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2-04-09邱俊琴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创新教学道德与法治

摘 要: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对道德规范及国家政策的正确认知,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强化国家认同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文章论述了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创新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9-0026-03

引  言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国家认同素养的关键时期,而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国家认同素养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国情、方针、政策、道德、法律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健全学生的思想认识,而且要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具体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落实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国家认同素养从属于“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主要指公民对自己归属的国家的认知,是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文化、民族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表现为愿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也能够在国家发生困难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是公民身份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升华[1]。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教师要有信仰和责任担当

(一)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良好的国家认同素养

社会兴旺要靠教育,民族兴衰要看文化。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高尚的品格情操、治学态度、行为习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一位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很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有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与富强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应将家国情怀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到从实际出发,以爱国、爱乡、爱校为标准,紧跟国家时事,了解本地民俗,热爱教育工作。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学生,做到严谨治学,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学生自然会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对这门课程产生热情,也会自觉对国家产生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达到培养国家认同素养的目的。

(二)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责任与担当

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课程知识的能力,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事件,并给出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尚不完善,他们很容易对社会发生的事件产生错误的看法,形成错误的认识。如果不及时纠正,其很容易在日后误入歧途。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清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要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即对青少年成长、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的责任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解决他们的思想和实践问题。

教师要把培養国家认同素养定为教育成才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这一既定的教育目标付诸行动。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性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去研究教材,结合实践和教育课题,采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依据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给学生灌输国家认同思想和观点,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习惯和行为;科学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强调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教师要形成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思路和步骤,采取强化国家认同教育的措施,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道德和精神世界的构建。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关心时政,深度挖掘国家认同意识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结合相应的时政热点,紧跟时代发展,对知识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在现今的数字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到即时发生的新闻及社会报道。这些国家新闻或社会事件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无论哪一种,教师都可以将其作为实例在课上与学生一同分析,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感知时政,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对国家认同产生更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新闻报道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把握当前的时政热点,引导他们理解国家发展政策。教师还可以将实例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基于实例分析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社会现状及国家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情感层面激发对国家的热情,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还可以紧跟时事,在教师的引领下形成自己的基本判断。所以,教师应在多媒体环境协助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国家认同能力,而学生应在多媒体环境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互动交流研究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拥有更多的温度和效用。

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抗疫过程中的一些视频: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2020年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2月8日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子弟兵冲锋陷阵,“逆行者”迎难而上,志愿者争先恐后,医护者奋不顾身,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接下来,笔者给学生抛出问题:“看到这里,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对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有没有信心?这份信心来自哪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一段段视频让我们看到了广大医疗工作者逆行赴国难的从容,有的说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自己也跃跃欲试,想参与其中,有的说看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家民族责任感,更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学生的发言中笔者看到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笔者勉励学生,中国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激励他们拼搏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矢志向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疫情无情人有情,感受到中国的制度优势,更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下,我们定能取得抗疫的胜利,定能完成大国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营造情境,激情感受国家认同意识

很多学生不喜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多半是由于这门课程文字内容太多,枯燥无聊。一些学生甚至觉得它不如主科目重要,学不学都无所谓。其实,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应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要想让学生接受甚至喜欢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课上创设贴近生活的虚拟情境,邀请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当然,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强化其对国家的认同。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扮演过程中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想法,学到相关知识,还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人奉献对国家的意义。

在讲解“正视发展挑战”一课时,笔者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引入主题,让他们认识到疫情是对中国乃至全球的重大挑战,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当下,可持续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也是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那么中国要怎么发展,我们又能为中国的发展做些什么?接下来的环节,以武汉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分组查找疫情前后的资料并分享。在阅读一系列数据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学生纷纷为武汉为祖国在短期内重现繁荣而自豪,也表示要学习抗疫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发展的湖北欢迎您”,邀请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推介湖北,他们都能声情并茂地演绎角色。他们用卓越的表现和激昂的声音告诉全世界:“湖北行,因为中国行!”

(三)交流展示,有效传播国家认同意识

新教材倡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得,得到发展。学生能交流、会沟通,想展现、敢展现是一种品性和能力,也是一种素质。那么,怎样通过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展现能力来传播国家认同意识呢?首先,营造和谐的沟通交流环境。教师要善于构建优良的交流氛围,改变过去由上而下的“给予”方式,与学生一同探寻、感受和收获,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和谐的环境是师生间交流的前提条件。其次,要留意交流的阶段。教师要通过对话激发学生的灵感,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优点,让学生发掘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让交流和表述的过程变成发展的过程,实现协作发展。这样,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既不可以变成旁观者,也不可以只关心自身的见解,而忽略他人好的提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学生都要善于收集有效的信息内容来完善自我的见解。最后,教师应公开总结学生的交流状况,并选准机会适度地给一部分学生进行扩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还要勉励一部分主动性不高的学生,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质量的互动交流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突出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

例如,在讲授“共促民族大发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课前布置了“党和政府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榮,采取了哪些措施?”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去收集资料并指导他们将其做成PPT,上课时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学生分享了福建莆田在教育、医疗、旅游、农业、人才等方面援疆的具体案例,以及莆田市在保护西天尾畲族文化的具体举措。整节课下来,交流展示的学生口若悬河,听的学生津津有味,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学生深刻体会到各族人民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促进祖国繁荣发展。

三、课内外活动结合,落实国家认同素养

课堂教学是师生紧紧围绕课程内容及国家认同意识而进行的双边互动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也是检验学生素养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既可以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能了解社会,并进一步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提升国家认同素养。

例如,在教学“促进民族团结”这一课时,笔者充分利用本地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优势,带领学生走进双福回族村,通过了解政府保护回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以及参观当地的特色建筑,跟村民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的方式宣传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这次实地考察使学生意识到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教育、就业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同时,笔者还教育学生,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每个人都应该为促进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出一分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增强了国家认同素养,又激发了社会责任感。

结  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解决学生在国家认同上的困惑,使学生在家国情怀、对党忠诚、实现中国梦方面得到启蒙,培养理性思维下的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作者简介:邱俊琴(1975.6-),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第九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创新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