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班级育人主题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2022-04-02郭敏
郭敏
[摘要] 当微商经济走向多元化、覆盖面不断扩大时,微信文化丰厚的内涵是否应该被发掘,并成为我们有效的教育资源呢?笔者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巧用微信资源,开发主题课程;借用微信平台,拓宽学习空间;活用微信报道,弘扬家国情怀。
[关键词] 班级育人主题;微信时代;家国情怀
不知何时,微信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生活、衣食住行、电话短信、文件传达、阅读分享……几乎囊括了我们生活的全部,以至于产生了一批随时随地看微信、刷朋友圈的“低头一族”。当微商经济走向多元化、覆盖面不断扩大时,微信文化丰厚的内涵是否应该被发掘,并成为我们有效的教育资源呢?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发掘和使用微信资源,开展班级育人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巧用微信资源,开发主题课程
在众多的微信订阅号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标题亲切平和,内容平实真切,链接身边的凡人小事,总能触及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如何与学生共同分享这些心灵鸡汤呢?
班会课上,我们展开对英雄的思考:到底什么是英雄?谁是英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英雄人物,学生只能远观、仰望。于是,我们将目光投注到当下,投注到身边,“英雄”不仅有时代楷模钟南山爷爷、张桂梅老师等,也有周围那些无私奉献的普通人。
每天“午间一刻钟”成为我们的课程学习时间。我们会准时点击《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追寻我们心中的“英雄”:20多岁的消防员大哥哥、15岁的少年科学家、90后的校长姐姐,7岁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或是替大学室友尽孝15年;或是每天擀500张包子皮,只为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为了保障村民安全,驾驶飞机与山崖相撞……生活在相同时代的同龄人,成为我们的课程教材。
学生提笔写下留言,让真情在笔尖汩汩流淌:“真是父爱如山啊!我和爸爸一样,几乎每星期才见一次面,可每一次见面都那么深情。”“山下是百姓的生命,眼前是个人的死亡,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你们选择了牺牲自己。向你们致敬,英雄!”“小小年纪就知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家人分担家务,而我却连自己的书桌都要妈妈整理,真是自叹不如啊!我一有空就想着玩游戏,怎么没想到帮家人减轻负担呢?”……从心底流出的是对现实的审视、对自我的反省,领悟做人的道理,汲取满满的正能量。
在“倾听心声”环节,学生将留言亲手粘贴到“为你点赞”专栏,并大声地朗读出来,或将自己的留言发布到公众号的评论区进行互动。这样的交流,镌刻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一生的精神底子。
每天,当我和学生行走在这些温暖有力量的文字中时,内心总会为之振奋,为之感动,激荡出自己平凡生命的伟力。学生凌凡在日记中写道:其实,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的你我也许依旧平凡,明天,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伸出手,在不经意间成为英雄……我不知道学生对英雄的理解是否有些片面和功利。但我从这质朴又深情的话语中,感受到了生命对自身蓬勃成长的渴望。
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还会组织评比“我心中最亮的‘星’”——呈现近期我们读到的“星”故事,评选最打动我的那颗“星”,并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温故知新”的历程中,寻找情感相通处,发掘精神生长点,并在班级“点赞栏”上表达自己的心声。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先生说:“教育最重要的本质使命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只有关怀精神成长,才有可能发生教育,才不会产生虚伪的教育结果。”当我们把目光投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开发出私人定制的“家国情怀”主题课程时,我们已在不经意间,为学生的生命着上最亮丽的底色——厚植家国情怀。
二、借用微信平台,拓宽学习空间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微信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将五彩的世界纳入课堂,与鲜活的生活建立关联,在更加接地气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充满正气,学习方式也更加汇聚人气。
1.定点沟通,走近心中的“星”
在阅读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后,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真心英雄”俨然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然而,要真正与偶像对话,却还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无意中,一位家长告诉我,那些趴在冰冷的沟渠里靠战友的体温取暖的特战队员中的王某就来自她的家乡,是她老家的邻居。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和班上好几名同学都很顺利地添加其为微信好友。学生经常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与王哥聊天。在隔空对话中,王哥向学生们讲述了他们如何在特战训练中突破极限、挑战自我的。学生在受到震撼的同时,仰慕、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这位邻家大哥一样的存在,更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崇善向上的动力。
借助微信平台,为学生树立榜样,并与之零距离对话,实则是为学生寻找一方心灵的寄托,明确内心的指向,坚守精神的坐标。学生还经常翻看王哥发布的朋友圈,学唱一支新歌、网上购物、与好友聚餐……这些都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可亲可敬的榜样引领着一群小粉丝们如影随形地追随着,抵达精神成长的彼岸。家国情怀的培养,也许就在对话中,就在朋友圈里。放大了的人生格局,给了学生更多的梦想和远方。微信,那看似狭小的空间,为灵魂拓展出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
2.定時交流,考察家乡的博物馆
在班级交流群的基础上,我们成功组建了若干个微信学习群,有家乡的博物馆考察群、每日新闻分享群、为你诵读朗诵群、我家的新鲜事儿交流群等,学生自愿参加,自主交流,自发组织活动。因为有明确的群管理制度,如确定交流时间、规定交流内容等,学生上线时也比较自觉,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以家乡的博物馆考察群为例,由班长佳祺同学组建,十余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他们在微信群里共同商议活动时间、上传展馆资料、提交布置参观作业等,微信群俨然成了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乐园。这学期,他们先后参观了南通博物苑和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看中药标本,听中医讲座,逛清代药铺,做中药香囊,他们被博物馆里的实物、图片、光影等所呈现出的南通中医药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医大师的钻研精神深深折服,激荡起了对家乡的自豪、对民族文化的叹服和无限深沉的家国情怀。
这样的精神洗礼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家长的支持,也离不开微信平台的对话交流、上传图片、发布文件等强大的功能支持。在活动中,还有不少学生通过微信扫码,关注博物馆的公众号,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现代科技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单调与局限,多元、便捷、即时、互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这样的空间里,他们释放天性,更为自由、快乐地生长,也实现了更多的“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转变。他们摒弃阻碍成功的约拿情结,用毫不羞怯的天真、敬畏,镇定地、无所畏惧地从事“自己选定的伟大工作”。每当我读到学生在群活动后的思考和感悟,聆听到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我也愈发明晰了自身的责任:“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3.定期分享,评比班级“孝敬之星”
习近平多次在各种场合谈到要尊老敬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班级微信公众号自推出以来,不仅报道班级活动,交流各微信学习群的信息分享,还有意识地定期开展班级“孝敬之星”的展评活动。
小宇同学和几个小伙伴一直照顾社区的孤寡老人,默默地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烨同学每天晚餐负责分发碗筷,搀扶老太太来吃饭;雨馨不仅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还帮助家长照顾妹妹……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并不显眼,有些甚至因为成绩不够优异而日渐沦为班级活动的“边缘人”。“正确教育的真正作用是帮助你成为有生命力而又敏感的人,成为一个心无恐惧、不因为身份地位而对人产生错误尊敬的人。”为发掘学生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美好德行,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心,我们开展了“孝敬之星”评比的系列活動。
遵循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班级微信公众号向全体家长发布了一封“评选孝敬之星”的公开信,恳请家长大力支持此项活动。学生阐述孝敬事迹,家长发表评语,并张贴照片,发布在公众号上,由微信好友公开选举,产生班级的“孝敬之星”。那阵子,总有好几个学生盯着我问,“老师,我得了多少票了?”眼神中写满了期待。无论结果如何,你们都是老师心目中最孝敬的那个孩子。老师希望有更多的人为你们鼓掌,让你们的孝心孝行传播得更远、更久。这期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近4000人,小宇同学得票最高,获1522票,其次是雨馨1488票。当他们手捧“孝敬之星”的奖状时,我仿佛看到,孝老爱亲、爱国爱家、相亲相爱,代代相传。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小学生的“孝”道,也许微不足道,但当他们收获了众多羡慕的目光时,这样的精神激励是无可比拟的。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大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班级同学为其量身定制的颁奖词和自己的获奖感言,绝对是一部反映个人精神的专题大片。在这部大片里,他们都是不可替代的唯一主角。这些平日里名不见经传的学生,用自己的美好孝行,传播着家国情怀的种子,播撒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活用微信报道,弘扬家国情怀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牵挂着全国上下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疫情当下,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大年初二,小岑同学用微信召开班委电话会议,组织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能为祖国妈妈做些什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她主动执笔,撰写倡议书,号召同学们调整心态,自我防护,并伸出友爱之手,捐出自己的压岁钱,帮助武汉各大医院购买防护用具。群公告一经发出,“叮咚叮咚”的微信铃音就响个不停。同学们纷纷解囊,掏出自己的压岁钱,你转100元,我转500元,圣杰同学从压岁钱中取出666元捐赠,他说,六六大顺,祝福祖国早日顺利渡过难关!当天下午,小岑收了近五十个红包,她乐得合不拢嘴:数额不在多少,表达的是少先队员的款款爱心!
这期活动,在我们的班级微信公众号里进行了专题报道《爱心接力,抗疫有我》。在这个加长版寒假里,我们班的微信报道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有童心战“疫”、居家抗“疫”等若干个专题,有用稚拙的画笔讴歌逆行的战士,用祝福的贺卡表达美好的心愿,用五彩的千纸鹤为武汉加油!每一幅精彩的作品一经发出,都会获得连连点赞!
“居家抗疫”专题主要针对学生的居家生活进行指导和报道,如亲子健身锻炼视频、班级的小歌手拍摄MV防疫歌曲为武汉加油、创作的抗疫宣传标语,同学们用炽热的童心,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元宵节时,我们班的网上猜灯谜活动,也获好评不断。每一条灯谜都是那么生动有意思,学生和家长踊跃抢答,微信群里热闹非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屏幕外的每个同学都心生满喜悦。傍晚时分同学们还提上亲手制作的红灯笼,表达对家人、对亲友、对祖国最诚挚的祝愿!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所代表的社交新媒体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巧用微信资源,开发主题读本;借用微信平台,拓宽学习空间;活用微信报道,弘扬家国情怀。每一片叶子,都知道春的方向。“个人只有在他的价值抉择体现了人的本然而应然的生命祈向时,其生命状态才可称得上是‘自由’的。”我和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追寻生命的意义,以民族为担当,以国家为己任,一路繁花,一路向阳!
[参考文献]
[1] 黄克剑.活着,就是幸福[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