些位置大多在腓肠肌的中下1/3处,压痛感强烈,减轻腓肠肌的痉挛为治病之本。术者先按压压痛点及周围10min,然后弹拨和按揉跖筋膜5min,再用掌根连续叩击痛点20次,施力由轻到重,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且有痛感为度,最后用掌心在足跟擦热,可逐渐改善腓肠肌的高张力状态,松解痉挛、缓解疼痛。王学志[20]采用“邵氏无痛手法”治疗足跟痛,以局部的硬结部位为主,力量缓慢增加,再用拿捏手法松解腓肠肌、比目鱼肌,治疗效果显著。黄桂忠等[21]先按揉承筋、承山两穴,随后进行揉压,再取足跟部阿是穴、昆仑、照海、申脉、太溪穴按揉弹拨,最后拍打涌泉穴,临床疗效确切。

6 足跟痛的西医治疗方法

6.1 西药治疗

足跟痛大多由滑囊、肌腱、韧带发炎引起,而散利痛、优布芬、芬必得等非甾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于急慢性足跟痛是有效的,短期(2~3周)是可以选择的保守疗法,但是停药后大多会复发。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药物刺激胃肠道,因此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西药保守治疗无效后,临床医师多使用激素配合局麻药行封闭治疗。一般采用痛点注射、穴位注射的方法,例如,使用强的松龙、利多卡因封闭压痛点;使用利多卡因、确炎舒松-A注射大钟穴。封闭治疗的作用是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减轻局部病变对中枢的刺激,提高痛阈,消除痛点,促进炎症吸收。近年来,临床工作者深入研究注射药物的配方、剂量等,以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有的认为,把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到足跟趾侧痛点处,可促进肌腱愈合,减轻疼痛症状。而有的认为,臭氧作用于足跟软组织,可缓解局部组织缺氧,分解或中和炎性致痛物质,使血管舒张,减轻炎症;作用于足跟部神经末梢,则可抑制脑啡肽的释放,从而缓解局部疼痛[22]。

6.2 手术治疗

美国骨科足踝协会指出,足跟痛患者应至少接受6个月的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才考虑手术治疗。治疗足跟痛的术式很多,临床需针对病因施术,常用的手术方法有:①切断跖腱膜与切除跟骨骨刺:做平行于足底的切口,剥离皮下脂肪,分离出跖腱膜并切断。对于有骨刺者,则使用骨刀紧贴骨刺根部切除;②跟骨钻孔减压术:沿跟骨外侧做弧形切口,逐层剥离,显露跟骨外骨皮质,用小钻头垂直钻4~5个孔,而且穿过对侧骨皮质。钻孔的目的是减小跟骨内压力,进而减轻疼痛。跟骨钻孔术操作简单,创伤很小,治疗顽固性足跟痛的效果较好,可使骨内形成新的血管,纠正跟骨内外血流失调状态;③切断胫后神经跟骨内侧支:在跟腱和胫骨内缘之间做长纵向切口,逐层切开后暴露胫后血管神经束,分离出胫后神经跟骨内侧支,在其进入跟骨处切断;④激光消融术:能对神经进行汽化切割,而且发挥热凝固效应,破坏跖腱膜和神经末梢,抑制神经末梢重新生长,修复跖腱膜的细胞组织;⑤内镜下微创手术:内镜下松解足底筋膜是微创治疗,其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适合于治疗足跟痛[23]。

7 总结和展望

足跟痛的病因机制具有复杂性,治疗方式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中。综合来看,中医治疗以主观感受为主,仍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而现代医学缺乏专家共识或全球统一的诊疗指南,也缺乏针对个体的动态化诊治方案。对此,学者提出了阶梯式治疗方案:首先,控制诱发因素,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若有跟腱炎需使用矫形器治疗并实施跟腱牵拉功能锻炼;其次,如果上述方法效果不好,就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最后,如果仍然不能改善足部功能,减轻局部疼痛,则考虑体外震波治疗或手术治疗[24]。另有研究者提出“三模式四阶段”“三模式”为减轻疼痛、降低软组织应力、维持软组织的收缩弹性,具体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达到相应效果。“四阶段”由轻到重区分病情:第1阶段,发病数周,症状轻微,患者需注意休息,每天做肌肉牵拉锻炼,可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治疗;第2阶段,症状加重,持续数月,可夜间夹板、局部封闭;第3阶段,症状更重,手术治疗前,可用石膏固定、体外震波治疗;第4阶段,保守治疗至少1年仍无效果,应行手术治疗[25]。尽管如此,后续的康复治疗存在欠缺,因此影响了足部功能恢复,不利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可见,针对足跟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把视野贯穿“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制定更系统化的干预方案。

猜你喜欢

跟腱骨刺牵拉
浑身骨刺的肯龙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机械牵拉对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途径的研究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肯龙的凶悍骨刺
热身中不同牵拉方式对高校网球运动员灵敏能力的影响
对我国男子体操专业运动员训练后牵拉放松方法的研究
跟腱断裂:从刘翔被迫退役说起
膝部有骨刺运动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