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效果▲
2022-04-08冉继朋张静波
冉继朋 张静波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保定市 071000,电子邮箱:ranjipeng@163.com)
肺动脉栓塞是由于大量血栓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而引起的肺循环障碍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以呼吸困难、胸痛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1-2]。尿激酶是治疗肺动脉栓塞的代表性药物,但不同剂量的尿激酶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剂量过小则不能起到良好的溶栓效果,剂量过大会导致机体器官出血[3]。何斌等[4]的研究表明,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呼吸功能。导管碎栓是利用导管将堵塞肺动脉的血栓破碎,使肺动脉再通,改善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症状[5]。本研究观察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6]中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标准;均经心电图、心脏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肺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排除标准:非肺动脉栓塞者;重大器官损伤者;精神障碍、语言障碍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病例资料不全患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尿激酶组和联合组,各50例。尿激酶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2(39.43±20.50)岁;胸痛11例,咯血10例,呼吸困难13例,休克10例,咳嗽6例;联合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2~62(39.90±20.00)岁;胸痛12例,咯血11例,呼吸困难12例,休克8例,咳嗽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绝对卧床、吸氧、抗凝、改善心功能、抗休克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尿激酶组给予尿激酶(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959)1万U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0 min内静滴完成,1次/d,连续治疗5 d。联合组给予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选择患者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4F导管鞘,导管引导,行肺动脉造影,明确肺动脉栓塞部位、大小及形态,将导管插至受累肺动脉分支,反复转动导管,行导管碎栓术,碎栓完成后经导管注入25万U尿激酶,20 min内注完,术后每天使用输液泵持续泵入50万U尿激酶,连续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液动力学、凝血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5 d清晨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置于一次性抗凝管中保存,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获取上层血清,在-80℃环境中保存。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德国美创,型号:Coatron 1800)检测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德国美创,型号:Coatron 1800)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压,采用血气分析仪(雅培公司,型号:i-STAT300)检测PaO2。
1.3.2 气促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气促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将患者活动后未感到气促判定为气促缓解。
1.3.3 治疗效果:治疗后5 d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气分析指标正常,胸部X线检查显示无缺损肺段。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血气分析指标显著好转,胸部X线检查显示缺损肺段较治疗前减少≥7个。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气分析指标明显好转,胸部X线检查显示缺损肺段较治疗前减少≥1个。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血气分析指标无好转,胸部X线检查显示缺损肺段较治疗前增多。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4 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牙龈出血:患者刷牙时及刷牙后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患者呕吐鲜血。血尿:患者小便纸上带血。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 d、5 d,联合组的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尿激酶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T、肺动脉压、Pa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 d、5 d,联合组PaO2水平高于尿激酶组,PT、肺动脉压水平均低于或短于尿激酶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x±s)
组别nPT(s)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5 d肺动脉压(mmHg)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7 dPaO2(mmHg)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5 d尿激酶组5017.62±2.1415.28±2.0113.52±1.7657.62±6.3341.79±5.2127.62±3.2267.92±7.3375.63±8.6486.62±9.33联合组5017.71±2.1814.01±1.8511.02±1.2356.98±6.2834.22±4.0320.35±3.0168.22±7.4180.63±9.2298.62±10.14 t值1.0423.2878.2330.5088.12711.660.2042.7986.158P值0.3000.0010.0010.6130.0010.0010.8390.0010.001
2.2 两组患者气促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联合组的气促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尿激酶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气促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x±s,d)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8.00%(49/50),高于尿激酶组的78.00%(39/50)(χ2=9.470,P=0.002)。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联合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尿激酶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3 讨 论
肺动脉栓塞是由内源性或者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而引起的肺循环障碍性疾病[7-8]。有研究显示[9],肺动脉栓塞是血栓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血栓从下肢静脉脱落后,随着血液流动到达肺部血管,堵塞肺部血管,进而使患者机体循环功能受损。肺动脉栓塞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晕厥,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若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0-11]。
临床上治疗肺动脉栓塞的主要方法为溶栓,血栓被消除后,可快速降低患者的肺动脉压,进而提高预后[12-13]。尿激酶是从健康人群的尿液或肾组织中培养而来的一种酶蛋白,是临床上治疗肺动脉栓塞的常用药物,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催化分解纤溶酶原,将其转变为纤溶酶,继而使纤维蛋白溶解,最终达到溶解血栓的效果[14-16]。介入导管碎栓术治疗的特点是碎解中心血栓,使碎解的血栓随着血液流动到外周肺循环中,促使大血管开放,进而缓解肺动脉主干阻塞,改善患者的肺灌注[17-18]。
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是肺动脉栓塞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尽早采取溶栓或手术治疗[19]。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为急性反应蛋白,可使全血黏度增加,促进血栓的形成,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20-21]。研究显示: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且无基础性心肺疾病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若得到及时治疗,则患者预后较好;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预后较差,而此类患者应在短时间内恢复肺动脉血流,降低肺动脉压,这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22]。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3 d、5 d的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尿激酶组,气促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尿激酶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可有效地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联合组PaO2水平和总有效率高于尿激酶组,PT、肺动脉压水平低于或短于尿激酶组(P<0.05),说明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气指标,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为:入选病例少,研究时间短,未能对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进行评估。今后可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临床应用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肺动脉栓塞提供更多证据。
综上所述,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缩短患者气促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