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2022-04-11范菊兰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堂问题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到农村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建立成了教师应认真思考的话题。文章以初中数学这一学科为切入点,提出几点教学方法,以此构建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进而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信息技术;生活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5-0019-03

引  言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注入式”以及“题海式”的教育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应建立“学生为主”的教育观,然后结合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进而使教学效果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1]。

一、巧设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驱动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课堂问题,并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提升其自身的数学认知水平,还能以问题为导向,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内化、吸收数学方法、数学思想。

以“整式的乘法”为例。学生已经了解了乘法分配律和幂的运算性质,同时也能够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解决相关问题。为了使学生了解单项式乘多项式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教师可以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单项式乘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这样便唤醒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然后,教师再提出课堂问题:一张纸的长为mx米,宽为x米,小明在纸的左右两边各留了米的空白,剩余部分画画,则画的面积为多少?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让全班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同时呈现思考过程。学生便能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对同一面积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以及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来解释不同表达出现的原因,以此引申出单项式乘多项式,进而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设置课堂问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建立过程,进而加深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因此,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挖掘信息技术的作用,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还能够以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将知识点展现出来,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进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以“轴对称”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并探索它们的性质,教师可以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和动画为载体,以专题网站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几张轴对称图形的左半部分,引导学生将其补充完整,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以此总结、归纳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等概念。其次,为了让学生认识轴对称的条件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教师可以再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相关图形给学生视觉冲击,并使他们结合已有认知,思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进而认识对称点和对称轴。由此可见,合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还能降低难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三、实施小组合作,提高参与意识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主题,感受数学新知识的建立过程,还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为例。为了使学生感受猜想、探索、推理、归纳等过程,加深对多边形内角和的理解,教师首先应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提出探究性问题,如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从对三角形的认识出发,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证明四边形内角和度数。当学生初步感受到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来探究内角和的方法,教师便可再次提出探究问题: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六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n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学生进一步利用以上方法探究、分析、总结、归纳n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能动作用,积极思考,寻找规律,进而构建“n边形内角和”这一概念。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参与程度,调动学生深度思考,进而加深学生对基础数学概念的理解。

四、渗透生活因素,发展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将生活因素渗透到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便能有效沟通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赋予数学问题以生活化特征,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强化其学习动机,使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上升到实践,以此塑造应用意识,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以“一次函数”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出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发展其应用能力,教师首先应渗透生活因素,揭示生活实例。如小明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写出小明的存款与现在开始的月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存款数量y随着月份x的变化而变化,并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再根据题意的剖析,便能够找到这种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此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同时,助其经历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此外,为了引导学生将一次函数的概念引申到具体的生活问题中,教师还可揭示具体的问题,如食堂原有煤120吨,每天要用去5吨,x天后还剩下煤y吨,列出函数关系式。这样便能够使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以此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应用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利用学案导学,做好预习工作

在数学学科中,知识间的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紧密联系的,在同一模块中,知识的学习是递进式的。前置知识的掌握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影响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在数学知识的编排中,同模块的知识往往依照难度分布在不同的学段,两个相关联知识点的学习间隔较长。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原本学习的相关知识,这往往使得教师不得不在课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复习,导致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对于新知识的全面掌握是相当不利的。在预习环节中,将前置知识的学习与预习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扫清新知识学习的障碍。而在过去,预习环节缺乏科学的指导,一直是影响预习效率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以学案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为高效的课堂探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在课堂探究之前,教师就可以以预习案指导学生积极学习前置的相关知识。依据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其与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和乘方等知识应当整体备课。在预习案中,教师需要设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和乘方四个部分的内容。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内容为定义等基础知识。而一元一次方程和乘方这样前置知识的复习既可以包括整体的知识讲解,也可以包括相应的前置性练习题。通过练习题,学生能确定自身知识的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工作。如有的学生在“=”“=”等开方运算中错误率较高,这就需要其在预习阶段重点学习“二次根式”相关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在“3x2-3x=”这样的变形题目中错误率较高,则需要其重点复习因式分解的知识。这样,通过学案导学,教师便能有效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基于前置知识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探究,构建高效的探究式课堂。

六、开展翻转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倡导将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这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倡导翻转教与学的顺序,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其益处在于: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上的主动性,让学生以自己的思路学习知识而并非根据教师的思路记忆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的重点,以师生合作的方式突破较难的部分,而非将难题留到课后作业中,这对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地将翻转课堂与初中数学的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当今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

以“乘法公式”为例。教师可以以翻转课堂来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小节主要分为平方差公式探究和完全平方公式探究两个部分。其中,在平方差公式的探究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边长30厘米,一角缺失了一个边长10厘米正方形的正方形,通过剩余部分的计算,以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平方差公式。在学完上述知识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多种变形掌握不佳,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精心讲解平方差公式的内容。这样,通过翻转课堂,教师便能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有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布置开放问题,鼓励积极创新

相比之前更重知识记忆的教学目标,当下的教学更重视高阶思维的培养。创新是高阶思维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散性思维密切相关,但在过去,教师的教学多重视结果,学生的解题过程也以得出结果为目的,缺乏创新的动力。开放式问题是结果或者过程不唯一的问題,通过一题多解,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布置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主动创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例。在“菱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已知一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你能加一个限制条件,让它变成菱形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有的学生回答“由两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而有的学生则在原有的条件上加上了“邻边相等”的条件。在回答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绞尽脑汁地思考。在每一个条件提出后,教师都可以以“还有吗?”来引导,让学生得出更加多样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突破了常规思维,想出了很多“脑洞大开”的限制条件。这样,通过构建一题多解的开放式题目,教师便能有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需要全面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而教师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并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现课堂中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从以上实践能够看出,构建课堂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学案导学、开设翻转课堂、布置开放问题、实施小组合作活动以及渗透生活因素,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完成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提升数学认知水平[2]。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结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完善其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胡开慧.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

(07):33.

杨自康.浅析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J].儿童大世界,2018(07):125-126.

作者简介:范菊兰(1975.3-),女,福建顺昌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中心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课堂问题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与小组合作探讨的深入研究
议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探讨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选择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