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参与社区博物馆的运营情况初探
2022-04-04任心禾
任心禾
摘 要:目前国内各地都在兴建社区(生态)博物馆,但运营管理情况欠佳,史家胡同博物馆呈现出良好的运营态势,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学习探究。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后发现,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第三方参与运营是该馆成功的关键,而其运营成功的核心要义又在于组织架构、经费使用、人员设置、营销策略、发展模式五个方面。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发展经验启示社区博物馆的运营可以通过多元灵活的人员设置、全面长远的资金规划、与社区居民和企业友好合作、孵化培育定点项目的模式重焕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第三方;社区博物馆;运营模式;史家胡同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21
0 引言
社区博物馆是新博物馆学运动在中国实践的主要产物,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社区博物馆数目激增,但其运营管理情况与应有的社会效益欠佳。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社区博物馆是一个舶来品,其在西方社会语境之下的含义该如何在中国国情下演绎?201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中也对生态(社区)博物馆提出了整体再现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要求①。在現有研究基础上结合雨果·戴瓦兰②、金纳德③、单霁翔④、吕建昌⑤等学者的讨论,将下文所要讨论的社区博物馆定义为:“馆舍建于社区内,常设展览反映社区历史文化情况,以建设社区文化、服务社区居民为主要存在目的,通过一系列展览、活动促进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在地保护社区文化,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提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增强居民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博物馆。”
明白“是什么”以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如何做”的探讨。社区博物馆的运营并无成功范例可供参考,原本兴起于西方的社区(生态)博物馆大多以失败告终。法国的生态博物馆在经历了初期的兴盛后今天多数门庭冷落;安娜考斯提亚作为社区博物馆的始祖,现也被收归史密森尼研究院系统,结束了其社区治理的阶段⑥。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在建成后带来诸多争议;三坊七巷虽然以社区博物馆的名义存在,但实际运营中更加偏向于一个旅游景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史家胡同博物馆脱颖而出。它如何在忠于服务社区的前提下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展览与活动,实现长久有效的可持续运营?调查研究显示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运营情况转变是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后文简称“北规院”)团队接管后发生的。在此之前,该馆面临和其他中小型博物馆同样的问题⑦:展厅面积小、藏品数量少、展览形式单一、缺乏优秀人才、管理模式僵化、资金来源单一、缺少市场意识等问题⑧。不少学者都就此提出了学理上的建议⑨,但都缺乏实践的检验,因此史家胡同作为实践产生的成功案例,其运营经验与模式对社区博物馆及同样规模的中小型博物馆都极具参考借鉴意义。
1 史家胡同博物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历程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属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管辖。馆舍在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旧居上进行改造建设,外在建筑形象与整个胡同面貌和谐一致,其内在展陈以表现胡同的历史风貌为主。馆舍占地1100平方米,共有8个展厅,其中第一到第七展厅为常设展览,共9个篇章,从胡同的历史开始回顾:首先细数胡同几百年来孕育出的名人与文化成果;其次展品涵盖声音、实物、视频,从听觉、触觉、视觉三方面全景展示民国年间胡同生活的样貌,给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最后则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同崭新的发展面貌。第八展厅则用来举办临时展览,馆内还设有办公区与多功能厅。
1.1 史家胡同博物馆运营现状
史家胡同博物馆保持较高的临时展览更换频率。以2018年为例,全年共举办8场大型展览和4场小型展览,平均每月都有新的展览与观众见面。同时博物馆配合展览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休闲文化生活。如在七夕“我们俩”主题摄影展期间,开展了“纸短情长”朗读、寄语书写活动,由社区居民通过朗读的形式重温往昔的记忆,为胡同居民带来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值得博物馆学界关注的是,史家胡同博物馆起源于“社区营造”,并在后续运营中参与社区建设。通过举办论坛、建设工作坊、开展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比如:通过“厕所革命”项目,为社区居民引入了不需接通上下水就可以瞬间将排泄物烧成灰烬的黑科技马桶;举办“微花园”设计工作坊,美化胡同居民的居住环境。
1.2 史家胡同博物馆发展历程
2013年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北京第一座集中展示胡同文化和胡同生活的博物馆。2013年进行了房屋改建以及展厅布展,8月舒乙先生为史家胡同博物馆题字,10月18日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通过表1的梳理可直观看出2017年北规院团队接手博物馆运营是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此后每日观众数量、交流访问、展览教育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式的进展,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始以一种生气勃勃的形象进入大众视野,并且受到政府、学界、媒体等多方关注。
2 第三方参与社区博物馆运营机制阐释
第三方这一概念来自英语中的“the third party”这一说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第三方可以与两个主体有联系,也可以独立于两个主体之外。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运营中,北规院作为第三方独立于建设出资方(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与社区培育基金会)与场地产权所有者(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又与二者共同参与到博物馆的运营之中。
2.1 组织架构与人员设置
组织架构对于任何机构的运营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顶层设计影响到实际运营过程中的权责关系划分、事务处理的流畅程度等问题。对于史家胡同博物馆来说,与其发展相关的三个重要机构分别是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北规院、社区培育基金会,它们各自为博物馆的发展给予不同的助力。而实际参与到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人员主要有全职员工和非全职参与运营的社会人士两部分。gzslib202204051604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拥有博物馆场地产权,策划并陈列了第一到第七展厅的常设展览,修建了基础的安保安防设施,并与物业公司以政企共建的方式负责了博物馆日常的安保工作。另外,由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博物馆文创商店也是由朝陽门街道办事处以外包的方式承包给社会企业,与博物馆的运营相互独立。北规院于2017年正式接管博物馆的运营,主要使用的空间是第八展厅与多功能厅,通过临时展览和教育活动调动社区居民和博物馆观众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培育基金会是2018年在北规院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的共同推动下成立的,是国内首个从城市更新领域支持社区培育的专项基金,主要聚焦美丽社区建设,重点关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着力于解决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难点、痛点和兴趣点等问题,今后拟从“技术革命”“范式孵化”“社区故事”“社培学院”等四个方向对专项项目给予资金及相关方面的支持。
现馆内共有5名全职员工负责博物馆的日常运营,这5名员工均属北规院管理。设有馆长、副馆长各1名,负责博物馆日常的项目推动以及与各方机构的接洽,有正式馆员3名,馆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有财务报账、新媒体运营、活动跟进、志愿者与会员管理、与社区居民接洽等。工作人员往往身兼多职,并且在多个项目上相互合作,工作机制自主灵活。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与工作经历多样,有计算机、社工、市场营销、心理学、企业管理等多重学科背景交叉,进入馆内工作的渠道也多种多样,除了通过社会招聘进入馆内工作外,还有通过志愿者选拔、北规院委派、返聘退休工作人员等。
非全职参与运营的社会人士主要由志愿者、会员与实习生群体三部分组成。目前馆内有200名左右的志愿者团队,已经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志愿者管理与奖励机制,有讲解志愿者、活动志愿者、馆务志愿者、网群管理志愿者、摄影志愿者五大类别。博物馆会员制度是2018年9月底开始提出并实施的,主要以在博物馆内扫码填写问卷报名的方式成为会员,尚未采取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截至2019年4月已经发展3000余名博物馆会员。官方运营的微信号与博物馆会员成为微信好友,通过朋友圈分享的形式向博物馆会员分享馆内每日动态,并且发布活动预告。这种“与博物馆会员成为微信好友”的社交化模式⑩也是史家胡同博物馆独有的创新。博物馆会员以其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反哺博物馆,从而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馆内长期面向高校招募实习生,实习生往往有着与博物馆或社区营造相关的专业背景,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相应的学术关注。
2.2 主要经费来源与使用情况
维系史家胡同博物馆一年正常运营的经费为150万元,主要包括基础物业、开展活动与策划展览、项目培育三个方面,分别得到了来自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北规院和社区培育基金的经费支持。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每年给博物馆拨款50万元,负责博物馆运营的全部基础物业费用,主要包括水、电、网费和安保消防等物业支出,并对由街道规定主题的四次展览给予经费支持。北规院每年拨给博物馆运营的经费不少于100万元,除街道确定主题的展览外,其余展览与活动均由北规院给予经费支持。2018年,社区培育基金会成立,该基金主要针对“培育美好社区”的项目开展。
2.3 博物馆对外营销策略
史家胡同博物馆对外营销策略的提出基于两个问题的解决,首先是作为社区博物馆如何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其次是博物馆如何面向社会塑造自身形象,争取社会资源。
2.3.1 博物馆获取社区居民的信任与支持
社区博物馆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社区。同大多数基层组织一样,博物馆在成立之初,同样面临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困局。史家胡同博物馆在运营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有三:首先要有耐心,需要清楚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始运营之前,北规院在朝阳门街道已经开展了几年的社区营造工作,拥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其次要“以心换心”,从最初需要带小礼物登门拜访社区居民,到后来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转变触发点,是在一次次用心经营策划的活动中逐步走进了社区居民的心;最后是要办实事、聚民心,社区博物馆需要为社区居民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只有让居民看到社区博物馆的力量,他们才会愿意主动参与社区博物馆的建设。
2.3.2 博物馆面向社会打造品牌
史家胡同博物馆在面向社会的营销上采取的策略与现有的博物馆营销思路是基本吻合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立足于精品展览打开市场,吸引观众。摆脱了当下博物馆界展览同质化的现象,史家胡同博物馆展览内容紧密贴合社区居民的生活,以老照片、旧物等为主要展品,勾起居民的回忆,促进社区认同。在注重展览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展览更新频率。
配套展览开展教育活动,以参与感培育忠实观众群体。在活动中,参加者可以作为活动主体进行参与,并且有配套的产出,成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传统文化的发声者,从而提高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通过这种强调“参与”的活动,博物馆培育出一批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忠实观众。
注重后续推广,与媒体平台合作,增加在公众视野中的曝光度。史家胡同博物馆与多家媒体平台有长期合作,每次有精品展览活动都会邀请媒体报道跟进。宣传报道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带来了更大的观众流量和社会企业的关注,有力支持了博物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助力自身的发展。
逐步形成合作机制,借力社会机构开展公益活动。作为公益性的机构,馆内面向社区居民、会员群体、普通观众提供的服务目前为止全部是免费的。但随着活动频率与游客群体的增加,这给博物馆的运营经费带来了一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与有意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企业合作,一方面为企业提供面向公众的推广平台,另一方面借助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助力博物馆的发展,达成双赢局面。
3 第三方参与社区博物馆运营机制总结gzslib202204051604史家胡同博物馆并非国家注册备案的博物馆,其在管理运营中并没有接受来自我国文物主管部门对博物馆的一系列硬性要求。它在运营过程中所呈现的模式为:场馆建设由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完成,产权与基础设施属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日常运营与活动策划则由北规院作为第三方负责。这种由政府所有产权、第三方团队负责博物馆运营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提出的“政企共建”模式相吻合。这种模式并非只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取得成效,郭守敬纪念馆在使用此种模式邀请“耳朵里的博物馆”张鹏团队参与运营后,也在展览策划、活动举办、社会影响等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
3.1 以多元灵活的思路进行人员设置
人是博物馆的灵魂,史家胡同博物馆出色的运营成果离不开背后工作人员的付出与智慧。前文已经提及该馆的正式员工学科背景多样,工作经历及年龄层次都各不相同,但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一定的博物馆情怀。而反观我国正式登记在册的博物馆,在招聘人员的标准上则显得相当严苛,核心岗位的文化生产人员多为历史学、考古学专业背景。门槛的设置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但专业背景过于单一则禁锢了博物馆文化的多元发展。
就中小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数量而言,我国尚未出台相关规定,史家胡同博物馆5名全职员工通过与志愿者、实习生合作,已经能够顺利完成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因此,社区博物馆的人员设置应本着提高效率、控制经费的原则精简人员,努力做到使人各安其事、各尽其责。
3.2 资金规划要全面长远
资金支持是决定博物馆有效运营的根本性因素,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良好运营得力于两部分资金来源:其一是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拨款500万元兴建的博物馆基础设施与场馆结构;其二则是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和北规院每年给予的150万元展览与活动经费。
我国现在各地中小型博物馆数量激增,但出现了“管建不管养”的面子工程,即建馆投入巨额资金,场馆硬件设施一流,而一旦开馆运营便门可罗雀,没有优质的展览与活动进行后续跟进。面对这样的问题,社区博物馆等中小型博物馆在建设之初资金规划就要全面长远,一方面要考虑博物馆建设的经费,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博物馆后续运营所需的是长久的资金支持。这两部分资金的意义同样重要,一旦有一方无法达到条件,最终的结果都是双重的资源浪费。
3.3 与社区居民友好共建
社区居民是社区博物馆发展的动力之源。针对社区居民長久定居的特点,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对居民的吸引力有限,因此临时展览与活动才是吸引社区居民的关键。社区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务必贴近社区居民生活,让居民有归属感与认同感,如史家胡同“回家”主题系列展览和老照片展等展览内容与题材均出自居民的实际生活。与展览配套的活动则注重让社区居民成为活动的表演者、倡导者、发起者,而非只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被动参加。在此过程中,博物馆应逐步改变角色定位,将创造与表达文化的权力让渡给社区居民,培养他们使用博物馆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博物馆是其面向社会发声的一个平台与窗口。例如,史家胡同博物馆2019年4月接到了筹办史家小学毕业生60周年回顾展的任务,这个展览策划由史家小学的毕业生主动提出,相关展品物件也均由毕业生提供,博物馆仅在布展、场地、设备维护、活动协助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社区博物馆的角色定位应当是服务者,而非领导者。借由社区博物馆的平台汇聚社区居民的力量,解决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社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社区博物馆作为文化平台,相较居委会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容易吸引到高校、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的关注,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可以借助高科技解决社区居民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房屋老化、居住条件不佳等,在活态保护传统老建筑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
3.4 秉持“三方共赢”心态与社会企业合作
现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博物馆都属于国家所有,但我们回溯博物馆的起源,最初的博物馆其实是由私人出资建立的,正是私人的资金支持给予了博物馆最初的发展动力。
在逐步推进博物馆面向市场激发自身活力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把目光投向社会私人资本,再次由此获取推动博物馆前行的动力。社区博物馆作为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有政府的支持,在社区居民中认可度与信赖度较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身的平台与窗口。而对于博物馆来说,与社会企业合作举办展览与活动不但能促进自身发展,而且可以减缓资金压力。
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例,在与社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经费与主要策划都由企业承担,博物馆方面只需要提供场地以及一定的人力协助。这种巧妙的借力丰富了博物馆的日常活动开展,也满足了企业向民众展示自身的需求。以2019年4月举办的插画展为例,优秀的图书绘画作品得到了社区居民与到馆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种博物馆(政府)、社区居民(观众)、企业都能从中获益的运营模式,实质上是企业作为市场商业力量借由博物馆这一公众文化平台发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各方力量的平衡。政府作为博物馆的主管部门对博物馆的文化输出负有监管责任,博物馆想要在有限资金下促进自身发展,而企业需要满足自己的宣传需求,这意味着政府要适当让渡文化话语权,企业自身应当符合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标准,而博物馆在承办活动的同时还必须把控好自身社会文化形象并考虑到输出内容是否能够真正服务社区居民与观众。这要求从最初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到最后展览活动真正面向观众,每一步都需要秉承使博物馆(政府)、社区居民(观众)、企业三方共赢的心态去做决策,一旦有失偏颇便会造成不良影响。
3.5 以“孵化培育”模式建设社区博物馆
“孵化培育”模式指在社区博物馆运营之初,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给予帮扶,完成场馆建设、基本布展、组织人员架构,派遣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博物馆日常运营,将博物馆发展逐步带入正轨。当政府完成一个社区博物馆项目的“孵化培育”后,会逐步淡出博物馆管理,减少资金扶持,撤出专业人员转而培育其他项目。这种模式有助于节省政府人力、物力,在同等条件下培育更多的社区博物馆。gzslib202204051605该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育社区博物馆自我发展的能力,即博物馆必须有自我发展、自我优化、自我提升、自我造血的意识,不能所有事情都等待政府给予指示与帮扶。当政府完成对博物馆的“孵化培育”逐步撤出博物馆管理后,博物馆必须有自我经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长久可持续发展。如果一味依赖政府帮扶,一方面随着博物馆数量的增加,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对博物馆自身来说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结束“孵化培育”之后,政府依旧关注博物馆的发展,把控并指导其发展方向,且给予人力与资金的支持,并非完全脱管。
4 结语
社区博物馆作为新生事物,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尚未完善,史家胡同博物馆是社区博物馆运营的一个成功案例,本文主要探讨其第三方参与的运营模式。本文重点落脚于组织机构、运营团队、经费来源与使用情况三个大的方面展开探讨,同时也简要分析了社区博物馆对外的营销策略。
基于对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案例分析,尝试从以下五方面提炼第三方参与博物馆运营的要义:①以多元灵活的思路进行人员设置;②资金规划要全面长远;③与社区居民友好共建;④秉持“三方共赢”的心态与社会企业合作;⑤以“孵化培育”模式建設社区博物馆。
新运营模式下史家胡同博物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它的管理权归属、制度建设、发展可持续性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它作为社区博物馆建设的试验田,它的成长与发展将为整个行业提供参考学习的范本,我们应当予以持续关注。
注释
①国家文物局.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EB/OL].(2011-08-23)[2021-10-14].http://www.gov.cn/zwgk/2011-08/23/content_1930809.htm.
②雨果·戴瓦兰,宋向光.未来的社区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11(Z1):54-58.
③聂欢欢.社区博物馆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④单霁翔.社区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1(2):6-20.
⑤吕建昌.博物馆“社区”概念及社区博物馆[C]//朱凤瀚.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⑥黄春雨.社区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1(Z1):39-45.
⑦张坤.关于中小型博物馆发展模式的思考[D].郑州:郑州大学,2013.
⑧邢致远.南京地区国有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⑨吕文涛,张娟,陈明.中小型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苏北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