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辨性表达的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2022-04-03韩玉婵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第一学段口语交际

韩玉婵

[摘 要]思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开展思辨性口头表达,不仅可以提高第一学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著名特级教师张敏华老师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商量”时,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等,通过情境创设、搭建支架、多元评价等策略,为学生设置思辨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思辨阅读与表达,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思辨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4-0005-03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单独设置了“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这一任务群的关键词是“思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中的“思维能力”。其中,“思辨性表达”又包含思辨性口头表达和思辨性书面表达两个部分,旨在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分析现象、讨论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将它设置为一个独立的板块。第一学段是口语交际的启蒙阶段,指导学生开展思辨性口头表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影响的深远。近日,笔者有幸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敏华老师执教的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商量”一课,深受启发。现以该课为例,探寻指向思辨性表达的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驱动思辨任务

语文新课标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实践活动,要求“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商量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的情境,在商量过程中存在多种可能性。教材举例的“调换值日”,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并不是零起点,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将学生带入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的思辨情境中呢?张老师通过层层推进,完成由浅入深的情境创设。

(一)动画片中见“商量”

1.观看动画片《山羊过桥》,思考:故事讲了什么?

2.讨论:黑山羊和白山羊为什么会双双掉进河中?

引导学生发现:遇到事情,吵架、打架不能解决问题,要学会与人好好商量。

(二)课文情境知“商量”

1.播放教材中“换值日”的音频,思考:小明和小丽在商量什么?

2.交流:如何将商量的内容和原因说清楚。

(三)生活情境辨“商量”

1.多媒出示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根据手势判断该情境是否为“商量”。

2.重点辨析“请教”“提问”与“商量”的区别。

(四)判断预学明“商量”

判断自己在预学单上所写的内容是否为“商量”,修改调整。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张老师顺应第一学段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观看动画片、听教材音频等直观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使学生对“商量”充满了期待。当然,张老师通过课前学情分析了解到:以二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他们对“商量”的概念并不清楚,常常将“请教”“提问”等也纳入“商量”范畴。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张老师设置“我来辨一辨”环节,独具匠心地创设“请问恐龙是怎么消失的呢?”“阿姨,请问到图书馆怎么走?”等学生容易混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辨一辨”“说一说”的方法,轻松化解难点,春风化雨般地帮助学生明确“商量”的概念,为后续的判断、修改预学单做好充分准备。如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张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爬坡式”的学习过程,明确了思辨任务。

二、搭建支架,展开思辨过程

思辨性表达侧重于抽象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搭建支架,通过直观手段来呈现思维过程,这样第一学段的学生才能理解。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及“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既能满足第一學段学生直观思维的需要,也能直观呈现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怎么商量”环节时,张老师非常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一)图文结合,梳理要点

在教学“商量要点”环节中,张老师先以教材中小明与小丽商量交换做值日的事件,研究商量的要点。

师:请看小明说的话,你觉得哪里值得学习?(出示教材内容)

生1:他把事情和原因都说出来了。事情是交换值日;原因是今天是他的生日,他想早点回家。(教师在投屏上用直线标注)

师:是的,看来与人商量有一点要注意的是——

生:(齐答)讲清楚。(教师板书思维导图:讲清楚)

师:真厉害!还有哪里值得我们学习?

生2:小明说“你看行吗?”“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这些话,显得很有礼貌。

师:讲得真好,“你看行吗?”“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是用与人商量的口气来说的,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在投屏上用波浪线标注)。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人说话的?

生3:小明还先跟人家打了个招呼“小丽”。如果不打招呼的话,人家都不知道你在跟谁说话。

师:(教师用三角形标注称呼)是的,你们明白了商量的第二个注意点——

生:(齐答)有礼貌。(教师板书思维导图:有礼貌)

师:对,要有礼貌,要用商量的口气和人说话。

张老师深谙第一学段的学生对图片的感知能力强于文字的特点,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图文结合的优势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发言,用随文导图的方式在文中进行圈画、标注,让文字表达的信息一目了然;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提炼,并用思维导图将商量的注意点“讲清楚” “有礼貌”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更易于学生接受。这样,不仅将教的过程展现得清清楚楚,也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随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顺利完成商量活动,达成了本节课的基础性目标。

(二)直面“障碍”,落实思辨

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含量和品质,关注有效思维的长度。思辨性表达的学习任务,教师除了要提供有效支架,還要设计真实又复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况进行深入思考,来锤炼思想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在实际生活中,与人商量不是一帆风顺的,该如何直面商量中遇到的障碍呢?张老师设计了两个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及归纳等思考的过程。

挑战性任务一:商量不成功怎么办?

同样是小明找小丽调换值日时间的情境,当小丽不同意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情况一(音频播放)

小丽:放学后我还要去少年宫上课。

小明:没关系,那我再问问别人能不能和我调换吧。

情况二(师生表演)

小丽:我放学后要回家看动画片,这一部动画片我可是等了好久了。

小明:动画片不是可以重播吗?你做完值日,回去再看也是可以的。

小丽:这倒是。那我先帮你值日,回家再看重播吧。

小明:谢谢你!

表演后,张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

师:孩子们,为什么小丽说要到少年宫学习,小明就不继续跟她商量了,而小丽说要看动画片,小明却继续跟她商量?

生:因为去少年宫学习不能重来,但是动画片是可以重播的。

师:这就是商量的第三个秘诀——当出现可商量的情况,就可以和对方继续商量;如果对方有不得已的理由,不能再商量的话,就可以再找其他人商量。(板书思维导图:再商量)

挑战性任务二:同学借口罩可以吗?

情境再现:

小乐:小英,我今天忘戴口罩了,你能把口罩借我一下吗?

师:这样的商量怎么样?如果你是小英,会怎么回答呢?

生1:不行呀,给你了我就没有口罩了呀。

师:是啊,小英拒绝借口罩,还可能有什么原因?

生2:我觉得有可能是小英生病了。戴着口罩,病毒也会沾到口罩上。如果小乐戴上去,也会生病的。

师:是的,口罩只能自己戴,不能借给别人,所以小乐提出这样商量的理由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提出商量的内容要合理,不要提出让人为难的商量内容。(板书思维导图:要合理。见图1)

思维不能凭空产生,要依托具体的问题。张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商量不成功怎么办?”“同学借口罩怎么办?”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分析讨论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思维导图,突破了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难点。从课堂实际生成来看,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不断朝着更深、更远的方向漫溯。

(三)以图促演,激发创造

统编语文教材强调口语交际的真实性和互动性,交际教学的最终目标指向日常生活。张老师认为,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更适合使用“出声思维”,即让学生通过角色对话、“演一演”活动等外部语言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发现“商量”的所有秘诀后,张老师安排全体学生自由找同伴练习商量,并汇报展示。

随后,张老师回顾课前动画片《山羊过桥》,让学生佩戴黑山羊和白山羊的头饰,演一演“两只羊在桥上又相遇了,又会发生什么”,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这样的创造演绎,遵照知识—内化—创造的路径。首先,张老师让全体学生自由找小伙伴练习商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选择,又体现了活动的全面性;其次,为了让场景模拟更逼真,张老师还精心准备了白山羊和黑山羊的头饰,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交际情境中,自觉担当角色赋予的任务与责任。正是因为张老师营造了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最终才有了自信、灵动的课堂。至此,课堂由思维结果,直指问题解决,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内化规律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多元评价,促进思辨发展

课堂评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乐于表达。在思辨性表达中,过程性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借助思维导图等教学工具,能真实呈现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张老师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不断改进学习。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张老师多次在学生表演完后,邀请学生评价:“哪位小评委来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自觉对照思维导图,关注同伴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例如,在情境表演“两只山羊再次相遇”的环节,张老师向学生抛出“橄榄枝”。

师:哪位小评委来评一评,他们商量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们把事情讲清楚了,而且称呼对方也非常有礼貌。

师:对!还有谁来评?

生2:我觉得小白羊很懂得谦让,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2:因为小白羊看见小黑羊,并知道小黑羊的事情比自己的更紧急后,懂得让小黑羊先过。

师:是啊,孩子们,如果好好商量,大家就很和睦了。把掌声送给两位小评委吧!

学生思辨的过程是复杂而丰富的,评价需贯穿教学始终,不仅教师要评,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反思。张老师在活动的关键处,给予学生及时、精准的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也指出学生的不足。在逐步放手中,学生对照思维导图进行互评,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逐步形成虚心好学、谦逊有礼的优秀品质。这种有理有据、由扶到放的多元评价,实现了以学促评、以评促演的良性循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努力攀登,最终圆满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从课例中不难发现,指向思辨性表达的课堂,要善于发现思辨的“点”,设计挑战性任务。通过有效展开思辨的过程,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同时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借助直观手段将隐形思维可视化,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思辨性表达的意识和习惯。张老师是懂孩子的,在第一学段思辨性表达的起步阶段,他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在等待、放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分享,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第一学段口语交际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读题百遍 其义自见
方寸之间 独具一格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