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4-01沈正峰秦凤艳方金苗涂劲松戈海玉
沈正峰,秦凤艳,方金苗,涂劲松,戈海玉
(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因此,教育教学中要牢记教育的根本问题,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无缝衔接,传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汲取专业知识所包含的精神和文化养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工程学科忽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社会和经济损失。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专业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要提高学生工程伦理的认知,时刻不忘社会责任担当,培养其以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回报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地进行工程创新研究,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其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2]
土木工程是一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学科,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这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阐述了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特征和设计方法。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功能类型的建筑,结构形式也多种多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将密切接触到高层建筑结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房建工作的,都将会遇到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和设计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在课程中融入价值导向和人文精神,这是践行课程思政的迫切需要。本文将基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这门专业核心课,分析其课程思政的现状和成因,探讨同时实现学生高质量专业技能培养和高尚道德品质塑造相结合的教育教学途径,尝试为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课程思政被忽视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专业教师并没有形成一个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且无法扮演好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角色。[3]现实中专业教师可能认为专业课要以专业知识传授为目标,思政教育主要是思政类课程的任务。一般在低年级开设的思政类课程仅仅在宏观上影响学生个人素养的塑造,如果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仅仅以专业知识传授为目标,将造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割裂,可能使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偏离社会的发展主方向,造成极大的社会经济损失。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正是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课程中涉及大量的力学模型和数值计算理论,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陷入枯燥的理论讲解的困局。另外,高层建筑结构在工程中被广泛使用,教师在理论传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所学理论在以后工作中能否直接运用。因而,课堂讲授的专业知识一般都是经过大量工程实践检验的最优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经济性,但其仅是高层建筑结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对课程发展历史的介绍,将无法向学生表达出课程发展的艰难历程,更无法向学生道出工程创新的必要性。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和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课程发展正是由具有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所引领。教师只有在了解课程发展历史基础上才能将这些感人的事迹娓娓道来,让学生继承工匠的优良传统,汲取典型人物的精神养分,夯实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课程思政模式固定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实践课。理论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因而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较单一。传统讲授模式容易造成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存在不协调现象,达不到育人无声的境界。目前,教学大纲中没有单独设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配套课程设计,考核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导致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被分割在不同的学期进行学习,授课教师也可能出现变更。如何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连贯地融入思政元素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课程教材主要是力学模型的介绍和计算理论的推导,很少有教材在专业理论中穿插相关的人文精神内容,整体忽视了思政元素的收集和融入。此外,由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枯燥难懂,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缺乏学习动力,因此,迫切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理论教学,鼓励学生学习前辈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但是,固定的课程思政模式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通过干瘪的思政说教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将会困难重重。为此,需要将课程理论、课程思政和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鲜活的实例讲清理论知识、汲取工程经验,培养健康向上的职业价值观。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开展了城市化大建设,高层建筑结构甚至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经济活力的象征。授课教师应该精心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进行细致的编排,在工程案例中融入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该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讲、多看、多实践,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引导,培养能力过硬、情操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
学习效果考核是课程体系的最重要环节,毕业生必须参加课程考试才能毕业,其结果也受到学生的重视。部分学生即使在上课期间缺席,也可能通过考试前的自学完成课程知识的复习,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包含了很多有条件成立的数学和力学假设,微小的改动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因而和纯理论课程不同。一般而言,纯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将其实践化,以理论学习成效为导向的传统课程评价体系非常有效。但是,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运用到工程类学科其效果可能片面化,因为其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进行有效考核。[4]具体而言,知识的传授效果主要通过应试考核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有效,但是专业知识的应试评价体系可能完全忽视了思政元素的融入,无法衡量课程思政的效果。因而,课程考试中非常有必要增加思政考核内容,融入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在考核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另外,高层建筑结构是现代房屋结构的主要形式,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占很大部分,为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是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课程培养的重要目标。因而,构建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保障。
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思政的方法
(一)熟悉课程发展历程
历史上,我国建造了很多高耸建筑,具有独特的建造和设计工艺,比如应县木塔、黄鹤楼。现代高层建筑结构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将我国的基建产能服务于世界,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如吉隆坡标志塔建设项目。但是,结构设计理论和建造方法很多都是学习国外,建筑设计也有崇洋媚外的趋势。因而,一方面,我们需要汲取课程发展中的本国元素,宣扬我国在高层建筑结构发展中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和奋斗精神,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把爱国元素融入工程实践。另一方面,处于当今时代大发展中,高层建筑结构的建设高度、结构类型、美学要素和建设理念日新月异,需要教师持续关注新建的高层建筑,挖掘高层建筑结构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推动整个行业的大发展。最后,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带领学生了解自身科研成果,列举对学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典型人物事例,培养学生投身工程创新的热情。
(二)课程思政的多样化和持续化
1.挖掘课程和思政的结合点
由于传统课程教材编制的过程中忽略了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基于课本进行面对面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忽略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当前,新工科的学生培养更加注重在互联网模式下进行,教师应该基于教材,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课程教学。专业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适当添加思政内容,专业教师需要注重各种和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的收集,比如配合出版社建立网络教材库,在网络或公众号中添加纸质教材所没有的思政元素,包含图片、视频等。教师在线下授课时要摒弃固定的说教模式,采用多种手段挖掘专业知识和最新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将收集到的图片、视频和科研创新素材适时穿插到专业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育人,增强思政教育的可接受性。在线上,教师可直接提供包含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资源;同时,课下应引导和布置学生查阅包含思政教育意义的互联网专业知识资源,对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可进行线上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笔者以钱稼茹老师编著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部分章节为例,提炼出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入点,如表1所示。[5]
表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融入点
2.结合案例授课
信息时代获取高层建筑结构的信息非常便捷,其包含高层建筑结构的最新发展状态、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失败案例以及高层建筑结构的工程事故案例。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奋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工程实施都是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的重要平台,这才推动了高层建筑结构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授课中应当讲述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故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担当。例如,讲到高层建筑结构的体系类型,就可以宣扬各种结构体系的首创者的创新精神;讲到我国的高层建筑结构发展历程,肯定绕不过新中国成立初期规划修建的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北京十大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术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甘于奉献;讲到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就可以提到以陆建新为代表扎根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不断钻研高层钢结构的施工技术,破解多个施工难题,使我国钢结构施工技术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教师要强调高层建筑结构的首要功能是使用功能,不能片面追求新奇,盲目推崇国外建筑设计,否则可能造成高层建筑结构不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建设成本高昂、浪费社会资源等问题。例如,每年网络评选的十大最丑建筑很多都是高层建筑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入选的建筑进行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逐渐形成健康的设计理念。对工程事故报道,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授课时要结合理论知识,强调工程设计和建设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的品质。
3.课程思政持续化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门设计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但是目前学生的实践活动都集中在大四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因而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由于高层建筑结构在城市里随处可见,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高层建筑结构使用功能的便捷性、建筑形式的美学性以及结构形式的合理性都有一定的专业认知,能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群众对建筑的评价,形成较为全面的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思想。虽然在校学生并未从事实际高层建筑结构的建设工作,但是学生的课程实习和实践活动都可能接触到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工作,学生也是未来工程建设的践行者。因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学生结合自我认知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专业技能进行个人思想表达的能力,善于发现专业问题,提高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水平,打造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文化标签,借助“一带一路”的春风,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健全考核机制
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课程思政将成为一句空话。长期以来,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育才为目标,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主要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进行衡量,对如何进行学生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塑造缺乏评价策略。为此,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建立一个合理长效的课程评价体系。第一,对在校生需要在考核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求解问题中添加社会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解决专业问题,深刻认识专业的发展规律,鼓励学生进行行业技术创新来引领专业科学发展。第二,需要在考核中融入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践行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标。例如,唐朝的一尺等于30.7cm,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唐诗中“高楼百余尺”和“危楼高百尺”中这些楼真的有百尺高,那么按照现行高层建筑结构的定义,这些楼是否属于高层建筑。第三,考核机制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和人民。例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可以在校园和社区宣传高层建筑结构的防火技能和火灾的自救方法。针对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特征,结合我国多地震和多台风的实际国情,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市民科普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和台风灾害的特点,宣传在高层建筑结构遭遇自然灾害时的自救方法。第四,对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评价,到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综合评价培养的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否成为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涵盖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知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职业道德的恪守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专业创新能力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在不断地推进,这些都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像老一辈的祖国建设者一样,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世界的共同发展做贡献。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时刻不忘挖掘这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并让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同向而行,着力培养学生成为技术过硬、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