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远方言“相”的词义词性演变*

2022-03-30

关键词:摹状怀远副词

陈 珂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隶属蚌埠市,怀远话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①。

汉语里的“相”,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讨论“相”的代词、副词等词性用法以及产生发展[1-5],二是把“相”与方言里表“相互”的范围副词比较,发现方言副词的特点[6]。怀远方言中 “相” 的涵义丰富,语法功能多样。

一、从动词到副词

怀远方言的“相”仍然保留着“省视、察看”的意义,“相”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动词性“相”在怀远方言里除了可以构成“相亲、相面”等双音节合成词外,还经常作为动词独立运用,读作[iaN424]。例如:

(1)他都搁店来相半天咾,没看到合意的。(他在商店里看了很长时间,没看到满意的。)

(2)你嫑[pi52](“不要”的合音)相咾,那杯子不是你的。(你别看了,那个杯子不是你的。)

(3)他都相过一大些人咾!(他和很多人相过亲。)

(4)这房子我没相中。(这房子我没有看中。)

不论对象是人是物,“相”的本义“省视、察看”义都表示了“相者”与“被相者”之间的关系,暗含了“动作作用的方式”。所以,在怀远方言中,“相”还可以用在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前构成“相+V”结构,作为副词或副词性成分修饰动词(也可用在少数形容词前起修饰作用),表示“动作作用的方式”,也读作[iaN424]。

第一,用于动词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由施事这一方作用于另一方,同时另一方也作用于这一方,双方或多方互为施受。“相”是“互相”或“彼此”的意思。例如:

(5)他两个脾气相戗。(他们俩脾气不合,一见面就有冲突。)

(6)这两口子命来相克。(这夫妻俩命理相克。)

(7)这褂子里子面子不相捏贴,两哈子劲!(这件上衣的里子和面子没有缝合服帖,两股子劲。)

(8)他两个早都相好咾。(他俩恋爱很长时间了。)

(9)弟兄俩相帮着过日子。(兄弟俩互相帮助着过日子。)

第二,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双方或多方之间互相比较。例如:

(10)这两个人处对象还怪相配的。(这两个人谈恋爱条件很相称。)

(11)这几个老妈子(“老太婆”义)岁数相仿。(这几个老太婆年纪差不多。)

(12)他几个脾气相近,能说到一堆(“一块”义)去。(他们脾气比较接近,谈话能谈得拢。)

(13)他两家家底子相当。(他们两家的家底差不多。)

第三,用于动词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由主语中的一方作用于另一方,动作行为顺次相继进行。“相”是“递相”“一个接一个”的意思。

(14)几个月相接不下雨。(接连几个月不下雨。)

(15)这东西是他家几辈子相传下来的。(这件东西是他家几辈人一辈辈传下来的。)

第四,用于动词前,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作用另一方,指示动作行为的单方面性。这里的“相”为“单相”,兼有一定的指代作用,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例如:

(16)他们都诀(“骂”义)得不成场了,你也去相劝相劝。(他们骂得实在不像话了,你去劝劝他们。)

(17)弟兄家有事不去相助就管了嘛!(兄弟家里出事情了不去帮忙怎么能行!)

副词性“相”在古汉语中意义丰富,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高。普通话里的副词性“相”作“互相”义用得较多,其他意义多在一些固定短语中使用,如“实不相瞒、好言相劝”(“指示动作行为的单方面性”)、 “世代相传”(“递相”“一个接一个”)等。怀远方言里的副词性“相”使用相对灵活自由,表示双方或多方之间关系的各个义项构词自由,并不受固定短语的限制。

副词性“相”来源于“相”的本义——“省视、察看”。根据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写为ICM),人类是通过ICM来组织知识结构的,每个ICM都是复杂的结构整体,具有格式塔结构[8]。转喻的邻近性可以存在于整体ICM与其部分之间或者是ICM中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根据认知模型理论,行为模型包括“不同的参与者、实体、动作、工具、结果等”,“省视”这一行为模型包括动作的施事和受事、动作及动作作用的方式、结果等因素。在演变的过程中,“相”的“省视、察看”的动作义消失,只保留下动作作用的方式,以“行为”转喻“方式”,属于“整体ICM中部分与部分的转喻”[9]1-7。由于“省视”这一行为关系到省视方与被省视方两个方面,根据动作作用的不同方式,“相”由“省视、察看”义演化出“互相、彼此”“递相、一个接一个”“单相”等意义,由动作义转表方式义,使用时粘附于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前起修饰作用,由动词演变为副词。

在“相”由动词演变为副词的过程中,除了词义的转化、引申外,“句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10]也是影响其词义、词性演变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动词在“(主)+动+名”式的结构中是不会发生语法演变的。如“相面”“相亲”中的“相”位于谓语的句法位置,“相”的意义实在、动态性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成分。而如果动词不用于“(主)+动+名”格式,不是结构中的唯一动词、且不是结构中的中心动词时,该动词在结构中就不再充当谓语,转而成为谓语动词的修饰或补充成分,这时该动词的动作性就会减弱,意义也会逐步转化,最终导致该动词词义词性的演变。副词性“相”产生的句法条件是“相+V”结构。在此结构中,“V”是中心动词,是结构的核心成分,“相”的动作性则逐步减弱,词义也变得抽象化,由动作义转表“动作的方式”,在结构和语义上依附于后面的“V”,最后由动词转化成副词或副词性成分。

二、从动词到名词

怀远方言里的“相”还可以用作名词,表“相貌、状貌”义,读作[iaN52]。例如:

(18)都想找他家闺女(当媳妇),那丫头脾气好,相(通过相貌判断出命运祸福)也好。 (都想找他家的女儿做儿媳妇,那姑娘脾气好,面相也是有福的。)

(19)看他那个相,还想发财来!(从他的面相看就不该有钱,他还想着发财呢!)

(20)就你那相,总管去当陪客的该!(就你这个长相,怎么能去陪客人吃饭呢!)

“相”的名词义也是来源于“相”的本义——“省视、察看”。 由于在进行“省视、察看”这一行为时,被“省视、察看”的对象处于关注中心,久而久之,“相”获得实体义,即发展出“相貌、状貌”这样的表示实体特征的含义。“相”可以用作“相貌、状貌”义,这里主要是转喻作用的结果。根据认知模型理论,“省视、察看”这一行为模型包括“不同的参与者、实体、动作、工具、结果”等因素,“省视、察看”是“动作”,“相貌、状貌”为“动作的对象”,即行为模型中的“实体”,以“察看、观看”转指“相貌、状貌”,这属于“行为转喻行为中的实体”,是“整体ICM中部分与部分的转喻”[9]1-7。表“相貌、状貌”义的“相”在句中主要做主语和宾语,由动词转化为名词。

在使用的过程中,名词性“相”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与其他语素构成双音节复合式合成词,如“面相、手相、相貌、跌相(指‘丢人、丢面子’)、犯相(指‘处在难堪的窘态’)”等。现代怀远方言里名词性“相”作词根语素比作名词使用更频繁,这也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特点。

三、从名词到助词

怀远方言里,“相”还经常附在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词或固定短语后构成摹状结构,用来描摹人物具有某种典型、生动的情态、样子(偶尔也用来描摹客观事物的情态),“相”读作[iaN52]。这类用法可以使表达更加形象,在怀远方言里使用较为广泛。整个摹状结构的功能为名词性,在句中主要作宾语,有时也可由“一副”“一脸”修饰后做谓语。

第一,“相”用于形容词性或动词性的词或固定短语后,用来描摹真实的情状。例如:

(21)他拉就一副泼皮相。(他显示出一副流氓、无赖的样子。)

(22)你看他那个叫鸡相。(你看他那个轻薄、奸猾的样子。)

(23)□[van45](“我”义)单位就是个家败相。(我们单位快要办不下去了。)

(24)他拉着个老屄相。(他显示出很厉害、强悍样子。)

(25)他一脸的尖嘴猫馋相。[他一脸饶舌刻薄(或贪嘴、挑食)的样子。]

(26)他拉就一个呵蛋相。(他显示出一副拍马屁的样子。)

第二,“相”用于名词性的词或固定短语后,表示比况,用来打比方。例如:

(27)他生就已的女人相。[他天生就像女人似的(扭捏、不阳刚)。]

(28)这女人天天价嘟拉个脸,一脸寡妇相。[这女人每天耷拉着脸,像寡妇似的(不喜庆)。]

(29)你看你个奸臣曹操相。[你看你像曹操似的(奸猾)。]

(30)他不就是那个小头猫相嘛![他不就是像小头猫似的(抠门或见不得大场面)。]

(31)他天天拉着个老屌三相。[他每天显示出像老屌三似的(邋遢、不讲究)。]

(32)他周天(“整天”义)拉就一个大款相。[他每天显示出像大款似的(财大气粗、趾高气扬)。]

例(27)到例(32)中的“相”用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表示描摹对象的表情体态、行为举止或内在品质与名词所指事物具有相似性,这就由现实性描摹转化为虚拟性描摹,“相”也衍生出“比况功能”[11]。而无论是现实性描摹还是虚拟性描摹,“相”在摹状结构里的意义已经和“相”在“相貌、面相”里的“相貌、状貌”义有了一定的区别,原有的词汇意义开始变得抽象、概括。与摹状结构中的“相”比较,名词性“相”所黏附的词根语素为单音节语素,“相”在构词时的位置可前可后,组合能力有限,所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如怀远方言里名词性“相”仅限于构成“面相、手相、站相、坐相、相貌、跌相(‘丢脸、没面子’)、犯相(‘出丑’义)”等词,由名词性“相”构成的复合词可能是名词性的,也可能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与之相比,摹状结构里的“相”所黏附的层级主要为双音节词和三音节、四音节的固定短语,“相”在组合中位置后置,具有一定的类化作用,由“相”构成的摹状结构的语法功能是名词性的;“相”的组合能力较强,可以和大量的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组合,并且这种组合能力还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体现出“相”还具备一定的“新生类推潜能”[12],如例子“老屄相”“大款相”里的“老屄”和“大款”就是怀远方言里近期开始使用的新词,“相”与其组合后用来描摹人某种典型的情状。可以想见,怀远方言里每出现一种新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就可能会有一种新的“相”。通过以上的观察,我们发现,摹状结构中的“相”位置固定、组合能力强、具有类化作用,由“相”构成的摹状结构内部搭配灵活自由,整个摹状结构并不是一个定型、凝固的词,而是一个临时性的短语,结构中的“相”也不再是名词性的词根语素,而转变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用以摹状的助词。

四、从名词到词缀

“相”在怀远方言里还可以用于单音节动词后组成“V+相”结构,构成双音节附加式名词,“相”表示对某种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涉及对象的价值评价,多带有不屑、不满的感情色彩,“相”读作[iaN52]。这类“相”的组合能力极强,几乎可以和所有单音节的动作、心理动词组合,如:

(33)他家放的花没有看相。(他家放的烟花没什么看头。)

(34)这菜一点味咂没有,没有吃相。(这道菜没什么味道,没有吃头。)

(35)他这个人抠得很,给他干事一点干相都没有。(他这人很小气,不值得去帮他做事。)

(36)这小孩没有疼(“疼爱”义)相。(这孩子不值得疼爱他。)

(37)这书(“说书”义)没有幌子听相。(这段说书没什么听头。)

(38)这屋子点点(“一点儿”)大,没有幌子(“什么”义)扫相。(这屋子只有一点儿大,没什么扫头。)

(39)这衣裳有幌子穿相该!(这衣服没什么穿头。)

(40)这画画都熏黑掉了还有幌子挂相该!(这幅画都熏黑了,还有什么挂头。)

(41)就考这一屌撩子(“一点儿”,形容极少)分,你这书还有幌子念相!(就考了这么一点儿分数,不值得再去让你上学了。)

(42)他早都杠家(“回家”义)咾,你还有幌子等相该!(他早就回家了,你还有什么等头。)

与作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相”相比,这里的“相”词汇意义虚化,语义变得抽象、概括,与作词根语素的动词不再发生意义上的逻辑关系,所组成的结构完全不能归入复合结构类型。同时,“相”在构词时的位置固定、结构粘附、组合能力强,能表示整个派生词的词性,具有类化作用,已经虚化为一个名词词缀,作用大致相当于普通话里“吃头(儿)、看头(儿)”里面的“头”缀。

普通话中的“头”缀也可以附在动词后构成抽象名词,表示有做该动作的价值,如“吃头儿、看头儿、玩头儿”。怀远方言的“相”缀的作用大致与其相似。从语法特点上看,“头”缀、“相”缀这两种组合都是不独立的,只能放在固定的句式里使用。“头”缀组合可以放在“(没)有……”或“(没)有什么……”中,如“这书(没)有看头”或“这书(没)有什么看头”,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相”缀组合只能用于否定形式“没有……”“没有幌子(“什么”义)……”及表示否定的反问句“有幌子……”中,如“这书没有看相。”“这书没有幌子看相。”“这书有幌子看相!”表达说话人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否定,多带有不屑、不满的感情色彩。

怀远方言里表价值评价的“相”是由表“相貌、状貌”的名词性“相”虚化而来。根据语法化的渐变原则,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过程[13]17-24。如例(33)、例(39)、例(40)里,“看相”“穿相”“挂相”中与“相”搭配的动词的涉及对象(为“花”“衣裳”“画”)还具有“状貌、外观”方面的语义特征,且“花”“衣裳”“画”的“外观”如何也正是其自身或动作行为的价值所在。所以例(33)、例(39)、例(40)中的“相”既有“状貌、外观”义,又有“价值评价”义,可以被认为是名词性“相”虚化为词缀“相”的语法链中的过渡现象。在使用的过程中,和“相”搭配的动词范围逐步扩大,许多对涉及对象的“状貌、外观”没有要求的动词也进入到“V+相”组合中,如例子“听书、吃菜、扫屋子、念书、等人”里面的“听、吃、扫、念、等”等动词。据调查,怀远方言里表价值评价的“相”使用频率很高。根据虚化的频率原则,“实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虚化,虚化的结果又提高了使用频率”[13]17-24。这时“相”的词汇意义逐步空灵,在结构上粘附于前面的动词,与前面的动词的语法关系成为附加式,“相”虚化为词缀表价值评价。

“相”依附于动词后构成附加式名词表价值评价,这主要是隐喻作用的结果。由表状貌、外观进一步虚化为表价值,即语义由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投射。“相”的状貌、外观义和价值义都具有“评价”这一语义特征:“外貌、样子”是对人、物外观的描述评价,“价值”是对人、物或事件行为能否带来积极作用的评价,“价值”比“外观”更抽象,所以用后者隐喻前者。由于外观常与实质不符,仅凭外观很难做出真正的价值评价,所以“相”缀又具有一种不屑、不满的色彩意义,“V+相”组合只能用在否定形式中,表达说话人对评价对象的价值的否定。这显示出“相”的实在意义对其作为词缀的意义有一定影响,这是语法化“保持原则”的体现,即“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以后,多少还保持原来实词的一些特点”,这些残存特点对虚化后的语法成分的“具体用法施加一定的限制”[13]17-24。

五、结语

怀远方言“相”的词义词性演变轨迹有两条:一条是由“省视、察看” 的动作义(本义)演变为表动作的方式的副词义;一条是由“省视、察看”的动作义(本义)演变为表相貌、状貌的名词义,然后“相”的名词义又分别发展出用以摹状的助词义和表“价值评价”的词缀义。

考察怀远方言“相”的词义词性演变轨迹,我们发现,怀远方言“相”的演变是所指转移或虚化和句法位置改变两方面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相”的所指转移或虚化是它发生语法演变的语义基础,隐喻和转喻在语义的变化中起了主要作用;句法位置的改变为发生语法演变的结构基础,在“相+V”组合、“V+相”组合和由“相”构成的摹状结构中,“相”均粘附于组合中的其他成分,“相”的位置固定,单向搭配性极高,“相”随之演变成副词、词缀和助词,完成了词义词性的转化。

注释:

①怀远方言是作者的母语,文中例句为其调查或自省所得,主要发音人赵孙兰,1954年生。调查时间为2018年。

猜你喜欢

摹状怀远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怀远 学习贯彻二十大 巾帼奋进新征程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摹状词理论研究综述
限定摹状词的两可性
肖怀远主任深入河东区专题调研图片报道
浅析唐奈兰关于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
副词和副词词组
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