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推进策略研究

2022-03-31李爽霞陈梦琳

大观 2022年2期
关键词:湘南民歌专业课程

李爽霞 陈梦琳

摘 要:湘南民歌孕育于湘南地区,是湘南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南民歌中,瑶族采茶歌、江华瑶歌、嘉禾伴嫁歌和哭嫁歌最具代表性。这些民歌无不展现着湘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人文风俗及历史渊源,是湘南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湘南民歌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发展传承的难题,而地方高校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湘南地区的高校亦需要主动肩负起传承发展湘南民歌的文化使命。基于此,分析湘南民歌的发展现状与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意义,并提出推进策略。

关键词:湘南民歌;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民族文化

注: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南岭走廊瑶族传统仪式音乐的空间结构与传承机制研究”(21YJC760041)研究成果。

湘南地区以山区为主,大部分地区地势崎岖不平、河道狭窄,交通闭塞落后。因此,民间广泛流传着“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说法。此外,湘南地区还有不少瑶族人聚居。受地形和发展程度的限制,湘南地区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茶叶、种植水稻、养蚕纺织等小型农业生产劳动。在这种人文环境和劳动生产背景下,当地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创作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湘南民歌[1]。湘南民歌蕴含着地区特色的民族内涵和民族精神,是地方民族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如今,湘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一方面,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致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逐渐减少,而湘南地区因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发展,留守在湘南山区进行农事活动的多为老年人,间接导致了湘南民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发展局面;另一方面,文化再生产离不开教育,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大程度需要依靠地方高校。湘南民歌是湘南地方高校进行自身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和提升自身软实力的重要突破点。湘南地方高校将湘南民歌融入音乐专业课程并传播发展,这无论是对提升高校竞争力还是对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歌文化,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湘南民歌的发展情况

湘南地区有着大量的山歌和民歌,其中,瑶族采茶歌、嘉禾伴嫁歌和哭嫁歌保存得最为完整,这些音乐文化都是由湘南地区特有的人文风俗和地理空间造就的。

(一)湘南民歌的生命力

湘南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民族人文风俗,使得湘南民歌在文化内涵、曲调和旋律上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民歌的特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在多元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时代背景下,湘南民歌面临的实际上是传统民族文化的转型升级。如何使湘南民歌完整保存并不断传承和发展,是值得人们去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地方作曲家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创作了许多颇具传唱性和影响力的音乐作品,如《湘之南红之南》《郴之谣》等。这些歌曲的一腔一调、一词一句,都展现了湘南山水的秀美多姿及湘南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湘南民歌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不同的演唱与表达方式使湘南民歌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多元文化下的湘南民歌

湘南民歌不仅是湘南地区的民族符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地区民族文化,不但有助于湘南地区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还蕴含着湘南地区人们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特别是在日韩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下,湘南民歌作为湖南民歌的一部分,艺术接受群体小、影响范围有限,因此,湘南民歌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年轻人以追求外来流行音乐文化为个性和时尚,对流行音乐文化较为了解且充满着极大的兴趣,对湘南民歌此类民族音乐文化却提不起兴趣,所知甚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的要求传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随着我国掀起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浪潮,课堂民族音乐教学更加深入。许多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但湘南民歌在学校课堂上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那些大众耳熟能详的民歌。这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湘南民歌时,不少学生对此依然很陌生,学习上较为被动。湘南民歌这类地方民族音乐在多元文化和优秀突出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冲击之下,如果想要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主动寻找自身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此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积极结合当前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基础,在多元文化中找准自身定位,沿着正确的、科学的道路,引领湘南民歌不断向前发展[2]。

二、湘南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湘南传统文化资源

湘南民歌既是湘南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湘南地区发展变革的历史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湘南民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将湘南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在音乐学科的学习中,无论是学习乐曲还是歌曲,学习者都需要深入了解和挖掘其背景、意义和内涵,如此,才能称得上真正学习一首乐曲或歌曲。将湘南民歌设立为音乐专业课程,能够促使广大学生在学习湘南民歌的过程中主动了解湘南民歌的创作背景及歌曲内涵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由小见大”“由浅至深”地发掘湘南地区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从狭义上来看,这样能够促使湘南传统文化接受群体的不断扩大,为湘南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群众基础;从广义上来看,这对湘南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同样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二)湘南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具有战略价值

专业特色是体现高校办学特色以及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点,直接影响着高校发展的前景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专业特色建设,是地方高校提升竞争力以及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将湘南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既能响应国家关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又能提升地方高校文化品质及综合竞争力,助推地方高校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转型发展。因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情况、培养目标,以及学校所处区域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不尽相同,所以地方高校在确立专业发展方向的时候,就需要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地方高校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潜在环境需求不断转变成专业内涵,并且逐步将期望和诉求的驱动力转变成具有显性特点的专业品牌的过程[4]。以湘南地区的高校湘南学院为例,湘南学院音乐学院通过开设湘南地方音乐课程,从“着眼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实际需求出发,传承和保护湘南地方音乐文化,培养本地音乐人才,这在全省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建设中是极为突出的。得益于专业特色的建设,湘南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成功获批为湖南省双一流本科专业。此外,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的建设,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就将立项200个、培育58个品牌专业,力争4年内形成一批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国内许多名牌高校也早已建设了较大的品牌专业。因此,将湘南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对实现地方高校专业特色建设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及重要的战略价值。

三、湘南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推进策略

(一)明确发展定位

地方高校将湘南民歌融入专业课程时,要在统筹湘南地区人文环境和民歌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明确定位,统筹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特别是要注重对自身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开展特色化专业课程教学。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计划与目标,同地方政府和文艺团体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以获取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进一步指导课程建设。

(二)完善教材修订

教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材建设不仅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而且是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既要会教书、教好书,又要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这不仅是新时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还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5]。在课程实施前期,任课教师需要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查阅,收集大量与湘南民歌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歌曲谱例,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归纳和概括,编写修订符合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的专业教材。

(三)开发线上课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加快推进,开发湘南民歌网络教学课程,不但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湘南民歌网络教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湘南民歌资源、歌曲字词发音、湘南民歌演唱技巧方法等)、自主课堂(包括教学大纲、知识概要等)、作品導学(具体湘南民歌的历史背景与人文内涵)、声乐演唱小工具(如练声曲、湘南民歌音频伴奏)等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以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尝试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包括第二课堂)及在线开放课程学习,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湘南民歌知识及演唱方式。

(四)强化教学实践

坚持在校企、校地的合作中谋求特色发展,加强湘南民歌的实践性教学。例如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在2013年成立并挂牌首个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嘉禾民歌研究基地”,随后又与地方共建了宜章“瑶族音乐研究基地”与“北湖区民间音乐研究基地”等。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湘南地方的音乐、民歌、戏曲,湘南学院于2018年成立了“地方音乐研究所”。湘南学院音乐学院着眼于地方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努力探索新路径,已经初步收获了一批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湘南学院音乐学院还进一步配合开放实验室和第二课堂,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优化教学服务

一是要加强湘南民歌课程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应以课程质量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并提供优质的教与学的服务,通过湘南民歌课程,培养与现代艺术发展相适应的音乐专业人才。二是要加强湘南民歌课程技术支持队伍的建设,提高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率并持续更新。建设湘南民歌课程技术支持队伍,要求队伍成员具备优秀的网络课程建设能力,这对实现湘南民歌数字化网络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持续更新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湘南民歌课程的有力保障。三是优化湘南民歌学习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科学积极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湘南民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演唱,然后对演唱效果作出积极的评价。事实表明,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即使学生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教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进行适当的引导,并结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艺术活动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要主动对接地方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与歌舞剧团、电视台合作,围绕地方发展的主题开展艺术服务。这一举措一方面能够弘扬湘南民歌传统文化,扩大湘南民歌的艺术接受群体,并发掘湘南民歌在课程建设上的不足,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另一方面,还能够积极服务于地方文化事业,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舞台表现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湘南民歌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而地方高校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通过对湘南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推进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在弘扬湘南民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探索契合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地区特色发展策略,从而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及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春.论湘南民歌的语言艺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6-68.

[2]曾文彬.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湖南民歌现状[J].黄河之声,2016(17):98.

[3]康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四川戏剧,2016(11):2.

[4]刘魁.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生成机理及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5(1):74-75,84.

[5]秦润明,宣绍龙.“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策略研讨[J].人民音乐,2009(3):59-61.

作者简介:

李爽霞,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基地成员,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

陈梦琳,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助教,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基地成员,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民族学。

猜你喜欢

湘南民歌专业课程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研学之旅》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湘南写生作品选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谢湘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