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纤维蛋白原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疗效分析

2022-04-08张更伟周振裕杨柏松常海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外源性氨甲环酸凝血因子

张更伟 周振裕 杨柏松 王 进 常海峰

1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518114; 2 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外伤,其中大多数为45岁以下社会主要劳动力,死亡原因中40%是由于创伤性凝血病所致。创伤性凝血病起始与发展过程中的病生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其促发机制是由于严重的器官组织损伤后,机体大量失血导致凝血因子数量下降和功能障碍,继发纤溶过度,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创伤大出血激活凝血系统,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此外,重创、免疫系统启动系统性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因子等,进一步加重和促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在机体发挥凝血效应的过程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作为机体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终端效应分子,诱导血小板(PLT)聚集和黏附,从而发挥凝血功能效应。有报道表明,在重症创伤的早期阶段,血液FIB的丢失和缺乏比其他凝血因子更快,而早期补充外源性的FIB可能改善预后[2]。氨甲环酸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经典止血药物,它能够抑制FIB降解,限制纤溶系统过度激活。有文献报道氨甲环酸可能降低重症创伤的死亡风险[3]。因此,本文通过纳入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分析FIB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凝血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深圳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6月急诊就诊的创伤凝血病患者112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明确的解剖部位损伤>2个;(3)受伤至收治重症监护室时间<12h;(4)创伤后生存时间>120h;(5)APTT和PT>1.5倍正常值;(6)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16分。排除标准:(1)合并存在各器官系统的严重基础疾病;(2)合并恶性肿瘤;(3)长期应用抗凝药物;(4)长期应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37.83±4.46)岁;受伤至入组时间0.5~4.5h,平均受伤至入组时间(2.02±0.28)h;受伤部位:胸部14例,腹部20例,胸腹联合伤11例,骨盆及肢体伤11例;原因:交通事故22 例、坠落15例、挤压伤8例、砸伤11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37.28±4.39)岁;受伤至入组时间0.5~4.6h,平均受伤至入组时间(2.01±0.26)h;受伤部位:胸部13例、腹部19例、胸腹联合伤12例、骨盆及肢体伤12例。原因:交通事故23例、坠落14例、挤压伤9例、砸伤10例。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和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开展。

1.2 方法 对照组在输血、补液抗休克的治疗基础上,积极进行手术或介入损伤控制性手术。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输血方案:输红悬液维持Hb>70g/L;输血小板维持PLT>50×109/L;输注血浆(FFP)将PT和APTT维持在1.5倍正常值以内;输注冷沉淀维持FIB>1g/L。补充钙质维持游离血钙浓度>0.9mmol/L。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FIB(0.5g/支,上海莱士,1.0g/次,2次/d)和氨甲环酸(成都贝特,1g/次,2次/d)治疗。

1.3 评价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PT、APTT、FIB、Hb 及PLT 等凝血功能指标和IL-6、IL-8和TNF-α炎症因子指标;(2)输血量:对比两组红细胞(RBC)、FFP及冷沉淀用量;(3)预后情况:对比两组MODS发生率、病死率。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PT、APTT、FIB、Hb和P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2h后,两组凝血功能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 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8h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比治疗前上升,但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缓慢;治疗72h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比治疗48h时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 血制品用量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制品用量比较

2.4 预后情况 治疗后30d内,观察组的MODS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n(%)]

3 讨论

重症创伤(ISS>16分)时,创伤性凝血病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约占40%。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其中的核心环节是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创伤伴随着机体大量失血,出血过多引起器官组织灌注不足,继发低体温和酸中毒。此外,大量出血使凝血因子快速消耗,数量减少,同时伴随功能异常,不能发挥有效的生物学功能,纤溶系统的功能异常亢进,最终陷入“死亡三联征”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生命。

在重创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上,主要措施即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和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DCO)。尽管DCO复苏方案对于重症创伤的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死亡三联征”的控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始动因素,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重创患者在接受有效的DCO手术后,预后不良[4-5]。

创伤后大出血是凝血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纤维蛋白原作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的关键效应节点分子,更快于其他凝血因子的丢失和消耗,因此,在创伤后,一方面补充外源性FIB,另一方面阻止其消耗和降解,可能延缓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与发展[6]。目前人FIB已经能够人工合成,氨甲环酸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纤溶药物,能够阻止FIB的消耗和降解,可以使纤溶亢进造成的出血患者获益。本文中对重创凝血病患者在传统救治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外源性FIB和氨甲环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两者联合使用一方面能够抑制纤溶系统亢进,减少FIB的消耗,另一方面能够补充外源性FIB,从两个方面改善FIB水平,最终能够起到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打破恶性循环。此外,观察组损伤早期的炎症因子水平比对照组上升缓慢,而且损伤后期的炎症因子水平比对照组下降更快,这表明FIB联合氨甲环酸治疗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阻止创伤相关炎症的进展。进一步研究表明,FIB联合氨甲环酸应用,可以显著降低MODS发生率和救治死亡率。

田勇等[7]研究了氨甲环酸对于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与单独的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在创伤早期加用氨甲环酸不仅能够减少血制品输注量,还能够显著降低MODS和死亡发生风险。Hauser等[8]通过前瞻性研究重创患者应用外源性FIB干预,结果表明,外源性补充FIB能够显著降低输血量,改善患者预后。朱悚之[9]的研究也表明,人FIB干预对于创伤患者的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果与其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损伤控制性复苏的基础上,应用氨甲环酸联合FIB干预重症创伤患者,能够减少输血量,减轻机体炎症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外源性氨甲环酸凝血因子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1632例老年患者使用氨甲环酸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及凝血象间的相关性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1949年以前复旦大学的党组织沿革及特点
高职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看恐怖片,血液都被吓凝固了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肉品污染的来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