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与实践
2022-04-09郑瑞红
摘要:太行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将太行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既是培养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的内在需要,同时,太行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平台。应从把握太行精神的价值功能,丰富思政课、专业课课堂教学,拓宽实践教学范围等方面着手,促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太行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太行精神;价值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020W218)。
作者简介:郑瑞红,太原工业学院讲师(山西太原03000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3-0140-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党中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包括太行精神。太行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它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为民服务等内容,是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关联,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融合前提:准确把握太行精神的内涵
太行文化是山西红色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英雄的太行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革命精神。其实质与要义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2]太行精神具有革命性、大众性、开放性、先进性、时代性等一系列特点。革命性在于它诞生于革命时期,具有辩证发展的本质;大众性来源于它从群众中来,成果由人民共享;开放性指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开放体系;先进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个先进理论为指导;时代性在于它与时俱进,在历史情景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太行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畏艰险、信念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卢沟桥事变后,面对日寇对山西战略要地的步步紧逼,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军民挺身而出,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大无畏精神,深入抗战一线,建立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又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将根据地扩展到周边省份。在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和太行儿女展开了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奋斗历程。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拿起武器,与日寇展开生死较量,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在奋进过程中展现出的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革命战争精神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感动了全中国人民。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太行军民勇往直前的推进器,太行精神是基于现实而存在的,是对历史情景的现实指导,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拼搏进取精神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均是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存、发展、创新的重要法宝。1937年11月日军占领太原后对太行山区根据地发动多路进攻,欲解除八路军对日军后方的威胁,八路军联合游击队,占据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1940年后,日军开始对太行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实行“三光”政策,展开疯狂扫荡。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1941—1943年),太行山区的八路軍缺衣少粮、四面受敌,无法获得物资补给,加上根据地自然灾害,树木枯萎、土地绝收、灾民成群,抗日军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刘伯承、邓小平等带头修筑良田,秉持自强不息、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与敌人周旋,一步步击溃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围剿,并在与敌人斗争过程中,逐渐锤炼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新时代发扬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意在教育广大学生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要不忘过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知难而进。太行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万众一心、拥民爱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条件艰苦,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唤起各阶层人士组成统一战线,万众一心、抵抗侵略,比如游击队、牺盟会等。太行军民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有的全家老少均上前线,有的父子争先上战场,甚至妇女儿童也在放哨站岗,呈现出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的壮观场景。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仍不忘关心百姓疾苦,立足人民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民团结,取得战争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内丘、高邑与日寇激战时,广大民众乘机炸毁铁路、石桥等,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太行精神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综合分析:太行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太行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将二者融合是培养大学生“信仰、信念、信心”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内在需要。同时,太行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平台。
(一)培养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客观要求
太行精神是山西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坚定“三信”的客观要求和重要抓手,通过对太行精神的认同和主动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山西省情,更好地把握山西革命历史的发展脉络,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立志为山西转型发展贡献力量。当下,大学生群体中充斥着“佛系”“杠精”等“非常态”心理,具体表现为“现实中,我沉默寡言;网络上,我重拳出击”[3],如任其发展可能造成理想信念崩塌,核心信仰、信念、信心缺失。培养时代新人,就要加强“三信”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太行精神是山西革命战争历史的代表性诠释,学习、认同并传承太行精神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普通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太行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太行山区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战胜了艰难困苦,正是因为心中抱有必胜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他们的精神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信念教育的范本。学习太行精神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更容易将党的奋斗目标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勇气。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的内在需要
太行精神作为山西本土文化精神,它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学生所熟知的现实中,更便于教师从中提取鲜活素材,也便于学生近距离感受文化魅力,大大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利用优质文化精神,凝聚核心价值,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太行精神是太行儿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落后、政治保守、文化淡漠的艰苦岁月中凝结形成的,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民族精神。太行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等核心内容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开展各类红色基因传承实践活动能够助力大学生感悟太行人民奋斗史,将太行精神内化为自身精神品质,培养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学习生活观,从而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进而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和亲和力。另外,太行文化是直观的、现实的,在大学生中传承太行文化可以起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之本质,树立正确文化观和历史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三)太行精神的弘扬与传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4]大学生是青年的代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太行文化要实现高效弘扬与传承,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将太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向大学生传播太行文化,传递太行精神,实现太行精神的赓续发展,厚植家国情怀。近年来,山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许多高校的党课、思政课开在了革命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了红色基地。这种实景考察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再现了革命历史场景,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同胞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切身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崇高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身体力行认同并传播红色文化,自觉承担起讲好山西故事、助力转型发展的时代使命。
三、如何融合:太行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指向
(一)把握太行精神的价值功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不走样
第一,把握政治性。高校传承太行精神应准确把握其政治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教育管理等多角度把中国共产党对于太行精神的传承做法和经验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太行精神浸染和扎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信仰深处。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政治素养合格和专业技能过硬,在政治素养合格方面尤其需要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管理同向同行,合力教育。第二,挖掘时代性。太行精神为新时代青年生成理想、担当负责、成长成才等提供了行动参照。新形势下,为实现“两步走”战略安排,需要批量培养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将信念塑造、使命担当、知识传授、技能提升融为一体,以太行精神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让他们从太行精神中汲取营养,增强担当意识,夯实为人处事本领,促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第三,寻找契合点。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植入太行精神,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增加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以专业领域典型历史人物事迹塑造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为民服务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太行精神的价值和情感认同。此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长时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载体,可以通过体验式教育充分发挥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体验式教育是太行精神传承的有效形式,可以通过思政课、专业课和实践来开展,将课题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丰富思政课、专业课课堂教学,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首先,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都需要一批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不断更新知识架构,立足历史、着手现实,把理论讲清楚。其次,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黏合剂。教师要创新思路,把太行精神的传承与现代新媒体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相关历史事迹丰富授课素材;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建设智慧课堂,使太行精神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下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學,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再次,教学内容是传承太行精神的主要手段。太行精神是山西红色文化的缩影,应将其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研究,并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要把握太行精神的精髓,深入挖掘太行故事、讲好太行故事,使大学生对太行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有更深的了解,还要与时俱进科学解读太行精神,使学生产生政治和情感认同。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讲好太行人民积极参加抗战的故事,讲好左权将军的故事,讲好太行奶娘的故事,讲好太行人民不畏艰险、积极抗战的故事,描述好“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的动人景象。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抗战的艰难,从而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三)拓宽实践教学范围,促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
第一,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带领大学生到太行根据地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体验抗战的艰难和中国共产党的不易,深化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认识。另外,实践教学还可以用确凿的证据教育大学生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政治和情感认同,维护英列权益、捍卫英列荣光。组织大学生党员志愿者队伍,由思政课教师带队,形成太行精神宣讲团,利用寒暑假对太行革命老区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实践报告,开学后进行汇报展演,将考察结果和亲身感受讲述给周围同学。第二,规范专业课实践教学。实践课程是专业课程的一部分,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实操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旨在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把信仰、信念、信心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结合,体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畏艰难的太行精神。第三,规范开展日常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太行精神为主题的党团组织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家乡红色故事演讲活动,通过户籍地的少数学生对太行故事的演讲,加深班级同学对太行故事的了解。大学生党员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班团组织是党与青年学生联系的纽带,充分发挥团支部、班集体中党员的“关键少数”作用,每个党员包干负责几名普通学生,组成太行精神学习小组,充分践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吸引其他班级同学加入,用实际行动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使太行精神在校园内广为传播。
太行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调动各方力量,打造思政大格局,坚持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教授知识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形成太行精神育人育才合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N].人民日报,2021-09-30(1).
[2]太行精神的内涵与由来[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n1/2017/1221/c85037- 29720171.html.
[3]吴朝进,张金荣.“佛系”与“杠精”:社会变迁下的青年心态困境[J].思想教育研究,2021(6).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责任编辑:陈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