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虫方联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性皮炎临床观察
2022-04-01潘兰馨王建峰张虹亚
潘兰馨,王建峰,张虹亚*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属于中医学“牛皮癣”“摄领疮”的范畴。该病多发于中青年人,特征为剧烈瘙痒伴皮肤苔藓化,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局部刺激等有关。神经性皮炎西医治疗上无针对性疗法,主要为内服抗组胺药,外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开展UVB光疗、液氮冷冻等治疗。本研究应用全虫方内服联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性皮炎48例,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本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共48例,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5例。其中对照组包括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36.47±6.51)岁,平均病程(8.21±2.09)个月;治疗组包括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36.28±6.14)岁,平均病程(7.92±2.0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神经性皮炎诊断标准:①皮损多发于颈项部、腰背部、肘窝、腘窝等部位;②典型皮损为扁平丘疹,日久可融合成苔藓样斑块,皮损肥厚粗糙,表面可覆有少量鳞屑;③瘙痒一般呈阵发性;④病程缓慢,反复发作。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摄领疮的诊断标准:皮损肥厚坚硬如牛皮,瘙痒剧烈;可局限于颈项、四肢、腰背、眼睑等部位,或泛发于全身。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近2个月内未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中药、免疫抑制剂及紫外线等治疗;④依从性较好,同意本研究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70岁;②合并有严重器官损害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③孕妇或哺乳期女性;④有慢性湿疹、扁平苔藓等其他皮肤病史者;⑤已知对研究药物中成分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治疗 给予中药汤剂——全虫方:全蝎3 g,皂角刺15 g,威灵仙15 g,白鲜皮15 g,徐长卿15 g,炒僵蚕10 g,酒乌梢蛇10 g,地肤子15 g,苦参15 g,茯苓10 g,甘草10 g。辨证加减:如瘙痒剧烈可加乌梢蛇、地骨皮;入睡困难者加远志、龙齿;皮损肥厚者加桃仁、红花。1剂/d,水煎两次,早、晚饭后服用,给药周期为8周。刺络放血疗法:①取穴:阿是穴(局部皮损肥厚,苔藓化严重处);②操作方法:嘱患者取合适体位,常规消毒,右手持针,由外向内针刺,深度约2~3 mm,密度间隔0.5 cm,若少量流血可不必处理,针刺结束后再次消毒。上述治疗1周1次,共治疗8周。并嘱患者针刺部位24 h避免沾水,防止产生感染。
1.5.2 对照组治疗 ①每晚口服依巴斯汀片10 mg(浙江省杭州澳医保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514);②局部皮损外涂肤痔清软膏(贵州绿太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20025745),2次/d,用药周期同治疗组。医嘱提示:治疗期间,避免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忌辛辣刺激饮食等。
1.6 疗效评定标准
1.6.1 症状评分 以皮损面积、皮损形态、苔藓化程度、皮损颜色、瘙痒程度作为观察指标,采用4级评分标准[3],见表1。
表1 症状评分
1.6.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以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和愈显率判断疗效。SSRI=(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SSRI≥90%;显效:60%≤SSRI<90%;好转:20%≤SSRI<60%;无效:SSRI<20%。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病例总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4周末、8周末,两组患者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愈显率47.83%,治疗组80.00%,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3 不良反应
患者在治疗后无明显不适,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依据受累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部位以颈项两侧、背部、膝关节屈侧、腰骼等易摩擦部位更多见。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与免疫异常、精神情绪、内分泌不平衡、局部外界刺激等都可能相关。在治疗上西医的手段主要分为内治和外治,外用药物多为糖皮质激素药膏、维A酸霜,物理疗法有紫外线光疗、液氮冷冻疗法;内服药物有抗组胺类、糖皮质激素。西医治疗短期内虽然可以缓解瘙痒等症状,但若长期使用可能会加重病情,产生皮肤萎缩、苔藓化加重、色素减退或沉淀等副作用[4]。
中医学认为神经性皮炎由营血亏损、血热内蕴、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其病因主要包括内、外两方面:外为风、热、湿、虫,内为痰、瘀、血虚。风邪外袭,与湿热相搏,郁于肌肤,风盛则痒;或情志内伤,阻滞气机,生瘀化热,邪内不得泻,外不得透而发。故在选方上,多考虑祛风邪、清湿热、活气血之效,兼以养血滋阴之药,以达标本同治。
“全虫方”是赵炳南医师的经验方,既可祛外邪之风毒、虫毒,又可清内热、去内湿,兼以活血通络,以达到止痒润肤之功。方中以全蝎为君药,性辛平入肝经走而不守,可攻散顽痰,平熄肝风,且能通络止痛、祛风止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抗炎镇痛及抑菌作用[5];刺蒺藜与皂角刺辛散温通、搜风止痒、消肿托毒,其中刺蒺藜能助全虫祛内湿及外风,而皂角刺的现代药理作用有抑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6]。僵蚕、乌梢蛇可助全蝎加强祛风,有通络、止痒之效;威灵仙、白鲜皮善杀虫止痒,为诸多皮肤顽疾所常用。以上七味共为臣药,意在祛除湿热蕴结之邪,加强君药祛风止痒、解毒通络的作用;地肤子、徐长卿协同茯苓共为佐药,佐助君、臣药增强其清热、祛湿、止痒的作用。地肤子善去皮肤热气;茯苓又可防止苦寒之药伤脾,同时其宁心作用可安抚痒剧而不能眠者;甘草能补能缓能和,抑制君药毒性,又作为使药,起着调和诸味药物的作用。
刺络放血疗法作为一种传统外治法,可归属于中医基本治法中的泻法。关于传统针刺手法,《内经》记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即通过一定的手法及操作手段来达到补泻从而实现祛除病邪或调和阴阳气血的目的。“凡治病必先去其血”,针刺经络,排出恶血,脉道通利,气血得以运行濡养机体。针灸疗法在临床皮肤病中也有许多应用,夏瑞[7]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西医治疗,针刺联合刺络拔罐能更大程度改善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瘙痒、烧灼症状,有效缓解后期遗留症状。宗世琴[8]认为血瘀是银屑病的一大致病因素,贯穿于病程始终,治疗上应遵循活血通络、行气散结的原则。刺络拔罐法可通过排出瘀血,使脉道通利,加速血液循环、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热毒之邪随瘀排出,可减轻瘙痒,濡润肌肤。
《素问》记载:“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神经性皮炎以痒为著,而痒在中医学多为气血之由。刺络放血这一疗法可驱瘀血外出,泻热邪发散,引湿气下流,从而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则肌肤腠理得到濡养,瘙痒自除,邪祛而疾病向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泻血刺络疗法可通过调节体内的炎性因子,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水平,从而使机体的免疫达到平衡[9];同时还可促使组织细胞再生和修复,从而使皮损消退,因此该法在皮肤科为一种常见疗法。安慧妍等[10]研究发现,刺络放血组的模型小鼠皮损积分及IgE水平明显下降,表明血清IgE及炎性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是AD发病的原因,其水平的升高与AD的严重程度相关,而通过刺络放血能够降低体内IgE水平,改善机体的过敏反应从而缓解瘙痒症状。闫玉丹[11]通过刺络泻血治疗AD患者,发现刺血疗法在减轻瘙痒及皮损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治病原理按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一是促进了微循环,二是刺激了血管,使其流速得到改善,三是放血的同时也排出了组胺、内皮素等物质,从而恢复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了神经传导过程,减少了致痒因子的释放。对于放血的程度,《素问·玉版论要》中有“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出血如豆”的说法,就是说时间不宜过久,频率也不宜过高,虽要祛除病邪,但也应考虑防止过多耗散阴血以伤人体之阴阳元气。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使用单纯的西医治疗,应用全虫方联合刺络放血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