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四爱”题材绘画研究

2022-04-04李优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3期
关键词:元代文人画绘画

李优鑫

摘 要:元代虞集在《四爱题咏序》中指出“四爱”为“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作者此文以“四爱”文化为讨论基点,对元代“四爱”题材的出现与发展、内容和文化内涵以及元代具有代表性的“四爱”题材绘画作品进行研究,阐述“四爱”题材绘画作品在元代轻视南方士人的背景下蓬勃发展,分析该题材反映出的内涵与意蕴,描述元代文人画风尚。

关键词:元代;“四爱”绘画;文人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06

1 “四爱”题材内容概述

关于“四爱”的说法有两种:其一是根据元虞集的《四爱题咏序》,将“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称为“四爱”;其二是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元明清三代的画家作品,最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与博物馆卷》书中词条“元代青花瓷器”里,把“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定为“四爱”。而对于其他说法,如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李白爱酒等,虽然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在绘画作品中极少有表现,除个别现代作品如北京牙雕作品《四爱》表现“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这种说法外,缺乏历史依据和其他作品佐证。

关于陶渊明爱菊的诗和绘画作品很多,董源、马远、钱选、董其昌、石涛、吴昌硕等人都画过关于陶渊明爱菊的作品。史籍上有这样一段对王羲之爱鹅的描述:性好鹅……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①这段描述可见王羲之对鹅的喜爱。黄庭坚曾说:“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他年少从师孙觉,孙家有女聪慧贤淑,擅绣兰花,俩人识曲知音,兰结伉俪。中年贬居涪州时,在寓所东边植兰,西边树蕙,终日以兰、蕙为伴,“读书、赋诗、莳兰树蕙”②。林逋爱梅、爱鹤,所以有“梅妻鹤子”这一说法,也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的名句。“暗香”“霜禽”分别指代梅与鹤。至于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处不再赘述。这四位都是立德立言的君子大儒和隐逸高士,他们的风尚雅趣是后世文人士大夫推崇和模仿的对象,后人借他们的事迹和各自所爱之物表达自己清高、隐逸的情怀与追求。

元代《皇元风雅·后集》卷四中收录了《四爱题咏》,在这一篇文章中,元人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四爱”这一说法—“所谓四爱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又附益以林逋仙爱梅,黄鲁直之爱兰者也”,叶凯翁在迁居江西乐平后,将自己住所命名为“四爱堂”,也证明“四爱”在元朝兴起并被世人接受。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图1)和武汉市博物馆馆藏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极少数将“四爱”中的内容全部表现出来的作品③。

2 元代文人画中的“四爱”

元代是“四爱”文化的育成期,也是“四爱”题材绘画的第一个高峰期。现存《四爱题咏》的诗文中多有“君子、隐逸、远世俗、绝世累”等词汇。

元朝早期的画家刘贯道曾在《纨扇六帧册》中画有一幅《林和靖灌梅图》,内容取材于“四爱”中的林逋爱梅,图中林逋立于松下,后有妇人坐在亭中,侍童斜首回望,手上端着灌壶,向生长在假山石后的梅树泼水。整个画面细腻丰满,人物也生动传神,“画人物眉睫鼻孔皆动,真神笔也”。六帧册除这幅《林和靖灌梅图》外,其余几幅多与政治人物有关,如《韩熙载夜宴》《李景游醉归》等。④

赵孟頫画有一幅与“四爱”中陶渊明爱菊有关的作品《陶渊明赏菊图》,图中陶渊明席地而坐,头戴纶巾,肩披茅盖,空白纸卷摊开放在两膝盖上,脚边放有杯盏与一盆菊花,童子持酒而立,画上方有赵孟頫本人题诗“解带归来鬓未华,首巾萧散胜乌纱。缘知荣辱都忘却,画把闲情付菊花”。赵孟頫作为前宋宗室仕元,内心苦闷压抑。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一文中评价陶渊明:“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这与赵孟頫的心境极为符合,两人内心都充满无可奈何,陶潜题材也成为他绘画作品中的一大类。

钱选和赵孟頫以及其他六位画家被世人称为“吴兴八俊”,钱选与赵孟頫不同的是他一生都不为元朝服务,在得知赵孟頫北上做官之后就和他断绝了来往,潜心作画赋诗。“四爱”中的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林逋爱梅,他都画过。《王羲之观鹅图》(图2)是取自“王羲之爱鹅”的故事,茂林修竹间有一亭,羲之立于亭中,注视水面上的两只鹅。画面左上方有钱选的题记和印章。在这幅画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业余文人画家引领元代文人画发展的蛛丝马迹,与职业画家刘贯道和赵孟頫的画中人物相比,这幅作品在写实性上“逊色”了不少,人物的五官表情寥寥数笔就勾画完成,鹅的刻画也有些板拙,亭子的屋顶向后延伸显得突兀,在画面中并不和谐。

在钱选的另外一幅“四爱”题材绘画作品《西湖吟趣图》中,这样的风格表现就更加明显了。林逋爱梅是这幅作品的中心思想,画上林逋伏案远观梅花,神情专注,若有所思。案旁小童正手脚并用地烤火,一只白鹤栖于小童身后。二人和仙鹤的目光都似乎集中在远处的梅树上。这幅画人物的刻画更加简练,愈发不加修饰,与上述所有作品不同的是这幅画在卷首有字数较多的题跋,卷尾有钱选自题诗文“粲粲梅花冰玉姿,一童一鹤夜相随。月香水影惊人句,正是沉吟入思时”,诗中的“月香水影惊人句”是指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

“周敦頤爱莲”这一题材在元代属于较为流行性的题材,但是传世的作品并不多。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莲舟新月图》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幅,传言其为南宋赵伯驹的作品,后证实为元代作品,其作者已不可考。画中周敦颐与友人泛舟在莲叶深处,江渚之上细风拂柳,左上方写有题记。这幅画设青绿色,人物和景色用笔精细,色彩清丽,笔致清劲,明显受唐代人物画尤其是道释人物画和青绿山水的影响,但是人物和景色的描绘却不像唐宋那样复杂具体,很明显融入了个人风格,将这幅作品和钱选的《王羲之观鹅图》对比,会发现它们在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尚意之气盖过了“尚形”,绘画作品的故事性加强,虽然也有设色,但摒弃了南宋的绚烂,作品中艺术形象也重精神气质而轻形貌,元代文人绘画发展到此,这些已经成为它的总的特征。gzslib202204051210

王冕画梅在元代最负盛名,他的《南枝早春图》是一幅与“四爱”中“林逋爱梅”有关的绘画,画中墨梅老干新枝,尽显劲峭冷香、丰韵傲骨,以“飞白法”画枝干,兼有书法笔意,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自下而上,一气呵成。画粗干劲健挺拔,画细梢又如铁鞭鹤。王冕一改北宋扬咎之等画家的画梅之法,以枝多花繁为一大特色,但繁而不乱,疏密有序,圈花点蕊,别出新意。这幅作品虽然题材选自“林逋爱梅”,但是画中并未出现林逋的形象,而是通过画卷一边的诗交代出来的—“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诗文和图画的结合使这幅画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装饰效果。

和《南枝早春图》这幅画类似的有元末僧人画家普明的《光风转蕙图》,这幅图取材于“四爱”题材中的“黄庭坚爱兰”,画中并未出现黄庭坚的形象,但作者在图上写下了黄庭坚咏兰的诗句“采兰秋蓬深,汲井短绠冻”⑤。

3 从“四爱”绘画管窥元文人画家意趣

元朝歧视南宋遗民和文人儒生,文人不得志,或做小吏、或干脆归隐。中期以后各地反元势力接踵而起,国家再次陷入不安定的境地,文人但求自保,归隐几乎成了唯一的途径。“艺术起源于求共鸣”⑥,不论陶渊明、林逋这样的隐士,还是王羲之、周敦颐、黄庭坚这样人生路并不平坦的大贤,元代文人都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符合自己的特点,钱选将自己和陶渊明相比,作为南宋遗民的他终身隐居山林,创作了不少陶渊明题材的绘画,如《柴桑翁像》《归去来辞图》《扶醉图》等。王冕也把林逋作为自己的楷模,他被认为是继林逋之后爱梅成癖的第二人,在他的《墨梅》诗中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来咏梅,他与妻儿隐居山林,自称“梅花屋主”,并在墙上写下“转身西泠隔烟雾,欲问逋仙杳无所”,“逋仙”就是林逋。隐士文化和隐士题材的绘画在每个朝代都有,但元朝是其全盛期,“四爱”这一文化的形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赵孟頫提倡取法北宋以上的传统,主张文人画应“士气”“隶体”⑦,从苏轼、米芾风格中学习笔墨和尚意之风是元代文人画的一种风尚。而王冕《南枝早春图》中梅花树干的刻画吸取董源披麻皴画树木主干的方法⑧。即使景致不多,林逋归隐后赏梅闲适愉悦依然扑面而来,写意的效果明显超过了摹写刻画的装饰效果。

何澄的《归庄图》、钱选的《归去来辞图》等都是对“董巨”样式和风格的发扬与创新。若把北宋画家李公麟的《陶渊明归隐图》和赵孟頫《陶渊明赏菊图》中的陶渊明进行对比,会发现在线描手法上比较相似。另外赵孟頫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以诗入画,李公麟这幅画以陶渊明的名篇作画,趣味相似,都可以看出元代画家有意选取南宋以前的风格来继承发扬,继承的是董巨的笔法、苏、米的意气,发扬的是蕴含自己“赵体”书法意趣的绘画风格。

南宋画家马远的《王羲之玩鹅图》与钱选的《王羲之观鹅图》同属“王羲之爱鹅”这一题材,但后者在人物刻画、画面布局方面都更舒展,作品的文学性和写意性胜于马远作品。

元代的文人画家取法自唐至宋诸家风格,画中江南景象、诗文和个人内心情感为主要的表达对象,完成文学性极高的作品。贤臣帝王画在元朝走向没落,文人画家们不再需要画这样的题材来激励自身做官,教化世人报国,画隐士和江南风景才是他们抒发心情的方式,绘画作品的教化作用便越来越小。同时元代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艺术修养普遍不高,元代文人画家不受重视和干涉,他们创作和取材的自由性得到了保障,可引发“美感”的万物几乎均可入画。

4 结语

“四爱”文化在元代形成,并成为一种流行的绘画题材,学界的两种主流看法就是对“四爱”内容的梳理。元代“四爱”题材绘画不是把相关故事画出来教化世人,而是通过它们自娱,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国破家亡的无奈,这和南宋隐逸题材绘画体现的画家乐趣和向往自由赏玩的闲适是截然不同的。通过对元代“四爱”绘画的描述,我们得出了元代文人画风尚的独特内容:首先,元代文人画继承南宋前的传统,同时加入新意。其次,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以及“画有古意”的提倡,使元代文人画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达到了巅峰,是中国画的一次创造性发展。再次,元代文人画突破并摒弃了南宋求工求似的院体“作家气”和浓墨重彩,将“形”放在了“神”之后,主张“以神求貌”“以逸为上”,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情感的抒发。“四爱”文化的形成,也增加了中国画题材选择的广泛性。

注释

①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6:443.

②黄宝华.黄庭坚评传[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③崔鹏,周浩.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纹饰研究[J].江汉考古,2016(3):95-101.

④陈文璟.元代绘画十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6.

⑤引自黄庭坚《山谷集中·次韵吴宣义三径怀友》。

⑥吴冠中.文心独白[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202.

⑦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2.

猜你喜欢

元代文人画绘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雪霁里的故事》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