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文言文教学的“三美”境界

2022-04-03许玉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三美文言文教学

许玉香

[摘 要]文言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学习要求,对学生来说都有别于白话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这一文体的系列学习要求的逐步落实,又要兼顧单元目标的落实。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积极探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摒弃应试化、知识化的倾向,带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神秘美和传神美,使学生在美的境界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韵律美;神秘美;传神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4-0042-03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虽然说所出现的文言文多是简短的篇目,但是无论从语言形式上还是学习目标上看,对学生来说都有别于白话文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面对这些文言文,教师需要紧扣教学的梯度目标,指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达成积累背诵的教学目标。

不过,由于这些文言文是分散安排在不同单元之中,学习目标自然与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文言文这一文体的系列学习要求的逐步落实,又要兼顾单元目标的落实。教师要摒弃文言文教学中应试化、知识化的倾向,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积极探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神秘美、传神美。

一、在朗读中感受韵律美

学生初学文言文,在朗读中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感觉,如出现生僻字时在读准确上就会感到困难,当古今语法、词意有区别时在停顿上就不容易把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需要先借助示范读、领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跟读、品读中慢慢找到读文言文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读,进入自由读的状态;接着,再通过同伴互读、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同生共长,把文言文读得正确、流利;最后,通过分组读等集体竞读的方式,让学生把文言文读得滚瓜烂熟,真正在书读百遍中感受、理解、体会文言文的意思,切实把握文言文独特的韵律美。

如《少年中国说(节选)》(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3课)这篇文言文是1900年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的。文章在歌颂少年的蓬勃生机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彰显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对少年中国的厚望,具有强烈的鼓动性。文章的气势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第1自然段,以“少年”开头的排比句,句句紧逼,气势非凡;第2自然段出现了大量的四字短句,带有很鲜明的节奏感;同时,句子中的“光、洋、扬、惶、张、皇、芒、黄、荒、长”等字,都押“ɑ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呈现出强烈的韵律感。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互相交流来完成对文章的理解,但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纠缠于此。对于注释中没有而学生又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理解的词句,教师就直接给予学生提示。这样做的好处,便是腾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开展朗读练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文言文所蕴含的韵律美。

针对文章1~2自然段不同的语言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分别进行朗读实践。如在第1自然段的朗读中,教师让学生先数一数第二个句子中“少年”一词出现的次数,确定每个分句中与“少年”对应的词是“国”;然后找出依次出现的表达目标“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使学生认识到短句间层层递进的关系;最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朗读,并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怎样读这些“少年”才更有气势,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盼。

在反复朗读、感悟中,有的小组提出可以通过逐渐提高声音来体现语言的气势。比如,让女生齐读短句中“少年怎么样”这一部分,男生齐读后半部分“国则怎么样”。有的小组提出引读的方法,即由教师或一名学生读“少年怎么样”这一部分,大家一起读“国则怎么样”,突出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教师按照学生的建议,对以上朗读形式分别进行了实践,这让学生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因此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不同形式的朗读,也让他们乐此不疲。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想出了更多的朗读表现方式,如考虑不同学生声音的呈现情况决定朗读的先后顺序、尝试用齐读来呈现后面分句的力量、采用轮读的方式来强化表达效果……不管什么形式,学生都读得认真、读得投入,文章的韵律美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为了促进熟读成诵目标的达成,教师又开展了小组间的朗读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的朗读最能体现这一自然段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和整体气势的高昂的特点。学生争强好胜、急于表现的天性让他们不甘示弱,铆足了劲儿去读好。

在对第2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中,首先,教师让学生将之与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此,使学生注意到该段中每一句里的双四字短语内部,起承转合非常的流畅,前后两句之间的对接也非常自然。这样,学生在提取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时,就能给第二自然段合理地划分出层次。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自己和同桌进行朗读练习,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句内对练,也可以是句间对练,甚至改编成拍手歌,等等,通过创造性地朗读,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最后,教师让同桌两个人合作,以自己觉得最美的方式来共同呈现这一自然段的语言特色。如此,语文教学目标就有效达成了。

二、在探究中领略神秘美

文言文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尽管属于入门性质,但同样需要组织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阅读实践。尤其是文言文的词语、句式与白话文在表达上存在很大的区别,更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感悟中领略文言文的神秘美。

首先,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将陌生化的文言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熟悉的语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大意。借助注释是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抓手,而文言文中的注释本身就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值得学生认真关注和探究。一方面,这些注释为学生读懂文言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提供了有效的阶梯,学生可以顺势拾级而上;另一方面,有些注释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文言文内容提供了方向、指明了路径。

如教学《书戴嵩画牛》(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2课)时,教师给出关于“谬”字的注释。本来只要用“错误”解释“谬”就很清楚了,但教师却增加了更多的内容:“牧童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又有‘掉尾而斗的情形。”这些注释内容看似与“谬”无关,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关键,能让学生明白看事物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需要看到问题的全部。学生顺着这一注释进行探究,就会发现,牛在互相角斗的时候,不同的牛因为自身的习惯或者发力的需要,会采取不同的姿势,有进攻型的也有防守型的,而且全身都会配合牛角去发力,其关键的发力部位在腿上,尾巴是不怎么发力的,只是随着牛的习惯进行配合而已。所以,牧童提出牛相斗时的“掉尾而斗”只是一种现象,不是全部的情形。经历这样的探究,学生就会认为文言文中还暗含着更神奇的内容,值得进一步去探秘。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大胆质疑。在学习白话文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时,学生面临的问题会更多,就更离不开质疑的学习方法了。虽然教材中给出了注释,但注释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疑惑。因此,文言文学习中,出现学生理解不了词语、句子的情况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积极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把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具有独特性,有时会在不经意间触碰到文言文中隐藏着的深层次内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切入教学。

如教学《司马光》(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4课)时,有学生问:“司马光是不是真的救了人?那个孩子是谁呢?”显然,提出质疑的这个学生好奇心很强,同时这个问题所关注的是文中很少被人提及的内容。于是,教师运用搜索软件,输入“司马光砸缸救了谁”,网页中出现了大量相关的内容。教师选择一个内容点开,让学生自己阅读,再提问刚才质疑的学生:“你现在能不能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大家呢?”学生愉快地站起来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司马光救下的孩子叫上官尚光。他后来建了一座‘感恩亭来感激司马光。”《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只有两个句子,没想到背后却有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使用搜索引擎,而且拓宽了知识面,产生了广泛阅读的兴趣,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在品读中发现传神美

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有的课文甚至只有两三个句子,多的也不过几百字,但它们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文言文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寥寥数语就传神、独特地勾画出相关人物的形象特点,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很多语言隽永的文言文,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值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慢慢品读、仔细揣摩、积累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仓库增添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元素,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

在《书戴嵩画牛》这篇短小的文言文中,苏轼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两个人物一前一后“笑”的动作和神情:前一处是牧童见到杜处士曝晒的画中斗牛的尾巴而“拊掌大笑”,后一处是杜处士听了牧童说出的斗牛的尾巴应是“掉尾而斗”的情形之后“笑而然之”。虽然同样是笑,但笑的内涵大不一样。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课)中诸葛亮的笑的复杂内涵,再思考、比较本课中两处笑所显示出来的人物形象的精妙所在。学生思考的出发点,自然是要先弄清楚与笑有关的两个词语——“拊掌大笑”“笑而然之”的具体意思。在参考文后注释“拊掌”(拍手)、“然之”(认为他说得对)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拊掌大笑”就是拍着手高声笑出来,这是孩童率真的表现,一点也不掩饰,没有想太多就发出了响亮的笑声。这个牧童觉得画家根本就没有看过斗牛时牛的尾巴是怎样的才画错了,他生怕别人不理睬他笑什么,所以用“拍手”的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而“笑而然之”就显得很斯文,毕竟杜处士属于文人雅士,虽然率真的牧童指出了自己珍贵的藏画有瑕疵,但是所说确实有道理,所以,他听了以后自然而然地点头称是。这种点头时发出的笑通常是一种微笑,也可以是含而不露的笑意出现在眉眼之间。

由此可见,课文中出现的两处笑,不仅体现出发笑者的年龄、身份特点,而且包含着情绪和形象。当学生领悟到文言文中这样的传神表达时,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会更加强烈。这时,教师可以顺势给学生出示《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中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而引发的群笑图,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白话文小说的过程中感悟文言文凝练传神的美,并积累下更多关于笑的形象化的词语,如“眉开眼笑、笑不露齿、龇牙咧嘴、前仰后合、捧腹大笑”等。

其实,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在创读中追求创造美、在多读中感悟丰富美等,但不论哪种策略,都离不开朗读这一基础性要求。文言文教学就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追求百读不厌的效果。如此,学生才能在美美地读、有滋味地品、兴致盎然地思中,走进文言文的美好世界!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潘建.文体思维下散文教学意境的丧失与搭建[J]. 教学与管理,2020(32):49-51.

[3] 何桂叶,吴先勇.红色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及其突围[J].教学与管理,2020 (27):99-107.

[4] 余凡,田良臣.人工智能时代语文学习的转型[J].教学与管理,2020(24):69-71.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三美文言文教学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高坡“三美”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