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课文的教学价值、难点分析及突围路径

2022-04-03宋国倩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统编教材实施策略

宋国倩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在各学段都选编了不少的长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对长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难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实现长课文教学的顺利突围,充分发挥长课文的教学价值,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统编教材;长课文;教学价值;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4-0036-03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教材中的长课文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第一学段文本超过325字的是长课文,第二学段文本超过582字的为长课文,第三学段文本超过1154字的为长课文。统编语文教材在各个学段都选编了不少的长课文。长课文篇幅长、内容多,编者的意图与教学价值何在?教学长课文的困难是什么?如何才能提升长课文教学的质量呢?因此,教师要明确长课文的教学价值,对长课文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并依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真正实现提升长课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长课文的教学价值分析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长课文体现编者的意图,隐含丰富的教学价值。为此,教师要明确长课文教学的价值,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一)促进学生整体阅读意识的形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可见,大量阅读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之一。统编语文教材的长课文从一年级开始编排,目的是想让学生从小就具有整体观照的阅读意识。阅读长课文可以让学生慢慢适应整本书的阅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课文的概念,形成阅读长课文的技能。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动物王国召开大会》是一篇长课文,总共有18个自然段,出现的小动物也比较多。这就意味着学生阅读时不能像平常一样只关注一两个或者几个自然段即可,而是要对18个自然段进行整体观照,这样才能提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又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共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着小标题展开,描绘了“男子汉”的具体表现。教学这样的长课文,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进行思考,把三个部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阅读、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那么学生的阅读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长课文对学生来说虽是一种挑战,但有助于学生整体阅读意识的形成、掌握阅读长课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不断积累的过程。统编语文教材中长课文的编排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契合,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呈螺旋式上升。对长课文的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前提与基础。默读是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一课,课后练习第一题首次提出了“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默读长课文的意识。又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长课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二学段提出的默读要求相对于第一学段有了明显的提升。到了第三学段,教材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出了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呈螺旋式上升,为学生阅读长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材长课文的编排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学生在课内学习长课文,掌握了阅读长课文的基本方法,这样在课外遇到长文章时就会游刃有余。统编语文教材在各个学段编排长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展开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常态化。如果教材在各個学段中编排的都是长度适合的课文,那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较长的文章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陷入举足无措的境地,这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要想让学生的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就要在课内适当引领学生学习长课文,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课外阅读实现对接,体现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追求,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长课文的教学难点分析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长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有效阅读长课文很有必要。但是,由于长课文本身的特点,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理解复杂的文章结构

相较于一般的课文,长课文的人物、事件等较多,有的甚至包含着若干个小故事,而一个小故事本身就是一篇课文。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厘清课文的结构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如果不能尽快厘清文本结构,那么他们就很难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既是一篇长课文,又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在阅读教学时,如果不能让学生快速厘清文本结构,学生就很难真正感受到童话故事蕴含的丰富内涵。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快速厘清文本的结构呢?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先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再默读课文并找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的结果怎样?”在学习长课文的时候,只有把握文本的结构,学生阅读的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二)要避免求全思维的影响

选文越长,相对来说,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就越多。在长课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面面俱到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什么都想教。这种求全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课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父爱之舟》这篇长课文,回忆了“我”与父亲的若干件小事。从单元语文要素来看,需要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从本课内容来看,需要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等。这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抓住这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引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如果教师面面俱到,结果可能会让学生没有任何收获。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依据课文的内容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展开教学,避免求全思维的干扰,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质量真正得到提升。

(三)要对文本进行准确解读

长课文的解读要先关注语言。文本语言浅显易懂,学生阅读就会轻松许多;文本语言深奥难懂,学生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接着,要关注长课文的内容。如果长课文距离现实生活较远,由于时空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些长课文,语言半文半白,学生阅读起来会比普通白话文要困难一些。教学时,如果教师没有引领学生解决字词问题,那么学生学习不仅会感到困难,而且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而对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金色的鱼钩》这类长课文,由于时代较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理解,因此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学习长课文时,教师要先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再引导学生对长课文进行深入解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长课文的质量。

三、长课文教学的突围路径

长课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所占的篇幅不少。如何让长课文的教学变得简单,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呢?

(一)删繁就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删繁就简,就是指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求全思维,摒弃面面俱到的思想,简化教学内容,依据单元的双线目标,大胆取舍,选择重点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标。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穷人》这篇长课文,是一篇小说,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文章较长,教师该如何取舍教学内容呢?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从环境、故事情节来感受渔夫和桑娜分别是怎样的人,而对课文的其他内容,则可以省去或者根据教学进程相机进行指导。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文中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理解、分析人物形象。这样教学,不仅抓住了小说的重点,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而且使长课文的教学显得更加简单、轻松。在《穷人》一课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它与一般的课文等同,从字词句段篇到小说的三要素面面俱到,那么耗时费力不说,学生也难以深刻地理解小说的特点。在这种长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选择一两个阅读训练点,引导学生细品感受,才能实现长文短教的目标,提升长课文教学的实效。

(二)结构外显,由扶到放展开教学

布鲁纳说:“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长课文,有一些课文的结构具有相似的特点。教学这些长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出学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样能极大地节省学生学习的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这篇长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这些故事的结构相似。教学时,教师不应平均用力,可以先精讲一个小故事,帮助学生建构起结构化的阅读模式;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到的方法学习其他两个小故事。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师以“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为例,帮助学生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首先,教师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按照课后练习三的要求给课文划分层次(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说说故事的内容。其次,教师引领学生细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教师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模式: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动作体会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描写,“他怒发冲冠,说”等语言描写。对这些描写,教师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来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次,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学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两个小故事。这样教学,由扶到放,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结构化的阅读模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简单。在长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厘清脉络与线索,厘清故事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构起结构化的阅读模式,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提升长课文的教学质量。

(三)问题引领,紧扣核心内容教学

问题引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这样,不仅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而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作用。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并想一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慈母情深?”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场景描写中找出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理解了慈母情深;从家里生活环境、母亲工作的场景中,感受到母亲赚钱的不易,为一家人生活操劳的艰辛。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进行品读,不仅感受到场景、细节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落实了单元的语文要素,而且突破了文章学习难点,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以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来引领学生学习长课文,清清楚楚一条线,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统编语文教材长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它的教学价值,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依据文本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避免面面俱到教学现象的产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长课文的教学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张邦业.统编教材长课文“教什么”与“怎么教”[J].教学与管理,2021(20):54-56.

[2] 哈峻.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长课文怎么教[J].小学教学研究,2021(18):83-84.

[3] 吴淼峰,王萍.“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认知与路径初探[J].小学教学设计,2021(16):4-6,48.

(责編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统编教材实施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