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教育:班主任人文关怀的有效路径

2022-04-02刘畅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5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有效路径人文关怀

刘畅

[摘要] 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的背景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高中班主任应重视开展幸福教育。幸福教育就是以增强人的幸福感为目的,培养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使之认识、体验、提升和创造幸福的人文教育。班主任可以从构筑幸福知识体系、制定系统教育计划、完善多元的评价体系、做好各学科科际整合、重视实践活動育人、提升教师自身幸福感等方面入手,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系统开展幸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创造幸福。

[关键词] 幸福教育;人文关怀;有效路径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幸福在所有目标中是至高无上的,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都是幸福的起点。”幸福是人们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理应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追求幸福。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幸福观将逐渐成熟,从而影响其一生追寻幸福的方向和行为。为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高中班主任应重视开展幸福教育,提升学生幸福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创造幸福。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幸福教育的内涵

许多哲学与心理学流派都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可以把幸福概括为外在环境与内在尺度的和谐,是源于客观、见于主观的心理体验。它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到持久愉悦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

心理学家索尼娅·柳波米尔斯基在其可持续幸福模式中提出,幸福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由遗传决定的设定点(占50%)、生活环境(例如财富、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健康状况等占10%)和有目的的活动(占40%)。其中,有目的的活动涉及简单积极的、自我管理的认知行为策略,包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是幸福能力的体现。

幸福教育就是以增强人的幸福感为目的,培养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使之认识、体验、提升和创造幸福的人文教育。幸福教育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从人性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端正其生活态度,培养均衡发展的健康人格,助其自主建构更好的生活。

2.幸福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生活压力渐增、全民焦虑的当今社会里,高中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和人际交往的压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有报告指出,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主要包括抑郁、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自杀自伤等。”“元分析研究指出,中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异常总患病率为15.6%,男性低于女性。”且青少年阶段(12—18岁)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那么,应如何帮助这些青少年在眼前的生活中发现幸福,走向未来呢?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幸福教育正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真正指导学生学会生活的教育。它帮助青少年在关键时期树立正确、健康的幸福观,提升获取幸福的能力,在当下增强幸福感,更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成绩

高中学校面临高考的压力,自然看重学生成绩,2020年6月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越强,自我效能感就越强,学业成就就越高。而且较高水平的学业成就也能增强学生的幸福感,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能够实现学校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统一。

(3)着眼未来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实施幸福教育增强了在校学生的幸福感,这是国家全体公民和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次,幸福教育能培养出心理健康、具有良好品质和高情商的人才,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素养。最后,幸福教育能引导学生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使学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量。

二、幸福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1.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多将关注点放在学业成绩上,忽略了开展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里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应对高考展开,教育环境常常是紧张而充满压力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自由活动时间少,课外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平常开展德育工作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多以教师宣讲为主,缺少对幸福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安排。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课时有限且落实不力,学生缺乏心理知识和成长中的科学指导,在自我认识与调节上还是在摸索着前进。

2.家庭教育支持有限

学生对幸福的认识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但高中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叛逆期,常常不理解家长的苦口婆心,如果家长培养方式不当,亲子关系将更加僵化。再加上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离异家庭、二孩家庭等家庭情况增多,复杂的家庭关系更加考验家长的育儿智慧。有些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会不到充分的幸福感,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容易发生扭曲。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如何引领他们发现幸福、提升幸福能力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的任务。

3.社会不良思潮侵蚀

信息社会能够通过互联网放大普通人的声音,也使许多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扩散开来:以追求钱、权、名为目的的功利主义,追求物质享受和肉体快乐的享受主义,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影响了青少年们对幸福的认识,使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幸福和追求幸福,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三、班主任引领幸福教育的有效路径

1.确立幸福观念,突出关键知识要素

幸福观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幸福问题上的体现,即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的理解,以及追求幸福的方法等人生系统中有关幸福问题的总看法与根本观点。

在社会浮躁风气的冲击下,在校内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只有懂得了一定的幸福知识,正确理解了幸福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辨析幸福的方向,尽力去体验、追求和创造幸福。

国际知名民调机构法国益普索集团(Ipsos) 在对全球27个国家近2万人(参與调查者的年龄从16岁至74岁不等)进行了线上调查后,发布了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人们认为最重要的幸福感来源的前五名分别是“身体健康”“与伴侣的关系”“孩子”“感觉生活有意义”“生活条件(水、食物、住所)”。“有更多的钱”在列出的29项幸福来源中名列第10,“被认为是成功人士”位居第19位,“我的物资财产(计算机、时装、汽车)”位居第26位。

由此可见,我们追求幸福不应执着于名利、享乐,而应更重视精神需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物质生活是幸福的基础,是人们生存、活动与创造的条件,又决定和影响着精神生活。同时,幸福是在劳动和创造中产生的,要将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统一起来。另外,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马克思曾说,“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产物”“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条件,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固然有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观上受历史条件所制约”。要响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贴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我们就要倡导奋斗的幸福观。

幸福的认知教育还可以和心理学的相关成果相结合,班主任可借助班会课时间有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积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尝试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心理困境,挖掘自身的天赋与创造力,增强自我调适和抗挫能力,塑造积极自我,使身心得以健康、协调发展。

2.遵循发展规律,合理计划幸福教育

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同时他们处在即将成年的敏感时期,特别关注身边的同伴,而不善处理与父母的关系。高中生生活圈子较为狭小,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也可能成为其压抑的枷锁。要更好地指导高中生提升幸福能力,就要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可以根据学生高一至高三不同阶段的主要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幸福教育教学计划,并安排一定的课时加以实施。如高一年级学生需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集体;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完成初步生涯规划,进行分科选课。高二年级学生熟悉了高中学习节奏,会更关注身边的人际关系,对友谊的维系、爱情的萌发、与父母的沟通等方面易产生困扰,需要教师的指导。另外,今天的青少年多在电子产品的伴随下成长,如何正确应用电子产品,如何辩证对待网络信息,也是需要教师引领的现实问题。高三年级学生面临高考压力,需要情绪管理、压力调解等方面的指引。同时,还要设置一些贯穿始终的教育主题,如培养良好习惯、塑造优良的个性品质等。班主任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家校合作调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序开展教学活动,逐步推进,使学生能够真正接受这些知识方法并学以致用。

3.着力科际整合,全面渗透幸福教育

来自外界的肯定和尊重是中学生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并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不仅以分数衡量学生,还能从不同维度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艺术天赋、体育能力、学习能力、道德品行、管理能力等。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及时肯定和强化;也要引导家长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多给予孩子正向反馈。还要丰富评价形式,引入更多评价主体,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共评等,鼓励学生发现自我、悦纳自我,欣赏他人、赞美他人。通过这些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温暖的集体,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让幸福体验变成前进的动力。

4.强化幸福体验,潜移默化活动育人

幸福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任务,它需要共识与合力去推动。班主任还应发动各科老师,在高中阶段的每一门学科中适当渗透幸福教育的目标,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容易在材料或史实中进行幸福观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讨论、辨析中明确幸福的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则可以通过追溯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畅想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启迪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视为一种手段,将提高智慧与幸福视为根本目的,加深对幸福的理解。

在对幸福教育的实施中,班主任是组织者,各科老师都是施行者。唯有教育者们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感受幸福、理解幸福。

5.引导生命历程,实现师生幸福循环

幸福首先是一种主观情感,没有切身体验,对幸福的认识就无从谈起。幸福教育要从幸福情感的需要出发,尽力创设条件尊重和引导学生合理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首先可以从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做起,利用黑板报、装饰画、标语等班级布置进行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的宣传。还可以借助班级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搭建家校沟通、学生展示的平台,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让学生在浓烈的幸福氛围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其次是鼓励学生组织或参与多样的校园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红歌会、运动会、义卖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充分磨练自己,多方位地展现自己,体验幸福,创造幸福。

还要引导学生开拓眼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进革命根据地、进行徒步拉练、帮扶孤寡老人、做公益活动志愿者等,认识历史,感悟当下,在实践经历中体验幸福,在他人的鼓励和支持中感受社会的温暖,从而对“幸福”的定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创造幸福的人生追求。

6.实施多元评价,弘扬学生幸福价值

幸福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践行:一方面,教师是幸福教育的实施者;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也是学生获得幸福的资源。班主任要引领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自身首先应是幸福的。叶澜教授说:“教育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班主任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只有积极吸纳相关知识与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班主任才能理解幸福、传递幸福,在进行幸福教育时,也会更有热情和创造力,更容易感染学生,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和教师的价值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利成长,形成幸福循环。

幸福教育是能够提升人生命质量的教育,它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指导青少年更好地创造生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人们心理问题频发的当下,它还需要教育者们认真钻研、不断完善,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幸福付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

[2] 张婧.复学后北京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3).

[3] 王传玲.基于可持续幸福模式的中小学生幸福能力培养探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

[4] 栾传大.多元幸福观教育论纲[J].现代教育科学,2003(03).

[5]  张盼盼.幸福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J].学园,2015(04).

[6]  潘进强.当代中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中学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0.

[7] 邱潇骁.论德育人文关怀在幸福教育中的实现[D].浙江大学,2014.

[8] 任小琴.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9] 崔丽梅.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与干预研究——基于积极主题书写表达的方式[D].云南师范大学,2020.

[10] 刘晓辉.中学生幸福观教育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2.

[11] 于倩.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對学业成就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自尊和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D].喀什大学,2020.

[12] Ipsos.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R].法国:Ipsos,2020.

[1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R].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有效路径人文关怀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