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革命传统类课文,让红色基因扎根学生心中

2022-04-03罗春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红色基因

罗春君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革命传统类课文,这是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革命理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英雄形象、理解革命情怀、根植英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洗礼,自觉传承和发展革命文化。

[关键词]革命传统;红色基因;革命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4-0033-03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革命传统类课文,有的展现了领袖的胸怀与风范,有的叙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关注人物形象,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让红色基因植入学生的心田。

一、依托教材,感受英雄形象

革命传统类课文描绘了红色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聚焦人物形象,引领学生感悟品味语言,使英雄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高大起来。

(一)梳理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革命传统类课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的英雄人物具有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等品质,让学生受到震撼与感染。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導学生对故事进行梳理,让英雄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黄继光》一课,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梳理,使学生明白文章的内容: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一年他才21岁。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梳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黄继光的主要事迹讲述出来,使学生对黄继光这个英雄人物的了解更加深刻。感知人物形象需要了解事件,知道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在《黄继光》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黄继光的英勇事迹进行梳理,让学生对黄继光为了革命胜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更加深刻。

(二)放大文本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革命传统类课文中的英雄人物,作者常常通过细致入微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时,教师要聚焦并放大这些描写,引导学生品析、感悟、体验,展开想象补充,使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丰满起来。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金色的鱼钩》一文,叙述老班长为了带领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细心照料,自己却因为长期受苦受累、吃不饱等原因,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候倒下的故事,赞扬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尤其是许多的细节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这些细节上,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老班长的精神品质。如“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等,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品读,想想隐藏在细节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在品读中,老班长的无私奉献、对战士们精心照料等品质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细节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在《金色的鱼钩》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发掘文本的细节并进行品读,让学生咂摸品味出不一样的精彩来,促进了学生对老班长形象的深刻感知。

(三)引领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革命传统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主人公对国家、民族的情感,也有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冲击,感受到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结尾的三个自然段情感强烈。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些语言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教师可采取范读、个人读、齐读等形式引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可以采取范读或者师生共读的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语言蕴含的情感,把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真正读出声、读出情,受到震撼,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此时,五位壮士的英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就会显得更加高大起来。

二、价值引领,理解革命情怀

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由于生活年代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出现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思维停留在文本表面、缺乏心理认同感等现象,使学生很难真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教师要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融通,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认同感。

(一)资料补充,完善认知,感受革命情怀

革命传统类课文与当代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困难。为此,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入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文本,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律·长征》一课,学生虽然对红军长征有所了解,但是其中的艰险、困难他们是很难体会到的。对此,教师借助多媒体将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故事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体会到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理解长征路上九死一生的情境,这样学生才会对“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话蕴含的革命情怀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特点及时、适当地补充背景资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革命情怀,让红色基因扎根在学生心里。

(二)观照要素,关注情感,感受革命情怀

情感性是革命传统类文本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可采取演绎、归纳、体验等形式,领学生进入文本的语境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动、敬佩等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理想,这样能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教学其中的《清贫》一课时,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方志敏的内心世界呢?教师紧扣文本的词句,让学生进行品读、体会、想象,从而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如:“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这句话是方志敏回答国民党士兵的话,字字有力,表达作者恪守清贫的美德。聚焦文本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文本情感,使学生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责任”所蕴含的意义。在《清贫》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领学生抓住方志敏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进行品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方志敏的内心,理解人物性格,而且让学生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凸显出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三)思辨阅读,激活思维,感受革命情怀

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能共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找准语文要素、关键能力和学生必备品格之间的交叉点,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人物形象。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叙述了毛泽东对儿子毛岸英的遗体是否运回祖国的抉择过程,赞扬了毛澤东超乎常人的伟人胸怀。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就课后的练习第三题查找相关资料,说说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有哪些,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的理解。这个思辨性话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革命烈士的遗骨应该回归自己的祖国,因为叶落归根;有的学生认为,埋在什么地方不重要,只要自己祖国的人民永远不忘记他们就行;有的学生认为,一般烈士的遗体不需要回归祖国,但毛主席的儿子理应不同,而主席却一视同仁,足见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没有进行思辨性阅读,就没有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在《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内容提出思辨话题引领学生阅读探究,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对毛泽东的家国情怀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

三、开放时空,根植英雄精神

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由学会一篇到学会一类文本,实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由篇及类,根植英雄精神

统编语文教材采取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广泛深入的阅读。许多革命传统类课文后面都编排有“阅读链接”。教学时,教师可把“阅读链接”的内容与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得言得意,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军神》一课,课后的“阅读链接”编排了《丰碑》一文。教学时,教师可先引领学生阅读《军神》一课,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感受军神刘伯承的形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丰碑》一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去感受人物的内心。当读到“他就是军需处长”的时候,许多学生热泪盈眶,他们没有想到作为一名军需处长却被活活地冻死了。最后,教师让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这样教学,学生由学会一篇到学会一类文本,对革命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类课文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并传承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精神。教师采用由篇到类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不仅能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奠定基础,而且能将革命精神根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综合实践,根植英雄精神

在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革命传统类课文内涵丰富,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以期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灯光》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搜集有关“火”与“灯”的主题文章;然后,给郝副营长画像,为他撰写“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最后,画革命英雄人物图谱,唱革命英雄赞歌。这样,使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自觉传承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革命精神与革命人物的理解走向深处,让英雄永驻学生心中,把弘扬革命精神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主题活动,根植英雄精神

语文学习活动应打破学科、教材、课堂的边界,使学生在广阔的学习领域中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进行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组织学习主题活动,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律·长征》后,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在毛泽东诞辰之际,组织学生进行毛泽东诗词诵读活动,或者开展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活动,使学生在重温革命历史的过程中不忘先人遗志,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统编语文教材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挖掘教材文本的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得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华萍.统编教材“阅读链接”板块的育人价值及教学转化:以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1(22):21-24.

[2] 李吉银.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育人价值及教学策略[J].教育视界,2021(20):4-9.

[3] 姚赛巾,金立义.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教学的“变”与“不变”[J].教育视界,2021(20):18-20.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红色基因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孕育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